2008年3月24日 星期一

閱讀,快樂的異想世界?

◎ 文字部 / 吳俊德

閱讀,快樂的異想世界?

宋 真宗所寫《勵學篇》說:「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 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彷彿書是一種無所不能的東西,書中有錢、有車、有房屋,甚至有容顏如玉的美人。照這種說法,人生只要有書,其 他一切都不用愁了。

照宋真宗對書的這種看法,出版業應該是世界上最最最當紅的行業,因為人人都會想買書。誰不想要這些東西呢?我想宋真宗是一個啣著金湯匙出生的王公貴族,後來又當了皇帝,根本沒嚐過民間生活疾苦的滋味,才會天真的以為只要勤讀五經,就會擁有一切。

台北國際書展一向是台灣出版界的盛事,也是出版界的縮影。在經濟不景氣的壓力下,今年的書展很明顯的少了許多文學味,多了許多金錢味。

今年國際書展以「閱讀,快樂的異想世界」為主題,但是許多以人文為主題的出版社(大雁、立緒、玉山社、二魚、集合……),今年不約而同缺席。洪範文學今年也退出書展,讓昔日著名的「五小」文人出版社(九歌、純文學、大地、爾雅、洪範),只剩九歌一家參展。

國 際書展向來是小出版社爭取向讀者露臉的好機會,富有文學氣質的出版社,本身也是吸引書迷進場觀展的一個動力。但是如今在考慮到參展成本及投資報酬率的狀況 下,許多小出版社紛紛缺席,造成書展的遺憾。特別的是,今年有三十九元書店參展,讓整個書展的折扣大幅下殺,一家出版社推出「二九九元裝到飽」限時搶購活 動,還有出版社推雜誌三本一百元……

因為本土作家缺少吸引力,邀請外國作家又要增加許多開銷,過去許多出版社邀請作家舉辦簽書會的盛況,今年不復看見。許多參展的出版社也不再花錢做攤位的設計,僅僅是把書擺出來就好。

去年的經濟不景氣,加上出版業經歷金石堂風暴與誠品事件,二○○七可以說是出版業最蕭條的一年。雖然依據官方統計數字,今年進場觀展的人次有四十一萬之多,較去年微幅提升。但是少了文學基調的書展,不像是一個快樂的異想世界,反而像是一個書籍賤價出售的大賣場。

從涵蓋靈性、德性、知性、感性,全人關懷的宇宙光雜誌,到專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暖小說,再到宣教歷史──馬禮遜叢書。即使經濟不景氣,宇宙光始終秉持基督信仰、福音預工的理念,在出版業中努力著。

而今年基督教出版社不同於以往各宗教出版社混在一起的狀況。包含校園出版社、以琳書房、宇宙光、華宣等多家基督教出版社,聯合以「心靈加油站」為主題,聚集在書展的一角。

今 年宇宙光也與香港基道出版社合作,一同參與台北國際書展。在書展中,我們不僅只是擺出出版的書籍,也邀請專業的設計者Amigo依宇宙光歷年來的出版理 念,設計會場攤位的背版,為讀者營造出一個適於閱讀的文學氛圍。我們不僅是賣書,更是希望許多人──不管是信主的基督徒,或是未信主的慕道友──都能夠因 著我們的出版品而對上帝有更近一步的認識。

因著人力、物力的緣故,宇宙光去年(二○○七年)出版的新書並不多,但其中卻包含許多好書。如巨人的祕密系列,及暖小說《羽毛男孩》、《織女力蒂》、《情人節誕生的男孩》、《這就是貝貝》,還有翻譯書《黑白不亂說》,以及黃小石長老的新書《善惡的省思》、兒童繪本《塔魯古的新鮮事》……。其中《巨人的祕密》、《羽毛男孩》、《織女力蒂》同時獲得行政院新聞局選為二○○七年優良中小學生推薦讀物。 除了去年所出版的新書之外,宇宙光也把過去所出版的好書一併陳列出來,設立作者專區。有我們敬愛的林哥(林治平)全集:《掏心集》、《馬槽的故事》、《鐵血柔情與愛》、《一個說不完的故事》……還有著名的廣播節目主持人丁莉的《有篷的紙船》、《生命調色盤1》、《生命調色盤2》、《甜甜圈》。另外還有黃小石長老的著作:《真理的追尋》、《愛的真相》、《苦難的尋思》、《善惡的省思》;梁燕城博士的著作:《尋訪東西哲學境界》、《哲學家的武林大會》、《文化中國蓄勢待發》……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在書展的一角擺設了一個馬禮遜叢 書的專區。馬禮遜叢書是為了紀念第一位來華宣教的宣教士──馬禮遜──來華宣教二百週年(一八○七~二○○七)而出版,其中包含三種套書:論文三十本、人 物傳記二十本、兒童宣教故事繪本二十本,共六百餘萬字,並有珍貴罕見精采圖片數百幅,是一項浩大無比的工程。在這套叢書當中,不僅能從傳記看見宣教士個人 的信心與行為,也能從論文研究中看見上帝這二百年來,在華人族群中的心意與作為。

台 北國際書展一向是台灣出版界的盛事,也是台灣出版界的縮影。在經歷出版業最蕭條的一年之後,許多老字號的出版社選擇不再參展,甚至這兩年有許多出版社已經 結束營業。宇宙光這個三十五年的老機構還能夠繼續在書展設立攤位,並不是因為宇宙光是市場上最負盛名的出版社(在非基督徒中間,宇宙光的知名度實在不 高),也不是因為宇宙光出版規模宏大(宇宙光出版的新書數量並不多),所出版的書籍更不是最暢銷的書籍(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本書有機會進入書店的暢銷排行 榜)。宇宙光能在今年繼續參展,並且維持一點文學的品味與風格,實在都是因為上帝豐富的恩典與帶領。

心疼折翼天使 心繫向陽兒童

心疼折翼天使 心繫向陽兒童

傳承送炭,心向陽光:「向陽兒童愛提昇計畫」緣起

談起向陽,得先談「送炭」!

一九七三年,宇宙光成立,期望透過文字來傳達生命的真、善、美。

一九七七年,宇宙光深感關懷社會需要具體的行動,於是選擇在每年母親節這個意義非凡的五月,發起「送炭」活動。「送炭」之意即為雪中送炭,宇宙光藉著各項活動的舉辦,向社會大眾募款,並將所募得的善款,捐給需要幫助的社會團體。

宇宙光雪中送炭許多年,堅持「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在這段歲月當中,因送炭而受惠的除了有育幼院童、泰北災民、晨曦會、邊緣少年……,也協助建立了天倫館、視障人士有聲點字圖書館、蘭嶼青少年文化活動中心、信望愛少年學園等等。

一 九九九年,宇宙光開始致力於青少年工作,藉著電腦課程、國高中中輟生關懷工作、青少年工作坊等社會工作,來關懷許多青少年。經過三年中與許多青少年的一線 接觸,宇宙光深感青少年的適應問題早在兒童階段即有跡象,且幾乎都源自於家庭,因此從二○○二年迄今,宇宙光將關懷輔導工作的服事族群,從青少年轉為兒 童,一方面以教育訓練以及團體諮商的方式致力於協助父母提升親職能力,另一方面以遊戲治療以及團體諮商幫助有困擾的兒童重獲心理的健康。

近 幾年,看到社會上為數越來越多的「弱勢兒童」,宇宙光深覺責無旁貸,於是從二○○七年開始,策劃了一個對弱勢兒童有影響、有貢獻的計畫:「宇宙光送炭── 向陽兒童愛提昇計畫」!宇宙光送炭多年,我們期許自己能成為一個愛的導管,藉著我們將暖暖的炭火送到需要的人手中,希望能凝聚愛心、成就改變!我們相信, 只要堅持不停止,改變總有一天會看得見!也因此,一個充滿挑戰的旅程,就此展開。

播種孕育,辛苦經營:「向陽兒童愛提昇計畫」二○○七精采回顧

宇宙光累積了多年的社會公益經驗,經過長期的思考尋求,歷經多次的評估討論,終於在二○○七年一月,結合宇宙光關懷輔導專業、文字出版專業、影音製作專業的「宇宙光送炭──向陽兒童愛提昇計畫」於焉誕生!這個服務全台灣弱勢兒童的計畫主要分成「心靈輔導」、「知識成長」以及「品格塑造」三大工程,透過和服務弱勢兒童的政府與民間機構的合作,致力於幫助弱勢兒童成為向陽兒童!

二○○七年,向陽兒童愛提昇計畫猶如初生的嬰孩一般,努力過程中難免有摸索、挫折、困難與淚水,然而更有著收穫、歡笑、成長與看見!

一、影響孩子一生的心靈輔導工程

宇宙光提供了親子遊戲輔導團體兒童成長團體親職延續成長團體兒童遊戲治療傳愛家族雙月刊專業輔導網站個別心理諮商輔導關懷熱線的服務。

親子遊戲輔導團體是根據親子遊戲治療(Filial Therapy)的技巧訓練,著重於促進親子之間的溝通關係而設計。透過「向陽兒童愛提昇計畫」的補助,二○○七年提供了八十小時的服務,讓一些在經濟上無法負擔全額課程費用的家長來參加團體,使家長們從中獲得極大的幫助!

宇 宙光所提供的兒童遊戲治療,是以一對一的方式,直接幫助兒童紓解負向情緒,使兒童從中獲得自信心、成就感,以及情緒管理等能力,並透過親職諮詢,鼓勵陪伴 父母,亦增強父母的親職能力。二○○七年,因著「向陽兒童愛提昇計畫」,我們提供了將近一四一‧七五小時的服務,幫助在經濟上無法負擔全額的兒童與家庭接 受專業的協助,陪伴他們同走人生的高山與低谷!

兒童成長團體是鼓勵學齡前五~八歲的兒童參加,在團體中,透過主題活動、角落活動等精心設計的課程,幫助兒童認識自己,學習正確的情緒表達與溝通方式,以增進親子關係。今年「向陽兒童愛提昇計畫」補助了二十小時的服務,讓在經濟上有困難的兒童來上課,並從當中獲得成長。

親職延續成長團體的目的在使成員能夠紓解親職壓力,並提升親職效能,也提供符合聖經的教導原則,使父母在生活中獲得信仰上的扶持。今年「向陽兒童愛提昇計畫」共提供了四十八小時的服務,讓一些在經濟上無法負擔全額課程費用的家長來參加團體。

個 別心理諮商輔導透過「向陽兒童愛提昇計畫」的補助,提供了一四二小時的服務,有一位家長得知可以得到補助時,心裡很感謝,並表達自己將來有能力時,也要回 饋到有需要的家庭裡。社會上有許多需要尋求協助的家庭,他們需要專業上的協助,但無力負擔諮商費用,「向陽兒童愛提昇計畫」提供了這些家庭一個機會踏出他 們的第一步,這就是一個最美的開始。

專 業輔導網站關懷對象包含兒童與成人。「兒童親職系列網站」不只提供遊療與親職教育相關的重要概念,以及各種教養親職資訊,並定期以深入報導的專題方式,將 時下親子關係中主要的問題做完整詳盡的介紹。而「成人關懷系列」是針對一般成人所架設的一個網站,是一處心靈診所,也是一個身心靈補給站,特別是遇到人生 的低潮或各種人生問題的網友常上來。

《傳愛家族》是一份完全免費的刊物,是宇宙光本著「全人關懷」的理念,期望能幫助社會、特別是弱勢族群,建立「美好的家庭、健全的父母、健康的兒童」。

宇宙光關懷熱線今年的服務量達六四○一人次,是由一群充滿愛心及受過輔導專業訓練的志工,守候在電話的另一端,讓心情苦悶或遇到困難的朋友,透過方便、隱密的電話協談,可以獲得立即的關懷!

二、奠定孩子未來的知識成長工程

宇宙光希望讓弱勢兒童雖身處劣勢環境中,卻仍擁有知識成長的資源,好激發其向上向前之決心與毅力,所以提供了知識成長讀書會、「我愛閱讀」書籍贈送活動、「開闊眼界」校外參觀活動、兒童才藝課程、特別專案贈送活動的服務。

知 識成長讀書會中,透過老師解說與帶領進行科學實驗、小組互動的方式,讓孩子在輕鬆有趣的氣氛中吸收科學新知、瞭解科學家的故事和領會日常生活常識。知識成 長讀書會每雙週進行一次,每次參與的孩子約有十六位左右,因孩子的回應還挺熱烈,配合的老師也覺得教學相長,所以明年將增加進行次數與增加服務據點,幫助 孩子培養學習的樂趣!

今 年暑假,「我愛閱讀」書籍贈送活動特別挑選了童書繪本《小寡寡和她的三個媽媽》贈送給全台設有弱勢兒童課後陪讀班的教會與北縣各社服中心,共計贈出三千 冊。故事中的主角「小寡寡」本身也是弱勢兒童,所以當贈書訊息一發出,即收到索取的回應信函,三千冊不夠因應受贈需求,期待未來宇宙光有能力可以贈出更多 本好書,滿足孩子對課外閱讀的渴望!

「開 闊眼界」校外參觀活動則是帶領孩子們到士林科學教育館參觀!這次活動既愉快又豐富,雖然也發生了些小狀況,然看到孩子們愉快又滿足的笑容時,卻也感到心 疼;這些需要關懷的孩子,常會用特殊言行來引起注意,從中達到被關懷和被接納的目的,所以當老師因著耐心和愛心,所表現出來的態度能夠滿足他們時,他們的 笑容會比平常更燦爛。

在 暑假期間,我們為小朋友安排了各式各樣的才藝課程,藉著不同的才藝課程,能看出孩子的各項才能與創意,而孩子們的某些特質也在課程中顯現出來!看看孩子的 作品,再看看他們,其實個個都是珍寶,雖然家庭結構、生活、環境不能盡如人意,但是深藏在生命裡的那份亮光卻不會消失。

特 別專案贈送是今年宇宙光送給孩子們的最大禮物!很多熟悉宇宙光的朋友們都知道,宇宙光製作出版的「糖果姐姐說故事」CD品質優良,深受小朋友喜愛,這套產 品的主述者糖果姐姐還入圍小金鐘呢!因為「糖果姐姐說故事」每套超過台幣一千元,不是弱勢孩子所能買得起的,但宇宙光希望好的產品不只能讓一般的孩子擁 有,更能讓弱勢的孩子擁有,所以今年贈出了四四五套,讓孩子們透過精采的故事講述,吸收正確的價值觀。

三、轉化孩子個性的品格塑造工程

宇宙光致力於知識成長的同時,也同步努力於品格教育的提升。所以提供了陽光故事CD贈送、品格教育成長讀書會、暑期生活成長營、寒假品格教育課程、婦幼節專案贈送的服務。

陽 光故事CD是由深受小朋友喜愛的糖果姐姐主述,每月出版一輯的兒童故事CD,期待透過寓言、名著、新創或再創作的故事,帶給孩子們積極正向的價值觀,進而 塑造或改變其品格。至二○○七年底,陽光故事CD已出版了十二輯,共計贈出逾二萬片,聽眾超過五萬人,十分受到好評與歡迎。

品 格教育成長讀書會是宇宙光二○○七年投資最多心力與時間的工作,因為深切體認到擁有良好品格比擁有滿腹的知識還重要,所以格外費盡心思與人力時間。二○○ 七年品格教育讀書會每週進行一次,共進行了四十九次,透過與孩子的接觸,我們深深體會到孩子最大的需要是大人的瞭解、接納和耐心,導引他們學習認識自己, 還有不斷的給予犯錯和改正的機會。

暑 期生活成長營和寒假品格教育課程的目的在於藉著團體教學,使無錢參加暑假班且家長又無瑕陪伴的孩子,可以度過豐富又具教育意義的暑假。因為很多孩子都是家 境清寒的背景,所以我們特別編排了餐點製作課程,好讓父母不在家時,孩子可以利用簡單的食材做出經濟的一餐,而免於餓肚子或得常吃泡麵。聖經中有句話: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與孩子相處多了,越發覺得這句話的重要,也讓我們對愛的體會更深入,因為當他們感受到真誠的愛時,他 們就會願意敞開心房,改變也因此產生!

婦幼節專案贈送是在婦幼節時,宇宙光特別新製了一本書:《巨人的祕密》,作為孩子們的禮物!書中記載了許多的成功人士如何成為「巨人」,勵志的真實故事往往最能引起共鳴,所以在婦幼節前,宇宙光贈出三千本《巨人的祕密》給各服務弱勢兒童的政府和民間單位,逾三萬名孩子得以閱讀此書!

展望未來,加倍用心:「向陽兒童愛提昇計畫」二○○八溫馨接力

走過二○○七,「向陽兒童愛提昇計畫」終於滿週歲了,邁向二○○八,我們檢討過去,期許未來的計畫內容能更符合孩子的需要,產生更大更深的影響力!

在 心靈輔導方面,我們將執行:兒童親職課程、兒童遊戲治療及心理衡鑑、親職團體與兒童團體、傳愛家族雙月刊、專業輔導網站、個別心理諮商輔導、關懷熱線。在 知識成長方面,我們將執行:知識成長讀書會、「我愛閱讀」書籍贈送活動、「品味藝術與關懷人文」課外教學活動、「小小科學家」實驗課程、「珍愛大自然」生 態體驗營、兒童語文教育、兒童才藝課程。在品格教育方面,我們將執行陽光故事CD贈送、品格教育成長讀書會、藝術欣賞課程、向陽小詩班、婦幼節專案贈送活 動、「家事達人」生活成長營。

邀您參與,齊來效力:「向陽兒童愛提昇計畫」歡迎您逗陣!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發票出發票;當然,您也可以出錢出力又出票!「向陽園丁」與「向陽大使」,期待您熱情投入!

疼惜孩子的您,想成為孕育向陽兒童的「向陽園丁」嗎?就是現在!不論是捐獻金錢、物資,或是捐贈發票,您就是與我們一起歡喜耕耘的「向陽園丁」!

如果您願意和宇宙光一起為需要幫助的孩子貢獻一己之力,歡迎您加入「向陽大使」的志工行列:

歡迎具網頁製作技術、美編設計專業或擅長做資源結合、擁有媒體關係的您,加入向陽推廣大使的行列!

歡迎有英語、美勞、體育、自然科學、故事繪本、手語、音樂等教學經驗的您,加入向陽教育大使的行列!

歡迎擁有滿腔熱忱,願意開發統一發票固定募集點或長期參與收取發票工作的您,加入向陽發票大使的行列!

「愛 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您準備好幫助弱勢兒童成為向陽兒童了嗎?一天10元,一年3650元與一天1張發票,一個月30張發票,就能成為向 陽兒童的盼望,期待您的參與和支持,讓需要幫助的孩子能夠得到更多的資源與關懷!(若有任何問題,聯絡電話請撥02-23632107*269黃小姐。)

2008年3月21日 星期五

教改,從「學習」開始



   八月搬離了工作12年的研究室,目前在新研究室看似安穩,但卻常有不安定的感覺。嚴重的是,許多書一時找不到。收拾時,一箱一箱分類標示,來到新處所, 一箱一箱打開依類別歸到新書架上。照理,應該可以找到要找的書。但是新舊兩地房間大小不一,櫃子不一,還有兩本原先比鄰而居的書,現因空間的設置不同,被 分開了。找一本書就成為我很大的回憶活動。許多時候我告訴自己,它就在那裡﹙舊址﹚,但現實是它不在這裡﹙新址﹚。不知多久才能告別記憶中的舊研究室,建 立新系統,讓我快快找到要找的書。

   就在這時候,遠流要我推薦一些「因應九年一貫教改」的書,這對我是再一次的記憶考驗。手邊正好有當時沒有上架,散置桌上、床邊,目前堆在書桌一角的一些書。其中有一本,透視記憶 (洪蘭翻譯,遠流出版),隨手再翻,不免莞爾。書中對記憶現象的描述與解釋正是我需要再次複習的材料。

   傳統的教科書上,學習有學習理論如行為學派的增強論或認知學派的完形論,記憶也有記憶的歷程解釋如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系統。但是學習與記憶是一體的,記 住了且能抽取出來使用的知識才算是學到的知識。「透視記憶」作者以神經系統-腦細胞、腦部件、學習理論和記憶系統來解釋記憶的運作。作者對每一個主題都有 清楚但不繁瑣的介紹。例如,為什麼學習騎腳踏車和背唐詩的歷程不同,而學會騎腳踏車後,可以邊騎腳踏車,邊背唐詩。為什麼若有人錙珠計較的記一堆細節,他 可能無法找出事件間的相關,整理不出頭緒等等。不過,不論記什麼,經練習後,神經細胞的連結被改變,這就是記憶與學習的生理意義。記住什麼、忘記什麼,以 及可能發生的失憶是我現在面對的課題,我想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關心的課題。

  讀「透視記憶」與「九年一貫」有什麼關係? 了解記憶才了解學習,而學習是「九年一貫」的首要精神,就這麼簡單。

  問起九年一貫,許多人想到的是十大基本能力與七個學習範疇。為什麼要九年一貫?沒多少人說的出來,都推說是政策。讀九年一貫的緣起或理念,沒有清楚交 代,讀到的是因國家發展需求和對社會期待的回應,進行此次課程改革。雖不明就理,大多數老師也表示不知道怎麼做,但都配合著在做。這是老師們最可愛的地 方。其實進一步讀課程修定目的,我們可以找到些一、兩個依據如:
   一、 重新調整國民教育階段的知識結構,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導向,建構易學實用的課程目標、內涵與基本能力指標。
  二、 釋放課程決定權與選擇權,以課程綱要取代課程標準,賦予教師彈性教學空間,展現教師專業自主的理念。

   而在修訂原則中,「九年一貫」概念漸漸成形:一、重視中小學課程的一貫性與統整性。二、以學習領域與統整教學為原則。三、以基本能力為核心架構。簡而言 之,「九年一貫」期望老師依學生能力設計教材,以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換句話說,認識學生和為學生自行設計教材是這一次課程改革的核心。

   設計教材,我認為難不倒老師。只要查與九年一貫有關的網站,看到的是這一、兩年老師們豐沛的創作。認識學生呢?過去在每一學科教一本教科書,而教科書又 是專家學者編寫的制度下,我們不免漸漸忘記學生,以為學不會的學生不是能力不夠就是不努力。腦中對學生的認識就像我在舊研究室對每一本書位置的熟悉一樣, 空間上固著了。我們對學生的認識會不會也固著了?若是,即使老師自編教材,老師的教材不一定能使自己的學生受益。

  此時若有空,不妨讀一讀《因才施教》(丁凡翻譯,遠流出版)

   這本書是由擔任特教的阿姆斯壯(Thomas Armstrong)老師寫的。他盡心盡力教學多年後懷疑自己到底在做什麼,且覺得越來越無趣與無力。阿姆斯壯要給自己找一條出路。他進修,包括閱讀許多 專業的書籍,領會到面對有LD(learning disabilities,學習障礙)的兒童,不能將D當Disabilities(障礙)而是Differences(不同)。也就是說,不要認為這些 學生有學習障礙,他們只是有不同於一般兒童的學習方式。作者看到每位學生都各有所長與所短。過去教學太看重將短拉長,怎知怎麼拉拔,都不容易使短長長。現 由學生長處因勢利導,學生開始學習。這使作者拾回起初的教學熱忱,再次進入桃花源重展教機。

  阿姆斯壯介紹的方法對你我來說或許有用、或許不適用,但這並不重要。當我們接受他的精神,再回頭看看每一位學生,相信學生各有所長,我們自然知道各種教學方法和各種教材如何搭配了。

  上述兩本書都與學習有關,直接與「九年一貫」教學有關的書呢?或許可以參考︰
一、 【心智習性】(遠流出版) :這一系列有四冊書,主要介紹怎樣在學校裡、教室中把思考變成習慣。書中介紹16種思考習性或稱智力行為。其中我最覺珍貴的是:保持好奇和讚嘆之心。「保 持好奇和讚嘆之心」表示感覺器官是活的,思考是活的。小孩對周遭世界的好奇常被斥責為少見多怪、大驚小怪,視之為知識不夠和經驗不足的表現。其實斥責背後 反應的是大人少見不怪、不再驚奇的固著心態。(這系列也是第五項修練作者,彼得聖吉在學習型學校﹙天下文化出版﹚一書中介紹要讀的。)
二、 【課堂中的心理學】(遠流出版) :這是美國心理學會教育心理組為老師們找專家、學者撰寫一系列的叢書,目的在幫助老師面對今日教育上的挑戰。許多老師感受到社會和學生的脈動,四處尋找適 應的途徑和方式。這一系列的書就在幫助老師思考如何面對教育的新問題和新議題。書中提出一些很富挑戰性的問題,如:精熟學習、正確的教材、正確答案等傳統 教學的成就指標是思考教學的毒藥與陷阱。你認為是嗎?為什麼是呢?

  當我在一處居住12年,習慣性讓我有方便之處也讓我不能適應變化。教學教久了,面對變化或許也會有我這樣的不適應。此時閱讀一些「因應之道」的書會有幫助,但閱讀平常不太接觸領域的書會讓我們思考不被固著,境界更寬廣。 思考上「保持好奇和讚嘆之心」,老師可以讓教室和學校變成不一樣的世界,如《自主的課堂》(遠流出版)所介紹的例子。


原文轉載於 http://www.ylib.com/hotsale/learns_hight/lecture_r1.htm

兒童閱讀新主張(台灣小魯文化、天衛文化編輯沙永玲女士)

從事童書出版將近二十年,再加上大學的專業是圖書館系,因此對於「推動兒童閱讀」這件事一直念茲在茲,努力不懈。由自己長期的經驗與觀察,加上為解決瓶頸問題所做的研究及思索,我最近提出所謂「新文盲」的看法。

問題的癥結是孩手會讀書認字,但是不愛看書

以前推動兒童閱讀是為了認字讀書,求取新知。但隨著教育普及,我們發現不識字的孩子並不多見,問題的癥結是孩手會讀書認字,但是不愛看書,尤其是不愛看文字讀本的書,不愛看沒有插圖的圖書。因此,老師及家長的看法不該只是教孩子「如何閱讀」,重點是要孩子「想要閱讀」、「喜歡閱讀」。

大人常有的迷思

要孩子喜歡閱讀,首先大人就不要去做阻礙孩子閱讀的事,以下提出三點大人常有的迷思。

(一)孩子在文本中悠遊陶醉,並不在意文字解碼的歷程,也不會為了查生字而打斷享受情節舖陳的樂趣。因此,孩子喜歡閱讀是因為喜歡從閱讀文本時從上下文猜測到的意義。因此,老師家長不必要孩子舉出什麼是優美詞句,或非要查字典查明難字讀法。

(二)閱讀並不一定要每本書都仔細精讀,有時跳過一些情節或描述也沒有關係。孩子不會因為大人替他們決定了哪些是好書,就繼續閱讀那些他們認為無聊的好書。孩子有權利終止閱讀不喜歡的書,但也有權利去一讀再讀他認為的好書。

(三)閱讀不全然是為了吸收資訊,將新知奉為聖旨。閱讀小說也不是為了吸收文史資料。孩子閱讀兒童文學,是將之當成問題的來源,讓孩子繼續思考,而不是順從地接受分享。

三B理論

同時,大人還要去做鼓勵孩子閱讀的事。美國閱讀專家崔利斯提出三B理論:Books,Basket,Bed lamp。也就是為孩子買書,從圖書館借書,建立書香閱讀環境。其次是在孩子活範圍內,在浴室、餐廳、客廳……各處放置書籍,讓孩子只要一有空檔,一感覺無聊,就有書陪伴。第三是在床邊安裝閱讀燈,由大人為孩子念讀故事,隨孩子年齡成長,也可由孩子念讀,最後培養成自己閱讀。

在學校方面,老師及家長的首要工作是建立班級圖書館,並將各項閱讀活動融入課程及綜合活動中。如果能進行全班一起共讀的班級讀書會,帶動深入討論的風氣,就更能促進閱讀趣味。

芬蘭的啟示

最後讓我們看看世界公民識字率最高的國家(百分之九十九):芬蘭的數字。(芬蘭也是全球圖書館使用率最高的國家),仔細思考一下,芬蘭學生在家庭與教室中所顯示的模式,有什麼意義。

‧ 有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學生在家中擁有的藏書超過五十本(其中百分之二 十至二十五在兩百本以上)

‧ 百分之三十的學生一週至少上一次圖書館。

‧ 百分之四十四的學生每天看電視不會超過兩小時。

‧ 百分之八十八的學生雙親中有一位家長大學畢業。

‧ 比較這些數字,大家應該相信華文兒童讀物的新時代才剛剛黎明初透,還要有很遼闊的天地可以開拓發展。當然,我更深信,唯有養成喜愛閱讀的小讀者,才會有夠品味、有自己閱讀水準的成熟讀者。

      
**本文原載於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網站

鼓勵親子共讀,分享生命經驗

鼓勵親子共讀,分享生命經驗 採訪---盧家珍

小魯與天衛文化出版社總編輯,平日即是媽媽們諮詢親子教育問題的對象,原本從事編譯工作的她,一頭栽進了兒童文學的世界,並且大力推動親子共讀。她以自身的經驗提醒父母,唯有在次沈是自己的孩提時代,才能將心比心體會孩子的處境,而兒童文學正式引領父母進入時光隧道的那道魔法門!

沙永玲成長於單親家庭,母親的早逝是讓她的心理一直有著打不開的結,直到她長大,沙永玲接觸了兒童文學,竟然在其中找到了答案,潛藏多年的的心結也一一打開,自此以後,沙永玲時常回過頭與住在心裡的那個八歲小女孩對談,對事情也有了超脫大人眼界的看法。因此,沙永玲極力推廣兒童文學,並鼓勵親子共讀,一起分享生命經驗。

「許多父母再慢對孩子十,常忘了自己曾經是小孩。」沙永鈴說,兒童文學的奇妙力量能讓父母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所有興奮、痛苦、悲傷、恐懼的經驗也會漸漸浮現,此時父母方能了解孩子的感受。「社會雖然不斷變遷,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情感的發展卻是不變的,孩子為什麼害怕、為什麼沮喪?其實只要反觀孩提時代的自己,就能找到答案。」

年輕時一段失敗的婚姻,史的殺永鈴不得不予自己的兒子分開,兒子由爺爺奶奶養大如今已是台灣大學的高材生。雖聚少離多,但沙永玲勸孩子要看的開,雖然母子天天一起生活,但至少知道彼此的存在,每隔幾天就會見面,是活活生生的感覺,總比他小母親早逝要幸運的多。沙永玲說,小時候的自己是個憂愁的小孩,後來接觸兒童文學之後,他不但解決了長久以來的生命疑惑,也懂得找出生活中快樂,主導自己的人生,他很喜歡跟孩子分享這些經驗。沙永玲自認了解自己的孩子氣質與個性,因為兒子多愁善感的個性很像他小時候的模樣,所以每當兒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難時,她總能體會孩子的心情。母子相處的時間多半都在討論書的內容,孩子從小耳濡目染看著媽媽與書為伍,也培養出良好的讀書習慣。沙永玲希望藉著自己的經驗,讓孩子有能力從閱讀中找尋安慰與答案。「許多大人要求的往往和孩子的氣質不同,父母要用心去察
覺;每個家庭有不同的問題,多參考一些書,多付出愛心與關心,就能找到自己適用的方法。」

「其實許多父母天天和孩子想處,反而沒什麼機會交談。」沙永玲說,若是將一天的生活實況錄音,可以發現父母親的話語都是「趕!趕!趕!」催孩子上學、做功課,催孩子洗澡、上床......因為每天都可以和孩子相處,所以總覺得時間很多,一天不談心沒什麼關心。但是,孩子的童年其實每天都是惟一的一天,過去了就沒有了,他們還是很渴望和父母分享生活經驗,甚至聽聽大人的心事,就算是失業的話題也無妨,唯有培養具憂患意識的小孩,才會與家人產生「生命共同體」的認同。

沙永玲認為,現在的孩子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時間!學了一堆才藝,沒有時間細細品味;學一堆語言,卻沒有時間好好閱讀;天天與父母相處,但沒有太多談心的機會;如果孩子不了解父母的基礎倫理價值觀,以後又怎麼奢望他能體會父母的感受呢?「時間的品質很重要,沒有品質,就沒有價值。」沙永玲說,親子之間一定要培養一些共同的語言,唯有彼此了解,才能溝通,若是平時不好好掌握,以後可是一點機會都沒有的。

2008年3月12日 星期三

故事,讓孩子的想像力飛翔!

洪蘭(教授)


2002年,兒子去他阿姨家過感恩節時,打了電話回來報平安,我隨口問他:「在19次的感恩節中,你最喜歡哪一次?」我原以為他會以外交辭令的口吻說:「這一次」,想不到他回答的卻是,很早以前在紐約水牛城過節的那一次。我問他為什麼,他答道:因為那一次最好玩,最有意義。

好玩的事情都在大腦裡

原來小孩子要的不只是吃吃喝喝而已,他們在精神層面的需求大於感官層面。這使我想起拉森(Gary Carson)(美國公認最有創意的卡通畫家)的話:「最好的娛樂方式就在你的大腦中,不必外求。」

那一年,嚴冬,才11月的感恩節就下起大雪。我們剛吃完晚餐,卻碰上暴風雪導致停電,孩子們立刻抱怨連連,因為他們湊錢租了一捲錄影帶正準備要看,電停了還看什麼呢!正在抱怨時,我父親開口了:「你們應該很感恩,電是在吃完了火雞才停,如果火雞還沒熟,就停電的話,你們現在不就餓肚子了嗎?」孩子們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就不敢再抱怨了。

之後,父親指派我去客廳找些在黑暗中可以做的有趣的事情給孩子們做(父親常說帶孩子像帶兵一樣,不可以閒著,閒了會出事)。因為在黑暗中,眼睛就不管用了,只能利用耳朵;我靈機一動,想了一個遊戲,要孩子圍成一圈,比賽說故事接龍。我兒子所說好玩又有意義的回憶,指的就是那天晚上的說故事比賽。

不要鎖住想像力

我常覺得孩子的想像力是無限的,只要父母肯花時間,有耐心的去引導與鼓勵他們,他們的能力就可以發揮至意想不到的境界。暴風雪的晚上沒有電、沒有暖氣,大家包裹著毯子作腦力激盪,任憑自己的想像力飛翔,把故事合理又不失趣味的說下去,每個孩子都笑翻了天。後來我的妹妹們洗好了碗,來到客廳一起參與,大人的來到使得孩子更加興奮,一個個爬到自己母親的身邊,依偎著,聽母親說故事。

那一夜,我深深感受到為什麼拉森說,最好的娛樂就在你的大腦中,端看你會不會去用它。人常會因外在聲色刺激的誘惑而忽略了「反求諸己」的古之明訓。有了電視以後,孩子好像就不會玩了,每天放學回家便守著電視機,被動的接受別人灌輸給你的訊息,一旦沒有電視便茫然不知該如何打發時間。被動慣了,主動的機制生鏽了,想動也動不了了。影像圖片最大的壞處是,它會限制你的想像力。電影、電視傳送的是導演的想像力,它的進入會鎖住自己的想像力,使其不得發揮。

日本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大江健三郎的太太從小多病,臥床無聊時,她的母親便將小說一遍一遍的唸給她聽,無形中增加了她豐富的想像力,後來她成為日本很有名的創意插畫家。大江健三郎說,如果那時日本有電視,他太太就不會成為創意畫家了。我覺得這句話很對,因為在心理學上有先入為主(mind set)的現象,一旦心像形成便很難跳開原有的窠臼,這也是為什麼小孩子的想像力比大人好,也是西諺:「你不能教老狗新的把戲」的原因。這是因為小孩的心靈還沒有那麼多的限制,可以隨意發展。大人做事明確,迅速的代價其實就是創造力、聯想力的喪失。

想像力是創造力的來源

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泉源。坊間有很多創造力補習班出現,其實,創造力是無法補習的。但是創造力可以培養,培養的方法就是運用想像力。像這種全家一起圍爐說故事或親子共讀就是培養創造力最好的機會,故事是虛擬的,是無中生有的,它帶給孩子最大的想像空間。

給自己和孩子一點想像的空間,會增加很多的樂趣,下次吃過晚飯,請控制你的手指頭,不要去開電視,講個故事給孩 子聽吧!
(輯錄自洪蘭教授親子講座「關掉電視,說個故事」www.bookzone.com.tw/event/honglian/article.asp?id=4)

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讀書練腦

作者:司徒達賢  出處:天下雜誌 380期 2007/09

相關關鍵字:司徒達賢/閱讀/名人讀書會

網路時代資訊氾濫,年輕人不易靜下心來深入閱讀,甚至對稍有難度的書籍即排斥,鍛鍊思考力的機會也跟著消失。


讀書的目的很多,除了吸收知識與資訊之外,也可能是為了應付考試、撰寫研究論文等。然而,讀書尚有另一項十分重要,但卻常被忽視的作用——鍛鍊思考力,簡稱「練腦」。

內容淺近,或是故事講得多而道理談得少的文章或書籍,快速翻閱即能掌握其中論點,通常不太能發揮練腦的功能。反之,論述深入、推理嚴謹,閱讀時感到有些難度,必須靜下來專心研讀,反覆思考才能理解的文章或書籍,才能達到練腦的功能。

這就像練習舉重一樣,每次練習都要挑戰更高一點的目標,試圖超越自己力量的極限,久之就會逐漸進步。若每次所舉的重量都不需盡全力,則力量難以增長。同理,如果只讀輕鬆的文章或書籍,思考力也不會獲得鍛鍊。

基於此一認識,可以得到若干推論。

第一,讀書未必要完整記誦其內容,但一定要設法努力了解文中所談的道理。從「不懂」到「懂」的過程,有時雖然辛苦,但卻正是鍛鍊思考力的必經之途。有些多年以前讀過的書,內容已不太記得,但由於當時曾經用心想通過,對練腦已有一定的效果,甚至在練腦過程中,已漸漸地與其他觀念融合,發展成自己的思想架構。

第二,過了相當年紀以後,閱讀較有深度的書籍,可能感到格外困難。其中原因之一是:腦力已隨年齡逐漸退化,難以吸收咀嚼比較深奧複雜的素材。在舉重的比喻中,就像是肌肉已不能承受更大的重量,因此,力量很難再經由鍛鍊而有所進步。

第三,有人不太讀書,但由於「行萬里路」,在生活或實務決策的考驗中,有充分練腦的機會,因此事理明白,思路清晰。反之,有些人雖然「讀萬卷書」,但只求記誦而不求甚解,未能利用讀書來發揮練腦的功能,因此,雖能引經據典但卻在實際思考上未能活學活用,不能展現讀書的作用。

網路時代資訊氾濫,造成年輕人不易養成靜下心來深入閱讀的習慣,甚至對稍有難度的書籍即心存排斥。然而,在年輕時若未能經由「讀書練腦」來建立未來學習的思想架構,將對他們未來思考力的成長,以及終身學習的潛力,都會產生極為負面的影響。(本文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系教授)

南方朔 閱讀的初衷是因為對現狀不滿

作者:馬岳琳  出處:天下雜誌 380期 2007/09

相關關鍵字:南方朔/名人讀書會

南方朔建議,也可以從第二手、第三手的介紹性書籍開始讀起。


與其說南方朔是個政論家、社會觀察家,不如說他是個專業讀書人。凡是國內出版的中、外文書,有南方朔的推薦序,可算是十分光榮的事。

和他聊天,從來不會覺得無聊,因為他正在讀、剛讀完、或就要讀的書,總是令人聽來津津有味。最近剛讀完《The Power of a Positive NO》,「現代社會,有一半的Yes都是盲從,人不能沒有內心堅持的核心價值!」南方朔點起煙,不疾不徐地說。為大學生選書,南方朔的原則是探詢西方文明的階段性意義和代表性人物。書單似乎看來有些生硬,「但這些都算簡單的喔,沒有語言文字的遊戲,不會像後現代主義,扯都扯不清,」他認為,人類的缺陷與基本問題、進步的價值體系,西方的系統論述比東方完整。

而這其中,又以《奧古斯丁懺悔錄》影響南方朔最深。奧古斯丁乃神學之父,是第一個把神學、道德學與自我反省放在一起討論的人,也是人類第一個往心理層面去理解自身問題的神學家。「整個西方文明是站在自我反省的基礎上而發展開來,基督教文明也才因此有後來的演變,」對南方朔而言,奧古斯丁等於是西方文明的起點,更是大學生不能迴避的基本認識。

讀書讀了五十年的南方朔,曾把整個西方文明的變遷,用八本小說為聽眾導讀,總是能以最簡單的語言,講述那些聽來就不容易對付的題目。但他為自己選書的原則,卻幾乎都是以知識含量較高的書為主,所以他傾向看英美大學出版社出的書,既有學術基礎但又不艱澀難懂。

南方朔強調,人類閱讀的初衷其實是因為對現狀不滿,所以讀書的人一定是上升的階級,尋求知識或人生的道理,因此明天會比今天好。

讀書三部曲

如果一時三刻讀不了經典,南方朔建議,也可以從第二手、第三手的介紹性書籍開始讀起。

此外,他還有一套「讀書三部曲」的竅門:讀完一本書後,首先,要問自己能不能把書中的重點講一遍,這叫「接受式閱讀」;接下來,要問自己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是謂「批判式閱讀」;最後,可以想想,如果同樣的主題由自己來寫,會想怎麼寫,也就達到了「創造性閱讀」的階段,長江後浪推前浪,文明的成長與累積也才能因此而來。

別看南方朔這樣正經八百地老談著大部頭的書,他其實很愛讀浪漫的詩,甚至也看漫畫,「用漫畫寫散文寫得最好的是《天才柳澤教授》,用漫畫寫論文寫得最好的是《新聞最前線》、《政治最前線》。」雖然也推薦日本漫畫,但南方朔還是不忘指出,文字仍是所有表達形式裡的正宗,這也是為什麼他的書單裡有《昭明文選》,因為那是中國文字之美的顛峰之作。

國學大師錢穆曾在中學時期就跟北大教授打筆仗,南方朔對於那樣一個專注讀書的年代似乎無限欽慕。閱讀讓人累積解構趨勢、創造結構的能力,因此,南方朔提醒關心虛擬世界議題遠多於關心實體世界的年輕人:「平面閱讀的功力要到一定程度,才可能自網路中零散且片斷的資訊裡獲益。」

為偏遠的孩子說故事

作者:藍麗娟.王芃  出處:天下雜誌 359期 2006/11


 二○○六年九月,一間小小的會議室,四十多位企業志工認真豎起耳朵聽故事。平時征戰商場、辛苦工作,一刻不得閒,然而在這個下午,他們離開忙碌的辦公室,來到《天下雜誌》「希望閱讀企業志工研習營」,他們要好好地學習怎麼為孩子說個故事。這群企業志工心中的溫度,就如同會議室外的秋後暖陽一般,是溫暖的。


今年年中,《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發動「希望閱讀,讓改變看得見」計劃,向社會大眾公益募款,引起大眾熱烈的響應,企業更突破一般傳統的印象,不僅出錢也出人力,都是整個公益募款計劃中最動人的部份。

「對於企業來說,捐款不是最難的,出人力才是最困難的事,」基金會祕書長凌爾祥指出,許多企業可能缺乏獎勵志工的機制,因此志工必須利用自己的休假,在微薄的車馬費補助下,到偏遠小學說故事。

今年邁向五十週年的台灣IBM公司,舉辦一場慈善義演會,邀請所有IBM公司員工購買票券,將金額捐贈給希望閱讀計劃,總經理童至祥不僅親自站在電梯旁宣傳希望閱讀募款,募到的五十萬元認養了五所學校,九月中還額外贊助車資從苗栗、基隆等地把五所偏遠學校的兩百名學童送到台北來看兒童劇。而童至祥更立志要自己親身赴偏遠地區說故事。

「推動希望閱讀是個三贏的計劃,小孩可以因此受惠,大學志工可以磨練自己的意志與服務人群的精神,企業可以實踐企業對社會回饋的公民責任,」基金會董事長殷允芃指出。

九月中,《天下》教育基金會特別為這些企業舉辦了志工研習營,包括台灣IBM公司、怡客咖啡、中國信託、新安東京海上產險、明基友達文教基金會、聯電、緯創資通、法商佳迪福人壽、精業、奇裕、慶豐銀行等都派出種子學員,將研習營現場擠得水洩不通。

根據《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的最新統計,已收到超過一七八二萬台幣的公益捐款,遠超過預定的一千萬目標。

捐款已經到位,二○○六年希望閱讀正式啟動,選定了一百所合作聯盟小學,由作家林世仁、北投國小教務主任高敏麗、台灣大學生態發展中心主任張文亮等專家進行選書的工作。基金會目前已經募集了一百三十隊,東北中南各區志工人手一本閱讀志工手冊,接受專業訓練。未來,將有兩萬三千多偏遠小學孩童受惠。

無法自行閱讀,何來知識經濟?

作者:司徒達賢  出處:天下雜誌 358期 2006/10

學習方式若侷限於聽講,短期間固然可使學生「輕鬆學習」,但長期必然會降低國民提升知能的效率。


現代社會中,無論是要在競爭中存活或創新求勝,都必須以知識為基礎,國民普遍的知識水準,則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來源之一。

知識不斷創新,因此人人需要終身學習。學習的管道很多,但「閱讀」應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率的吸收新知管道。當然,此處所談的閱讀標的,是指構思嚴謹、內涵豐富、知識密度較高的著作。

經由教師講解來吸收知識,在表面上似乎比閱讀輕鬆得多。然而,閱讀卻有其他的重要作用。由於嚴謹的著作是靜態而繁複的,讀者要從閱讀過程中吸收知識與觀念,其專心程度及「大腦產能啟用程度」都遠高於聽講。而也正因為如此,閱讀的過程就形成了一種對思維能力的訓練。易言之,由於文字的內容不易理解吸收,讀者必須更主動、更專心、更努力地學習,並在腦海中試著想像、詮釋、聯結,以掌握作者的思想架構。久而久之,其思考能力必然精進。甚至可以藉著多元、重複的閱讀,逐漸發展出自己的思想體系與架構。

鍛鍊心智的重要機制

因此,閱讀不僅是吸收知識與資訊而已,它同時也是鍛鍊心智的重要機制。很多人不習慣閱讀,或面對稍微嚴肅一點的內容,就讀不下去,主要的原因就是過去缺乏閱讀的訓練。

近年來,大家開始重視終身學習,然而,學習方式卻多侷限於聽講。大家都知道,演講時內容不宜太多太難,最好能針對簡單的主題,反覆說明,而且要妙語如珠,使聽眾如沐春風。若不如此,大家很快就無法集中注意力,甚至昏昏欲睡。而這也多少反映出一般人思維能力的薄弱——必須有人運用各種方式強力「灌輸」,否則根本無法吸收。

當前大學教育中,還是以教師講解為主。同樣的學科,在美國可能只需要三學分,在台灣卻八個學分也「教不完」。其主要原因即是,美國大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自行閱讀的比重甚高,教師只需重點講解或答問即可。而在台灣,負責任的好老師們多半假設學生不可能課前預習,或即使預習也無法達到某一程度的理解,因此,必須依賴教師的詳細講授。殊不知這種做法,短期間固然可使學生「輕鬆學習」,但卻使學生失去培養閱讀能力的機會。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成長的學生,將來極可能一輩子都需要藉由不斷聽講才能習得新知識,這必然會降低國民提升知能的效率。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系教授

希望閱讀,志工帶著感動回家

作者:編輯部  出處:天下雜誌 316期 2005/02

「希望閱讀巡迴專車」停靠在操場旁,小朋友們恣意選取童話書,閱讀的氣氛散布學校各個角落, 每個班級在志工個別帶領下展開了奇幻之旅,進入不同的童話國度,隨著故事情節,小朋友的驚呼聲、爆笑聲灑滿整間教室……。


一月十三日,十度低溫下的竹南車站,出現了四個背著大包小包的女孩。包包裡帶著的不是瓶瓶罐罐的化妝品,一本本的圖畫繪本撐滿行囊,從都市驅車上山,要走向雲霧中的獅潭和豐林國小,訴說一部部精彩故事。

她們是「希望閱讀聯盟」的企業志工,希望閱讀聯盟由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發起,結合台積電、聯發科技、花旗銀行、普訊創投、中華汽車、廣達電腦,以及聯合勸募協會所組成,在全台十八個縣市認養一百所偏遠小學,推動閱讀。

從二○○四年六月二十九日開始,外裝活潑可愛的「希望閱讀巡迴專車」正式起跑,在第一學期就已前進全台的六十八所學校,共計已有二百五十人次的企業志工參與了希望閱讀的說故事活動,四位志工只是其中的小小種子,期待為偏遠地區的孩子帶來丁點閱讀的芬芳。

瞬間開啟奇幻之旅

抵達獅潭國小,看到陌生的大姊姊們走入校園,活蹦亂跳的小朋友瞬間變得既害羞又興奮,在老師的引導下,大聲地喊著,「客人好!」「希望閱讀巡迴專車」停靠在操場旁,小朋友們恣意選取童話書,閱讀的氣氛散布學校各個角落。

上課鐘響,說故事的時間也到了。每個班級在四位志工個別的帶領下展開了奇幻之旅,進入不同的童話國度。隨著故事情節,小朋友的驚呼聲、爆笑聲灑滿整間教室。講故事的過程中偶爾也發現小朋友令人心疼的一面,講到有關家人的故事,「我媽媽不住家裡……,」、「爸爸常不在家,我生病了都沒人照顧我……,」一句句的童言童語隱約透露出偏遠地區許多小朋友家庭的不健全。

課堂上,在繪本《花婆婆》的故事裡,志工與孩子聊到「夢想」,志工問孩子做什麼可以讓世界更美麗呢?第一個回答的小孩,手舉得高高地,他說他要當大廚,做好吃的菜餚。接著,第二個、第三個孩子搶著回答,有的要當獸醫、有的要當老師、警察、畫家、瓷器工廠老闆……,教室瞬間充滿了琳瑯滿目的夢想。

「那現在要做什麼,我們才可以慢慢完成夢想呢?」志工反問孩子。「我每天都要畫一張畫,」一位獅潭國小三年級的女生認真地回答。

在這群孩子眼裡,最原始的顏色是滿山的綠,沒有文明的七彩霓虹燈,他們的夢想也許跟一般都市小孩差不多,但完成夢想的困難度相對較高,只能用最踏實的方法達到。

說完故事後,孩子們開心地跑到「希望閱讀巡迴專車」旁繼續閱讀,老師則帶著志工們在小小的校園裡四處參觀,邊走邊聊著剛才說故事時孩子們踴躍發言的情況,老師笑著說,「我對我的孩子們有信心,」雖然這裡是偏遠學校,可是我們很努力在推動希望閱讀。「我也會自費買書給孩子們閱讀,」老師說,這裡的孩子其實在物質生活上面不算是太匱乏,缺乏的是文化刺激,因此,「家長的態度很重要。」

可是,老師也不諱言,大多數的孩子家中經濟情況不佳,父母親為了生計必須離鄉工作,因此許多孩子是隔代教養,倘若祖父母疏於管教,孩子的學習狀況就會出問題。

在貧富差距愈來愈大,窮人愈來愈難翻身的情況下,「希望閱讀」能做的僅是為孩子們開了一扇窗,這些孩子們的世界,並不會因為志工一天兩天的活動而有所改變,更迫切需要的,還是長時間、大量、多元的人力、物力的投注,他們需要台灣整體和當地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

老師載著志工們在崎嶇的苗栗山間行駛,過了許久才看見人車較多的城鎮,老師笑著說他們已經習慣了。這時志工們才驚覺,她們做的事情是多麼地微不足道,這些無怨無悔地在當地為孩子奉獻一生的老師們,才應該是主角。

「希望閱讀巡迴專車」的路程還在繼續,志工的故事也還說不盡,綿綿不絕的努力在鄉鎮間交棒著,隨著「希望閱讀巡迴專車」的到訪,一顆顆帶孩子翱翔天際的熱心也會一直跟著不停轉動下去。

希望閱讀的果實

希望閱讀聯盟在93學年度上學期完成了多項希望工程,包括:

1 送出20000本新書到100所偏遠小學,每所小學收到200本好書,其中包括可以全班一起讀的共讀本。挑選出的好書書單歡迎上網查詢:www.Lcenter.com.tw

2 培訓超過700位閱讀種子老師及志工,在100所小學裡深耕閱讀,陪孩子進入書的世界。

3 超過12000名孩子人手一本「希望閱讀護照」,護照推動三個月已經有近百位小朋友讀完100本課外讀物。

4 閱讀巡迴專車三個月走過76所偏遠小學,天下雜誌群出動超過250人次閱讀志工,隨著閱讀巡迴車到偏遠小學為全校孩子說故事。台積電企業志工出動140人次,連續三個月到新竹偏遠小學為小朋友說故事及帶動閱讀。

5 全國出動65隊大學志工隊,累計服務總時數超過3500小時。

6 徵求到超過500份的閱讀教案,精選234則上網供全國老師及家長參考:www.Lcenter.com.tw

推廣閱讀 蕭文福為孩童建書香城堡

作者:吳昭怡  出處:天下雜誌 278期 2003/07

「沒有讀書的人,就像瞎子走路,」因此,蕭文福的心願,就是讀書給小朋友聽。曾經軋票軋到哭的他,為了書店,怎樣一步步實現這股傻勁?


星期五晚上,蘆洲市「阿福的書店」內的閱讀室裡,二十幾位小朋友在不到五坪大的空間玩鬧著。一聽到媽媽們喊聽故事時間開始了,他們立刻安靜地坐下來,一雙雙小眼睛沒有離開過媽媽手上的繪本。

這一幕,是書店老闆蕭文福從小到大的心願,也是他期待綠化蘆洲這片文化沙漠的起步。

五十二年次的蕭文福,白天是黎銘圖書的送貨員,晚上則搖身成為書店老闆。成立三年的書店虧損連連,年收入九十萬超過一半都奉獻給書店,他卻一點也沒後悔。

「我的夢想是將來在蘆洲蓋一座三百坪的城堡書店,展示全世界的教具和兒童書,還有要十個讀書會……,」蕭文福曬得黝黑的臉龐,始終掛著樂觀的笑容。

沒有知識哪有競爭力

讓蕭文福即使賠錢也不放棄夢想,是來自成長過程對知識極度的缺乏和企盼。

因為家貧需要半工半讀,小學畢業時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他,最羨慕當兵的同袍們說話裡都有成語。「我怕到了,沒有讀書的人,就像瞎子在走路一樣。」退伍後,蕭文福放棄月薪三萬、全天輪班的工作,轉而選擇當圖書送貨員。收入雖只剩三分之一,他卻可以利用空閒時間到補校完成高中學業。

蕭文福在重慶南路書街送書二十年,每天回家都在想為什麼蘆洲和台北市只有一河之隔,讀書風氣卻是天壤之別?

民國七十年代,淡水河沿岸堤防加高,正式改寫蘆洲的命運。人口大量移入、地價狂飆,水鄉澤國一下子變成富裕之都。但當地十六萬人口,連鎖書店卻只有二家,其他都是文具行。「物質變得富裕,精神卻沒提升,」蕭文福感慨。

從擺書攤開始,相信閱讀要從小扎根的他專賣童書,而且英文繪本的數量甚至比誠品還多。為了鼓勵大家多看書,他賣書永遠七五折。

碰到有人只借不買,蕭文福仍是一臉歡迎。損傷的書籍就整理成箱,捐給鄉下圖書館。

在世貿上班,週休二日就帶小孩往台北跑的陳彥粹,一度想搬離蘆洲。結識蕭文福後,她提議開辦社區親子讀書會。只是場地難尋,眼看計劃就要破滅,「我去租了一個店面開書店,這樣辦讀書會就沒問題了,」陳彥粹接到阿福打來的電話。她說,自己永遠忘不了那刻,當時兒子胸腔手術成功,讓她很開心。但她回過神想到阿福,卻又開始擔心他要如何撐下去?

「書店像是汪洋中的破船,可以經營多久,我不知道,」蕭文福收起笑容。有次他為了一張二十萬的支票必須趕三點半匯入銀行,當時在外跑業務的他臨時不知上哪籌錢,難過地邊開貨車,邊流眼淚。

但阿福的汗水和淚水沒有白費。

三年來,他開辦六個讀書會,最主要的小大讀書會就造福了六千人次以上。培訓出來的六十個故事媽媽,定期到蘆洲各地幼稚園、國小說故事給小朋友聽。

在閱讀中找到夢想

有了阿福,老師們從此無須遠赴台北市準備教材。小朋友們下了課可以直奔書店,或直接帶著媽媽一起來選書回家讀。更有大學生為蕭文福的傻勁所感動,自願到書店來唸英文繪本給小朋友聽。

「小朋友在閱讀中找到夢想,我也是,」說著,蕭文福抬頭看看天花板上一片片由讀書會的小朋友繪製而成的石膏板,不禁微笑起來。

「福爸爸,我們來聽故事了,」每當小朋友們成群結隊地走進書台,稚嫩開朗的童聲傳到蕭文福耳邊。他知道,夢想不久就會實現。(吳昭怡)

為孩子擴張地球版圖

作者:李雪莉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台北美國學校裡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老師;他們因為經常旅行,總會隨身帶本書,遨翔世界國度。這個好習慣也傳承給學生,老師們心裡已草擬了閱讀計劃,為孩子擴張地球的版圖……。


誰說閱讀一定要乖乖坐在桌前,正襟危坐?

走進台北美國學校,仔細瞧瞧。遠遠的走廊上,一位金髮國中生坐在走廊一隅,專注閱讀著。走沒幾步,又有三位女孩仆在地上,拿著紙、咬著筆桿,身旁散著幾本書,自在地討論著作業。

在這兒,閱讀很自由,不分上下課、沒有地點限制,充滿了可能。成為終身的讀者(life-long reader),是美國學校重要的教育目標。

「假如孩子能讀,就可以做任何事,我們知道他能不斷學習,即使離開學校還是,」高中圖書館長艾安妮說。

更重要的是,他們相信,一位好的讀者(good reader),會成為好的思考者(good thinker)。

「閱讀的時候,你會發現新的想法,而且,還能學會預測、想像情節,接下來會發什麼?」語言整合長柯翠娜每天睡前都陪著她的孩子讀書。

書要多、要好、要能說話

柯翠娜以拼圖形容閱讀這檔事,她說:「教科書只是拼圖裡的一塊,你一定要給孩子文學、小說、繪本,才能拼湊完整的閱讀歷程。」

雖然很多人同意閱讀是終身學習、思考的基礎,但最困難的是把書推銷給學生時,如何不扼殺他們的閱讀興趣?

圖書館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台北美國學校的三座圖書館(小學、初中、高中)共十萬冊藏書,供應全校兩千多名學生使用。圖書館的設計與擺設本身充滿趣味。

進入小學圖書館會誤以為闖入童話故事裡廣袤的森林。近兩百坪空間裡,有上百個熊、仙女、巫婆造型的填充娃娃,或坐或躺放在書架與書冊旁,好像隨時向外頭孩子們招手說:「試試看,來讀我!」

圖書館一角有個凹陷的大坑,覆著一塊地毯,孩子稱那是「魔毯」,最喜歡躺在那兒聽校長、老師說故事。

已經有五個孫子的崔茱蒂是小學圖書館館長。她說,十三年前接任這個職務時,牆上連圖畫、照片都沒有。

為了吸引學生進館翻書,崔茱蒂想盡辦法「推銷圖書館」,她的夢想是打造一個「孩子感覺舒服,想花時間在這裡」的環境。

崔茱蒂到二手店買了許多孩子喜愛的飾品與娃娃,妝點圖書館,她還把母親給她的娃娃放在館內,連娃娃都有數不完的故事。她更引進小型、只有三分之二個小孩高的書櫃,裡頭擺滿了書,讓孩子們翻閱唱片那樣,容易看到書本。

圖書館不但有魅力,書種的豐富也是讓學生得以享受閱讀的主因。

來到高中部圖書館,竟在新書架上看見了文字與大量圖片夾雜的英文繪本。像這種「輕鬆的書」並沒有消失在中學圖書館裡,為什麼?

「如果有七年級的學生,語文能力不好,他還是可以在這裡找到一本『有趣、有好想法,卻又簡單的書』,」語言整合長柯翠娜解釋,圖書館為了考量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書的種類與數量一定要多。

多樣的書籍還能減少孩子閱讀的阻礙。她接著說:「如果太艱澀,孩子會停止閱讀;如果太簡單,孩子又學不到新東西。」

更讓人驚訝的,是圖書館員在學生學習上,扮演更積極的指導、提供訊息、課程輔助的角色。

學校圖書館員不僅是整理書籍而已。一位八年級印度女孩走向國中館長裴凱西(Kathy Patterson),她向館長詢問有哪些新進的小說。

凱西知道八年級這學期的課程重點之一是「科學」,於是,她想了個辦法,「引誘」學生閱讀科學小說,她帶著懸疑又豐富的肢體語言指著一本書介紹著:「像這本《墨林的消失歲月》,是在說十幾歲的墨林在兩禮拜間,在惡魔改變島的生態之前,聯合島上的神話生物起身對抗惡魔的故事喔……!」

為了讓學生感到樂趣,圖書館長利用文學、奇幻、科學小說裡,同年紀主角的經歷,引發學習樂趣。

為什麼這群圖書館館員這麼了解學生的需求?

「圖書館員要是好的老師才行,」凱西曾待過蘇丹與委內瑞拉,教過英文與社會科學,十五年教學經驗,讓她當起館員更得心應手。

要達到「如老師般的館員」(teacher︱librarian)目標,館員要主動了解師生需求,用服務概念,將圖書館功能發揮得盡善盡美。

凱西拿出館員與老師們一張張的合作教學單,其中一張是六年級正在進行的「世界時間」(World Time)主題教學,上頭列了相關好書與網站。

上課前,學生必須先上網經驗網站的內容。例如,進入「時間鐘」(Time Ticker)網站,滑鼠一點,就馬上可以與世界的時間互動,學生得在課前自行瀏覽好書與好站,對時區有些概念,才能在課堂上進行討論。

這些實用網站,也在館員的工作範圍內。

每個月,三位圖書館長、資訊電腦老師,會和各年級老師們聚會,了解教室裡的需求。

除了負責書籍,館員還得遍尋好的網站,原因是「不少學生在逛網站時浪費許多時間,我們幫他先篩選一遍,找出有用的內容。但學生要做報告、要呈現作業,還是要自己走過一遍,」館長們說。

要同時推廣閱讀、管理資訊,圖書員必須不斷自我提升。

像凱西、茱蒂每個月都得補充書訊、網頁「我的最愛」裡頭已累積數百個好網站,圖書館就像充足的資料庫。

全校總動員

不只是圖書館員了解閱讀的重要,從教學到家長體系,對「閱讀」都有很深的認識與期許。

校方把「熱愛閱讀」列為教學政策;依年級不等,老師們每星期要選擇兩到四天,讓學生在班級裡「閱讀」十五到三十分鐘不等的時間。

這個名為「閱讀坊」的課程相當自由,學生可以挑選任一本書,想怎麼讀就怎麼讀。

學校也有家庭作業要求,校方要學生每天閱讀二十分鐘的課外書籍,同樣有作業要求,卻十分活潑、彈性。

例如,作業可能要學生「猜猜下一頁發生什麼事了」、「說說你為何最喜歡那個主角」等,不為了檢驗或考試,是引發孩子們藉由分享來進一步思考。

「這些閱讀活動的目標是讓孩子養成經常閱讀的習慣,而且要他們討論,如果只唸書不討論,是沒有幫助的,」柯翠娜說。

在影響學生的同時,美國學校也同時教育家長養成讀書習慣。

圖書館星期六是不休息的,讓平日忙著工作的家長,能利用早上的四個小時,陪孩子到圖書館借書、共讀。

小孩正就讀五年級的家長呂淑慧利用接孩子放學的空檔,靜靜地在館內找書。「這裡的書是流動的,家長也可以借回家,」她接著說:「我的小孩已經發現閱讀的樂趣,只要看到大人在忙,或是出國搭機,她都會選一兩本喜歡的書,自己享受,不會打擾別人。」

台北美國學校用「你就是自己的世界」(You are your worlds)來告訴學生——你的世界要多寬廣、要別人如何看待你的世界,都只能靠自己;而閱讀,是最好的方法,它能永遠陪著你發掘新世界。

活化大腦 激發創造力

作者:洪蘭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侏羅紀公園》之所以暢銷,是因為作者擁有豐富的生物科技背景。廣泛的閱讀打開視野,提供想像力基地,刺激神經,吸取更多知識。腦袋不但愈用愈靈光,還能避免阿茲海默症。


閱讀不只打開了一扇通往古今中外的門,讓你就自己的時間、步調,在裡面遨遊,同時還可以刺激大腦神經的發展。

許多醫學研究都發現,人的大腦是愈用愈靈光。從大腦切片可以看到,愈常動腦的人,神經纖維之間的聯結愈濃密,觸類旁通的機會也愈高。

義大利的研究報告就發現,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只要讀過五年書(連小學都還沒畢業),得阿茲海默症的機率與同齡文盲之比是一比十四,這個數字非常驚人。台灣也有類似的報告,一九八九年榮總曾經抽樣檢查全省八個地區五三○○名四十一歲以上的榮民,結果發現,沒有受教育者得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是受教育者的兩倍。

大腦的神經元基本上是「用進廢退」,經常運用大腦的人神經比較不易退化,因此閱讀對大腦有保護作用。

促進大腦神經迴路活化

每個人在接受外界刺激時,都會激發一連串大腦神經迴路的活動,但是閱讀時,神經迴路活化的程度比看電視時來得深。原因之一在於,閱讀時,我們會主動搜索訊息,遇到語意不明、模稜兩可的詞彙(例如「打手」這個詞,究竟是把「打」當動詞,指的是打別人的手,還是把兩個字合而為名詞,指的是黑道的打手),我們的眼睛會立刻回歸到前面讀過的句子,去尋找文意脈絡,來解讀這個雙意詞在文中真正的含意。因此,閱讀時,我們的大腦其實在不斷地進行深層分析。

而且閱讀是主動的訊息獲取歷程。閱讀的速度會依個人程度而有所不同。過去的動物實驗已經顯示,在主動的訊息獲取歷程中,神經活化的程度比較高。但是看電視、電影則是被動接受訊息的歷程,雖然在同一段時間內,銀幕上所包含的訊息多於單純的文字,但是我們的眼睛無法主動控制畫面呈現的時間,只能被動接受。

所以,如果要促進孩童的神經發展,應該鼓勵他們多閱讀,少看電視。

為了了解閱讀的主動獲取訊息與看電視的被動接受訊息兩種歷程的差異,我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請國中老師觀看Discovery頻道的節目,並在看完之後,上台講述內容,結果發現許多老師看了三遍,仍然無法完整表達所看到的內容;但如果讀的是文字腳本,他們卻讀了一遍之後,就有辦法上台講述。

背景知識的重要性

在學習的過程中,背景知識扮演了重要角色。背景知識強的人在同等時間內所吸引到的知識,比沒有背景知識的人多了很多。原因是我們的訊息處理歷程是「從上而下」及「由下而上」兩者同時進行的交互作用歷程,從上而下的歷程會依據由下而上歷程送上來外界刺激的特質,如顏色、形狀等,再從背景知識中抽取符合這些條件的東西出來,形成初步假設。初步假設可能有很多,接著我們再依據不斷送上來的最新訊息逐步將不對的假設推翻,最後留下來的就是最符合由下而上資訊及現有背景知識的最佳答案。如果形成不了假設,便看不見應該看到的東西。

不可能無中生有

這是為什麼對於不熟悉的東西,我們會視若無睹。許多訊息都在環境中,但是如果沒有背景知識,無法形成假設,就變成有「看」卻沒有「到」。魔術師在表演時就常引導觀眾形成假設,並藉此誤導觀眾看不到應該看到的東西。

閱讀可以活化神經迴路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閱讀可以激發想像力,沒有想像力就沒有創造力,而想像力又與背景知識有關。因為要「無中生有」非常困難,至少要有一點點的根據,才可能捕風捉影,而這一點點的東西就是背景知識。

我們從一七三○年義大利畫家Filippo Morghen想像中的月球世界,就可以知道想像力與背景知識的關係。在這張圖中,月球人划的是威尼斯運河船,住的是掛在樹梢的南瓜屋,所有東西都是畫家所熟悉的,他只是從生活周遭熟悉的東西出發,發展他的想像力,就好像我們說一個人不可能夢到他完全沒有看過的東西一樣。沒有見過汽車的人怎麼夢都不可能夢到汽車,沒有任何知識的人怎麼想像也不可能全部虛構。

因此,閱讀提供了想像的背景知識,從而提供了創造力的基地。創造力強的人,通常背景知識也很廣博。寫《侏羅紀公園》的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能成為暢銷科幻小說作家,就是因為他有豐富的生物科技背景。他原是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畢業生,又在加州聖地牙哥的沙克研究所做過研究員,因此寫出來的小說有真實性、不離譜,才能吸引讀者。

人沒有看到鳥就不會想到飛,沒有事實根據的想像不可能形成創造力。廣泛的閱讀打開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可以從書中描繪的別人經驗中,修改我們的設計,從而創造出新的東西。如果沒有透過閱讀,達到知識傳承,每一代都得「重新發明輪子」的話,人類的文明是不可能累積或進步的。

別搞壞孩子的胃口

作者:李雪莉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自從和孩子一起旅行後,侯文詠意外地學會用不同位置看待兒子們的需求;就連閱讀這檔事,開始也是挫折滿滿,但自從他為孩子找到讀書的樂子,孩子就開始長出強有力的翅膀。


在閱讀過程中,我想對孩子做的事,很多都失敗了。

我小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就有企圖把他培養成很有文化與藝術氣息的人。我做了很多事,其中有一些事還不錯,但我做了很多很糟糕的事,例如買了錄音版的「吳姐姐講歷史故事」。我要他每天讀一篇,哪個朝代都可以,他從明朝開始,開始讀一些酷吏打屁股的故事——那是有點可怕的,跟我們家有點像——我們不是打屁股,但我們的可怕是對他有期望:雖然他數學不一定要好,但至少他要喜歡讀書,那種氣氛不知不覺是在的。

所以四年前在他二年級的時候,我要他每天聽、每天寫一份心得報告。回想起來,我那時候怎麼會那麼瘋狂?結果有一天,我兒子的心得報告就寫:「我恨明朝及明朝的一切。」所以,我開始對孩子的閱讀解禁。

有一天我遇到作者吳小姐,告訴她這個情況,她說:「那是五年級以上讀的東西,這樣弄會搞壞孩子胃口。」所以,我開始對孩子的閱讀解禁。

別強加期待在孩子身上

孩子在三年級時,我在做「歡樂三國誌」有聲書。為了想辦法讓孩子有樂子,我談劉備是不是正統,或說劉王是不是個很爛的傢伙;我一邊做,兒子就拿去聽,然後哈哈大笑!三、四年級的小孩會重複聽。說真的,裡面最好笑的都是我覺得最沒營養的。

他竟然就把四十卷聽完,而且一聽再聽,聽到最後變成三國專家,還可以在到大陸時,把一些學者考得一愣一愣的。

他後來跟我說一件事:「爸,我覺得歷史沒那麼無聊!」

於是,他開始找漢朝、成吉思汗、康熙、施琅的書來看,而我還帶他到大陸看些景點,我們就創造了些樂子出來。

現在他讀書就有點嚇人了。他最近讀的歷史書是唐太宗還有鄭芝龍,他也會自己抓東西來看。《山居筆記》我曾拿給他看,但他說看不懂,他丟回來的書比我給他的書還多,但沒有關係。因為,有時候只是時間還沒有到。

找到孩子閱讀的熱情

我相信,我以前會喜歡看書的原因是,在書裡讓我看到很多的熱情。像費曼好了,費曼的東西就好的不得了,為什麼?因為費曼這個人就是有熱情,而且寫的人就是有熱情,讓我進入那個世界,還可以找別的書去看。

所以,我從自己和孩子身上看到,閱讀雖然有些障礙,只要書裡有熱情、自己有興趣,就能克服。

但是閱讀就好像密碼一樣,到最後,你會發現你會喜歡某種類型的書籍,這裡面是一種密碼。只是,你不要太固執,你可能第一次不喜歡,但過一陣子後再回過頭去看,也許好的不得了。

另外,我覺得很幸運的是我從小大量閱讀。因為國中、高中生活太無聊,所以我大量閱讀。如果沒有大量閱讀的過程,我很難飛越那個障礙,知道說哪些東西好或不好。

我家不是沒有電視,我家是有個大螢幕,但要看電視會比較麻煩。我記得讀過一篇文章,好像說一個孩子要跨越文字的障礙,要經幾百個或幾千個小時的閱讀,才能跨越障礙,所以他需要這個時間。

剛好我算了一下這個時間,決定「燜」他一陣子,就像有些菜燜一陣子才會那麼好吃。我喜歡我的小孩有無聊的時候,我不急著讓他學電腦(英文我讓他學),大人覺得很炫的事情我沒那麼急,因為這世界變化那麼快,他早晚一定會為那些著迷,所以,我現在燜他一下,先不讓他看電視,無聊時就會找書看。

但他們投注在影像上的時數並沒有比別人少,像英國廣播電視公司(BBC)的影片、卓別林的影片,我們都會去找。只是有點小麻煩的是,他不知道周杰倫是誰,他到學校跟同學說馬友友很好或是孟德爾頌很好,同學都覺得有點怪。

我最近也買張惠妹和周杰倫給他們聽,那些也很好,不要拒絕一切能幫助成長的東西。

澳洲不用課本 培養一流公民

作者:李瑟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提升讀寫能力,是澳洲政府預算的第一優先。政府、學界、教育界、出版界乃至整個社區,全體動員、煞費苦心鼓勵閱讀。他們如何不用課本,讓小孩具備一流的公民能力?



小學三年級的強尼放學回家後,向媽媽展示二十多頁比護照稍大一些的小書:「這是今天的家庭作業,老師說至少唸二十分鐘才能停。」澳洲的學童沒有國語課本,而是每天讀不同的讀物,依各人學習速度不同,一年可讀六十幾本到一百三十幾本不等,有的大小類似台灣的課本,有的則小如口袋書。

媽媽發現藉由兩個好朋友搬家後互相通信,而帶出貓咪潛回舊居的這本故事書(fiction),不同於昨天那本藉由兩個小孩去滑雪,介紹如何滑雪、如何注意安全等知識(non-fiction)的小書。

晚上,強尼跟媽媽花了不只二十分鐘讀故事書,因為媽媽比較不放心,每次強尼讀到不認識的字,媽媽會叫他查字典學會那個新字,不過八歲的他總安慰媽媽:「讀不完沒關係,明天在教室裡會有分組團體閱讀(group reading)、自己安靜默讀(silent independent reading)的時間,會把它讀完的,然後小朋友再互相交換。」

強尼說,在教室裡,每當做完數學習題後,同學就會各自到教室的閱讀區自己讀自己的,老師則在指導那些還沒做完數學習題的同學。老師早已對全班講好了,「專心、安靜」,不論你是在閱讀,還是在做數學功課。

對於依類似程度分組組員輪流閱讀,他就有意見了:「最討厭貝蒂了,每次讀《美女與野獸》時,就叫我做野獸,她做美女,害我唸到最後對白一定要娶她,可是我才不要娶她哩!」

強尼現在的閱讀程度被老師評鑑為第二十八級,每天去學校交換來帶回家的書都是字彙與內容難度在二十八級的書。麥蔻柏老師有套測驗卷,學生唸,老師勾,能唸對九五%以上的,就算孩子通過該級測驗,可以升上一級讀更難的,生字更多,句子再進一步複雜。

強尼很得意自己努力爭來的進步,因為剛唸三年級時他才被評為第十六級,不過媽媽希望他再進步到三十/三十以上那級,那是班上同學最高的等級,閱讀短篇小說,以準備四年級時可以獨立讀少年小說與雜誌。

如同很多先進國家,澳洲也在加強中小學生的讀寫能力與數學能力。自一九九八年起,聯邦與各州政府聯合推動「國家讀寫與數學計劃」(National Literacy and Numeracy Plan),為了因應競爭激烈的知識經濟世紀,不能只靠勞力發展經濟。

由於閱讀能力強,攫取知識與資訊、理解分析能力強,進而寫作表達,以及溝通能力也較強,不論寫廣告賣車,或發布新聞、召開記者會、發起保護動物的行動宣言,都能得心應手。澳洲政府認為,這是現代民主國家裡,公民得以信心十足地在各種領域進行公民活動、文化活動的必要條件。

鼓勵閱讀,成為聯邦政府提升教育品質的核心政策,以教育部為首有計劃有意識地帶領教育方向,期望當學生進入社會後是正向加分成為力量,而不是變成失業或抑鬱不得志的人。

一九九七年澳洲教育研究協會報告,長期追蹤分析發現,讀寫能力低的男生,到十九歲時找不到工作的機會是讀寫好的男生的兩倍。

政策尤其針對低年級(學前一年到小學三年級)加強。墨爾本大學教授瑞朋指出,從出生到八歲,是孩子文字語言發展最快的時候。其次是四年級到九年級(台灣的國三)。因為研究發現,如果孩童在小學畢業前讀寫能力未達應有水準,接下來到國中高中都會嚴重落後,很難追趕到平均水準,非常痛苦。

一九九八年聯邦政府列出預算三七億澳幣(約台幣七四○億),逐年撥給州政府與各學校。各州政府也將提升讀寫的預算列為第一優先,以協助學校購買閱讀物,以及訓練老師專業所需費用。

州政府祭出評估測驗的手段,每年對三、五、七、九這四個年級檢定,表現成績不達標準的學校,校長要負起責任來。

國家讀寫計劃指出,校長應為學校創造有利於學生閱讀的環境與氣氛,包括安排、組織,與有效運用資源。

強尼的學校瓦西迪公立小學(Varsity College)才成立一年多,校長邁可羅拔說,開辦第一年時,只有三個年級與學前幼兒班,總共才兩百多個學生,就花了六十萬台幣買閱讀物。現在第二年的讀物還在增購中,預算還在增加中。

校長也常要籌劃提升老師帶領學生閱讀能力。瓦西迪公立小學最近聘請了民間師資訓練顧問公司,在職訓練所有四~九年級的老師如何評估發現哪些學生有問題。有特別需要的學生,可要求州政府撥派支援學習的師資,依個別狀況每週另外上課搶救。

除了政府給錢給人支援每個學校外,校內經驗與受訓較多的老師,也被安排在老師會議與學習時間,分享最新的「明確教學法」(explicit teaching)。

「最近五到七年間,教學起了很大的變化,」羅拔校長指出,除了傳統方法,給你大量讀物讓你全面浸泡在說聽讀寫裡自然學會的「全語言教學法」(whole language approach)以外,現在還強調老師有技巧地刻意說明、明確引導,確定你學會了才放手。兩層方法都使用。

「閱讀能力以及理解與推論能力是可以教的,並非只靠天生聰明與否,」他說,可透過七種方式讓孩子體驗閱讀:一、教室內問問題引導孩童找出文章的主題、重要的訊息 (guiding);二、學習從發音中認識字並完成閱讀(phonemic awareness);三、老師示範如何唸(modelling);四、全班閱讀後討論分享(sharing/reflecting);五、老師安排時間使每個孩子子每天都有一段時間自己閱讀(independent reading);六、小組輪流唸,孩童互相學習(group reading);七、每天回家有閱讀物(home reading),家長需在旁協助並簽名。簽名簿每天都要帶到學校給老師看父母的意見,保持家長與老師間的溝通。

最重要的是,老師須有能力與魅力吸引學生喜歡上課,學習是快樂的。所以校長與政府努力讓班級人數維持小規模,並用各種方法與資源支援老師發揮專業(包括師生人際關係),確保老師快樂、有信心。

依昆士蘭州政府規定,學前~三年級生師比例最多不能超過二五,四~十年級(高一)為三○,十一~十二年級(高二高三)回到二五。在辦學口碑良好的私立學校,這些數字更且只維持在十幾。

整體社會機制也在支持閱讀,包括圖書館、家長與社區支援團體,以及出版界。

教育部設置「提升閱讀或數學貢獻傑出獎」;另訂九月第一週為「全國讀寫與數學週」,以提醒全國注意。澳洲圖書館協會配合教育部的活動,跟出版社合作,九月四日上午十一時,全國同步讀一本童書,並與媒體合作找社會名人在廣播節目裡討論。

各方動員推廣閱讀

平常,圖書館在明顯位置陳列新書與推薦的好書(不論新舊),另外每週固定有個時段是「故事時間」、「閱讀時間」,邀請父母帶孩童到圖書館一起參加活動,跟著館員讀、討論、做遊戲。

圖書館常發出手冊教家長如何帶領孩子的閱讀習慣,例如鼓勵家長提早跟孩子一起閱讀,尤其是故事書,可以早到一歲就開始。廣泛大量的閱讀行為隨時可進行,如閱讀商店招牌、餐廳菜單、食譜、商品包裝說明;家庭應有位置放書,還要有全家人一起閱讀的地方;而當唸書給孩子時,須配合孩子的反應,大多數孩子會先看圖畫照片,可叫他看圖編故事或推測情節;大一點的孩子可以請他唸書給父母、弟妹或玩具熊聽。更大一些時,可給他工作做,如幫爸媽寫購物單、留言條、找失蹤小狗的啟事等。

各學校也常在每週校訊上提醒家長協助孩子閱讀的祕訣。家庭的角色功能,以及學校與家長的合作,重要性已被證實。墨爾本大學針對澳洲二六○個家庭所做的研究發現,家庭成員,尤其家長在家有從事讀寫或常上圖書館等文化活動,有助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比孩童智商指數更能預測未來是否能成功閱讀。聯邦政府轄下「年輕澳洲人閱讀中心」(Australian Centre for Youth Literature,ACYL)最新出爐研究發現,推行五年來,整體而言社會(家長)已建立共識,認同閱讀對兒童發展、教育未來公民的重要性;小學生在學校與家中也已養成閱讀習慣,並且喜歡閱讀。

然而,男性青少年十~十八歲,較同輩女生以及九歲以下的男女生較少閱讀,只有三一%覺得閱讀有趣,二四%不想讀學校規定的讀物,其他四五%對閱讀沒有興趣或根本不碰讀物。

研究報告推測可能原因:

● 青少年同儕次文化不重視閱讀而重視娛樂。

● 中學生功課增加,閱讀只是其中之一,不像小學主力在讀寫算。

● 家長以為大孩子已會閱讀,停止督促。

● 中學不像小學列出大量閱讀時間,而改為寫功課與讀教科書。可能也因中學英文課的閱讀物無趣。

● 小學圖書館有布置與整理,學生易找到讀物,還有獎項或比賽吸引學生;但中學圖書館成為學習資源中心,擺設與氣氛較嚴肅,也較難找到有趣的讀物。

為了提高青少年的閱讀,政府、學界、教師界、圖書館、與出版界成立「年輕澳洲人閱讀指導委員會」,討論後提出行動方案,目前正在澳洲推行。例如今年正在籌劃成立全國年輕人評審獎與網站,請年輕人來評選與推薦他們喜歡的書;並模仿加拿大、德國與部份北歐國家成立獎項或活動,請年輕名人偶像代言支持閱讀。

煞費苦心、各方動員,澳洲的努力可給台灣一點借鏡。

老師如何帶領學生閱讀?

昆士蘭州教育局課程手冊對老師列出的提醒:

●養成學生閱讀的樂趣,鼓勵他們讀各種不同的書,領略探索的樂趣。

●每天讀書給學生聽。

●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提出自己的意見。

●鼓勵學生每天選本書,自己靜下來讀。

●鼓勵學生說出閱讀的經驗。

●跟學生談談他們各自所看的書。

●每天設計時間讓學生針對不同對象寫練習點不同的東西,如家電使用說明、宣傳廣告、族譜介紹、如何做個風箏……。

●介紹學生認識不同的作家。

●列出不同作家的著作,鼓勵他們各自選一個喜愛的作家,讀完全部作品,領略樂趣。

重要,但政府不重視

作者:游常山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九成以上的中小學老師,努力營造閱讀空間。但學生讀課外書的時間,只達到理想中的一半。教學負擔、資源不足、沒有感受到政府的用心,老師心有餘而力不足。《天下雜誌》針對全國中小學教師進行「中小學閱讀活動大調查」,看看這些教育扎根者,如何扮演閱讀推手?在他們心中,閱讀真的推得動嗎?


閱讀到底重不重要?負責教書的老師,怎麼看待閱讀這件最基本的教育行為?

根據《天下雜誌》針對全國國中小學老師所做的「中小學教師閱讀大調查」,沒有升學壓力的國小,閱讀風氣比國中好。但在台灣的國中小學校園裡,閱讀被定義為有幫助,但不被重視的課外活動。

有九成的老師,都認為閱讀有助於激發學生創意、想像力,八成的老師認為,可以提升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更有近六成左右的國中小老師也都認為,閱讀有助於邏輯思考。(表一)

但當老師在學校推閱讀時,有八成五的國中老師,和六成的國小老師,並不覺得順利。(表二)

而在多數老師心中,政府當局對閱讀推廣並不是非常重視,認為政府當局對推動閱讀課外書重視的老師只有二○.二%,認為普通及不重視的高達八成。(表三)

雖然國中小學的整體閱讀環境並不佳,尤其是學校圖書館幾乎聊備一格,但是多達八成五的國小老師、六成七的國中老師,將來仍然要將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納入教學重點。(表四)

而且多數的老師會努力在自己的班級裡為學生經營一個閱讀空間。

高達九八%的國小老師在教室裡有設置讀書或學習角,而且五五%的國小老師每天都會使用。相對而言,國中使用讀書角的頻率就少很多,只有一○.六%的國中老師每天使用。(表五)

對學生每星期花在閱讀時間平均約為三小時,老師們都很不滿意。他們認為,學生每週至少應該花六小時讀課外書。(表六)

在閱讀的相關教學上,老師們最頭痛的是,學生的學習精神不足;另外,教學負擔過大、學校資源硬體及經費不足、缺乏家長配合等三項緊追其後,顯示推廣閱讀有很多教育體制結構上的限制。(表七)

從調查中顯示,老師在推動閱讀時的方法並不多元活潑。除了指定書本外,多數老師(六六.四%)要求學生撰寫書面報告,或要求學生課堂上當面報告,和成立班級圖書室。(表八)

中小學生最愛什麼樣的課外讀物?國中生最愛漫畫,其次是科幻、偵探類;小學生則最愛童話、繪本,其次是科學、自然類。(表九)

另外,指導學生利用圖書館,國小比較普遍,有七三%老師會教,而只有四四%國中老師會指導學生利用圖書館。(表十)

比較可喜的是,義務教育體系中,電腦資訊教育已經十分普及。全台灣六成的國中小老師會指定學生藉由網際網路搜尋學習資源(表十一)。而老師自己有七成的人常用網際網路搜尋閱讀資料。(表十二)

和一般群眾相比,老師是更愛看書、也更願花錢買書的一群(表十三)。在國中小老師的休閒中,看書是最主要活動,一般人則放在第四位。(表十四)

而在看書的原因中,老師選「工作所需」的比例近六成,比一般人高出一倍以上(表十五)。老師們愛看的書則以休閒生活、小說文學、社會知識、健康保健類四大類為大宗。(表十六)

由於台灣公共圖書館的服務不夠理想,近六成的國中小學老師偶爾才上圖書館(表十七)。超過六成的國中小老師,要閱讀時都會自己買書,只有二六%會去圖書館借書。(表十八)

整體而言,台灣的老師是一群愛讀書、也肯定閱讀功用、樂趣的教育工作者,但是由於教育環境、政府體制、升學壓力等多重因素,使得他們在推廣閱讀時,只能各盡本分,在自我崗位上,努力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興趣。

(本次調查時間為九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十月二十五日,進行郵寄問卷調查。抽樣方法為分層比率抽樣法,以台灣地區二十三縣各縣市國中國小學校數作為分層依據,決定各縣市國中國小抽出之學校數,共計抽出二百零八所學校,發出問卷二四七○份,回收有效問卷一八一○份,回收率為七三.二八%。調查執行:黃靖萱、許癸鎣)

與國際接軌,縣長買單

作者:游常山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城鄉差距,知識落差,是全球一致的通病。但是宜蘭不服輸,他們以六套縣民共用的資料庫,企圖彌補鄉下閱讀資源不足的問題。


宜蘭四十六萬名縣民、六所國立高中、高職及境內所有的國中、國小的學生,今年起都可以免費上網使用中外六套資料庫,自由享用浩瀚的知識寶庫。

羅東高中圖書館館長黃文棟是推廣資料庫的種子老師。「我最近很忙!要上課還要推計劃,」黃文棟說。羅東高中圖書館館長一職並不是閒缺,黃文棟忙著做蘭陽平原資訊教育現代化的推手。

六套資料庫與世界接軌

這一切都是因為縣政府統一購買電子資料庫所導致。縣長買單,讓四十六萬名縣民可以享受國際級的資訊,愛上網的學生們則可以自由在網上優游,享受資訊無國界帶來的便利。

宜蘭縣這套公用電子資料庫,包括有:聯合知識庫、中國大百科全書、中華民國期刊論文全文影像系統、及時報紙標題索引與全文影像資料館,以及兩套英文資料庫:葛羅里百科全書線上資料庫(Grolier Online)、葛羅夫藝術百科全書(The Grove Dictionary of Art Online)。

「宜蘭有一套自己的做法,很不一樣,」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宋建成肯定宜蘭的創新。他說,宜蘭縣是由文化局、教育局購置全縣版本公用電子資料庫,提供各校師生於文化局或十二個鄉鎮圖書館使用,以帳號認證方式提供各校師生隨地登錄使用。

「宜蘭,真的是很不一樣的地方!」耶魯大學建築碩士黃聲遠說,他選擇宜蘭,原因之一是這裡的公務員很有主動服務精神。「這裡的人很不一樣,宜蘭能夠用很少的資源,做到全縣縣民資訊共享,他們沒有地方匱乏的問題,」一邊在事務所指導十多位剛出道的建築師,黃聲遠一邊解釋說。

拉高企圖,活用資源,是宜蘭縣政府文化局的祕訣。宜蘭縣文化局一年大約只有兩百萬的購書經費。和所有地方縣市政府一樣,但是,宜蘭卻做出不同的格局,落實全球思考,在地行動。

執行這項資訊革命計劃的是文化局圖書資訊課課長簡淑芬。她雖身材瘦小,卻非常幹練,才接手辦完最後一屆、也是第一次交由地方政府主辦的金鼎獎,馬上又飛往新加坡考察當地國家圖書館的轉型。

以新加坡為標竿

「雖然現在失業那麼嚴重,但是宜蘭文化局的圖書資訊科科員,老是補不滿缺額,因為職位要求圖書館本科系畢業,還要忙其他業務,實在太辛苦了!」簡淑芬笑說。

眼前,簡淑芬最大的目標是如何將宜蘭縣立文化中心附屬的圖書館,以新加坡為標竿,做出第一流的品質和水準。

的確,捉襟見肘是各地方的共同的困境,但是宜蘭不必然被拘束。文化中心的簡淑芬等人,決定從基層教師的觀念革命做起。

現有的六套資料庫,如果老師不會使用,上課不會展示做法,則再怎麼和國際接軌也沒有用。於是簡淑芬提出種子老師計劃。總共才花十二萬五千元,其中近五成、約六萬元都是花在邀請多位種子老師下鄉教學上。

簡淑芬提出的計劃是:

第一,培訓使用公共圖書館電子資料庫的種子教師。

第二,請宜蘭縣教師會和文化局合辦研討會。

第三,鼓勵學生在電腦課程利用資料庫撰寫專題報告。

資料庫的使用可以配合九年一貫課程,訓練學生蒐集、整理、組織資訊的知能,提升學生思考、發表能力,促進終身學習的技能和習慣,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

「國中以下還不太會使用英文,但是已經幫他們打開一扇窗,這也算是延伸學生觸角,讓學生能利用便捷的資訊。迅速取得正確有效的知識,」簡淑芬指出。

在玩樂中學習

作者:李雪莉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晚上七點,傅娟接受採訪時顯得有些疲累。她今天參加大女兒歐陽妮妮班級的校外教學,喉嚨有些沙啞。過去的玉女明星換了角色,用心當兩個女兒的媽媽。她每天親自送孩子上學、睡前陪她們讀書。她十分重視與孩子的相處,還有孩子的閱讀。


我在歐陽妮妮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唸書給她聽,印象很深刻的是,她一歲半時,竟然就會用「something shines hurting my eyes」(東西太亮刺痛了我的眼);其實,這是一本紫色恐龍書裡的話,但歐陽妮妮會把這句話很正確地用在生活脈絡裡。

我覺得,從小唸書給她聽的原因,不只字彙多了,她也能從小就學會用語言溝通。

像她一歲多時,有一天,我問她「要不要跟媽咪出去?」,因為我有習慣讓她自己做選擇,沒想到她竟然對我說:「我不想跟妳出去。」我當時有點傷心,我在想,為什麼一歲半的她,會說出不想跟我出去的話,後來覺得她是在用語言跟我溝通。

孩子也會無聊

別以為小孩子不會無聊,她一歲多的時候,我就感覺到她會無聊,所以,我也發現必須讓她們不斷學習,學些有趣味、好玩的東西,所以,我就找了一些課程讓她們上,或是找些有趣的拼圖、故事書、音樂,讓她們從玩當中學習。

因為在她們很小時,我就唸書給她們聽,我發現,孩子閱讀的習慣是很奇怪的,孩子會重複看一本書,看到對某些書特別熟悉。

於是,我們去書店時,我除了選自己想讓孩子看的書,我也會讓她自己買二本書,因為她已經有自己喜歡的作者和某種主題的圖畫書。

而且開始時,我會想要教她認字,但後來發現,大人在看繪本的時候,根本沒有真正打開眼睛去看書;我們只是拚命用自己的閱讀習慣教孩子讀書,結果孩子沒有辦法享受圖畫書的樂趣,反而有認字的壓力。

我後來就不把重點放在教她認字,不要讓她跟我一樣,只去看字,這樣她的視覺廣度會比我們大。

我覺得閱讀習慣是很重要的。我小時候,媽媽都不准我看閒書;現在的孩子幸福一點,老師也會鼓勵她們看書,幼稚園時,每個星期借一本書回來。

我們家的書很多,甚至不需要到圖書館借書,我希望孩子想看書的時候就有書看,很方便取得。

閱讀的過程,父母的角色很重要,如果你天天在家看電視,你的孩子是不會看書的。孩子也喜歡看有聲光的東西,如果她看見你在看,她會覺得不公平。所以,我就養成習慣不看電視,她爸爸就自己在房間看電視;連妹妹(歐陽娜娜)聽到TVBS整點新聞音樂一出來,她就說「這是爸爸最喜歡看的電視」。

我的閱讀時間比她們還多,我要看自己的書,還要看她們的書。

花時間與孩子相處

我很珍惜孩子相處的時間,特別是國中以前這段日子。我覺得,父母在孩子生活中,不會常扮演第一位的角色,她們未來會有其他的生活重心。

所以,我每天早上會陪孩子走路到學校,一路上我們會一起唱歌、說故事、聊天;晚上睡前,我也儘可能陪她們看書或唸故事書給她們聽,跟她們討論書的內容。

父母帶著孩子學習,一定要先給他們樂趣。舉例來說,我在歐陽妮妮三、四歲的時候,跟她玩「超級金頭腦」,我會在洗澡的時候,扮演主持人,然後在洗澡的時候問她一些問題。

請問妳要選英文題、數學題還是歷史題?妮妮如果選英文題,我就會說:「請問妳窗戶的英文是什麼?」妮妮會回答:「Window!」我會接著說:「恭喜妳,答對了,妳願不願意接受下一題的挑戰?」

因為過程很有趣,玩到她都會求妳玩。父母要發掘孩子覺得趣味的事情,再把學習的內容帶進去。像她會唱很多歌,對她的背誦能力也很有幫助。所以,每次洗澡時,我就會唱「魚兒魚兒水中游」,因為她是雙魚座的;她上課,我就會唱「走走走走走,我們小手拉小手」。

教育不只是老師的責任,家長也要配合,否則老師會很辛苦,因為老師一個人要顧及那麼多學生,難免會遺漏。

妮妮現在讀仁愛國小一年級,班上有不同能力的媽媽,就組合起來帶孩子。

像我是帶禮拜五的早自習,用藝術與文化的表演進行,我的課就叫「妮妮媽媽的音樂盒子」。

像這星期,我們要上印地安英文歌曲,就剛好配合孩子學習「中英文一到十的數字」。我會先做中文與英文的歌單,也會說有關印地安的故事,甚至有些圖畫著色的活動。儘量讓孩子在四十分鐘裡,學到視覺、聽覺等重點,而且是與孩子當下學習有關的課程。

現在我在努力學習當一位媽媽,也在學習當一位協助老師的家長。

新讀書運動的推手

作者:游常山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推廣閱讀,企業不缺席。為了消除文盲,全球企業慷慨解囊,跟大夥兒一同享受讀書樂。


在全球工業化國家風起雲湧的讀書運動中,企業扮演逐漸吃重的角色。

企業提供金錢資助,直接購買書籍,改變偏遠地區和進步地區的知識落差。

可口可樂公司從去年起在全球五大洲三十多個國家,同步推行「分享閱讀樂趣」活動,預計三年內將捐出六千五百萬本書。

在台灣,這項活動和誠品書店合作,捐贈約三百萬台幣的書籍到位於九二一災區的小學。

「今年預計還要再花三百萬!」台灣可口可樂公司經理徐偉倫說。

以商立國的美國,為了讓孩子更愛讀書,許多原本核心業務和閱讀毫不相干的企業,也都紛紛想出獨特的行銷手法,無所不用其極,以孩子們無法抗拒的「胡蘿蔔」——足球賽、棒球賽門票、免費披薩等一連串的優惠,來協助政府建立美國成為「閱讀國」。

必勝客披薩在全美國同時推出「Book it!」行銷活動,只要讀滿六本書的小孩,都可以到全美各地的必勝客,憑閱讀護照的簽章兌換一個小型披薩。

在此同時還推出閱讀網站,站名就叫「Book it」,上面有更精彩的推廣閱讀手法。

這些活動的目的是讓從小就喜歡美食、娛樂、運動的美國小孩「寓讀書於娛樂」,能把閱讀當做興趣盎然的休閒項目之一。

千方百計,挖空心思讓孩子讀書的,還是核心業務就是傳播、出版的報業集團。

為了在「功能性文盲」(有受過教育但不會閱讀的人)充斥的美國培養未來的讀者,東西兩岸的兩大報業集團︱︱《紐約時報》和《洛杉磯時報》,紛紛成立「紐約時報學習網」、「洛杉磯時報兒童閱讀網站」,並水平、垂直結合上下游合作廠商,成為推廣閱讀的策略夥伴。

四年前,《洛杉磯時報》對南加州的墨西哥移民第二代普遍的文盲現象感到憂心,於是大聲疾呼推廣閱讀運動。

「南加州現有五分之四的九歲小孩不會閱讀,如果到九歲還不會讀書,則日後很難趕上同儕,」《洛杉磯時報》的網站警告。

《洛杉磯時報》以媒體領袖地位,主張公私聯手,結合企業界、教育界、政府、媒體、慈善機構,大家都可以用《洛杉磯時報》的媒體為溝通平台,努力募款,有力出力,「目標是將來有九成五的九歲孩子都會讀英語!」《洛杉磯時報》宣稱。

相較於美國或國際大企業推出的都是「掃除文盲」的運動,台灣的問題卻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捐贈圖書館

台灣識字率已經高達九六%,因此,不少企業以改善城鄉圖書資源的落差來推廣閱讀。

台灣地區三一九鄉鎮中,不少窮鄉僻壤的鄉立圖書館,原先都是企業負責人追思先人,回饋故里所捐的。

以電影類圖書館藏為特色的台中縣沙鹿鎮深波圖書館和台北縣鶯歌鎮的林長壽圖書館,分別是味丹企業、中國砂輪公司為紀念創辦人楊深波、林長壽所建立。之後因為民國七十年「一鄉一圖書館」政策,才由企業直接轉交鄉鎮公所經營。

在古典音樂、電影海報和戶外綠蔭滿院的優美環境中,沙鹿深波圖書館館長陳錫冬努力經營出一片清靜的閱讀天堂。小朋友靜靜走過、安靜閱讀,每年還會配合《中國時報》的開卷、《聯合報》的讀書人選拔的十大最佳童書,舉行作者演講會。

「每次有大型推廣閱讀的活動,大家都會先找味丹募款,」自稱是「大影迷」的館長陳錫冬說。

企業是讀書運動經費的主要捐贈者,也是讓閱讀風氣落實在民間組織的首要推手。

親子共享讀書樂

每星期五下午,在桃園縣楊梅鎮的中華汽車附設托兒所,都可看到家長帶著自行挑選的童話繪本,帶到孩子班上講故事,和所有小朋友一起分享的溫馨畫面。

「爸媽負責講故事的小朋友會特別光榮,因為老師特別允許讓他們緊坐在爸媽身旁,一起說故事給其他的小朋友聽,」中華汽車附設托兒所所長姜惠芳指出。

有的家長更有創意,會用戲劇的方式來呈現,說完故事後讓小朋友扮演故事裡的角色,小朋友還會發揮創意,繼續編故事下去,大家玩得不亦樂乎。

中華汽車於六年前成立圖書館,其中的親子圖書部,最受員工歡迎,藏書目前已有近二千四百本,比三年前成立時幾乎多了一倍。

公司以企業的空間和資源,成就親子共讀的舒適空間。

「這樣讓孩子提早對知識產生樂趣,可以打破我們現有教育體制不重視過程、方法,只重視記憶、結論的弊病,」讀哲學、從事出版業的童書專業編輯陳衛平認為。

小小世界看天下

而在這個全球化的年代,企業捐贈圖書的風氣更是逐漸多元化。今年十月二十三日,台北市立圖書館成立的第一座「小小世界兒童外文圖書館」,就是由旅美華僑黃幼芬夫婦所捐贈。

從事房地產開發業達十年的黃幼芬,每當看到美國小孩如此幸福,擁有豐沛的閱讀資源時總感到一絲遺憾。「因為唯一的女兒回台北看外婆時,在圖書館沒有英文書可以讀,」她說。

今年,適逢台北市立圖書館五十週年慶,黃幼芬經友人介紹認識台北市立圖書館館長曾淑賢,充分溝通後,她決定與夫婿用自己的英文名字成立基金會,以J&V(Justine and Vincent)名義捐贈第一座兒童外文圖書館給自己的家鄉。

在台灣,推動兒童閱讀最力、歷史最久的,當屬永豐餘造紙集團的信誼基金會。

讓兒童快樂閱讀

信誼出版的《學前教育特刊》,已有二十四年歷史,是國內第一本鼓吹學前教育、親職教育的專業教育雜誌。

八年前,信誼更成立「小袋鼠說故事劇團」,推動親子共讀的風氣,並設計親子共讀的場所和機制。

影響所及,連南台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的圖書館,都沿用信誼的袋鼠名稱,推出週末下午的「袋鼠媽媽說故事」。

台灣的出版業也是兒童閱讀的主要推手。只出版童書的小魯出版社,以「伯樂」自居,從培養「教育界的千里馬——閱讀指導名師」著手。

出版「朗讀手冊」的小魯出版社,對童書出版有特別使命感,尤其強調本土童書作家的重要性。他們敦促兩屆時報小說獎得主李潼寫出《少年噶瑪蘭》。

小魯的發行人陳衛平像兒童文學的傳教士,到處演講「兒童閱讀與人文素養」的主題,足跡遠達屏東。

他結合一群熱心兒童文學的同好許慧貞、謝若男、沈惠芳、林滿秋等,風塵僕僕走遍全台,除了期待出版的書能有更多讀者之外,更希望能拉近城鄉的知識落差。

其中,許慧貞在台大旁邊的龍安國小,多年來經營的「書香龍安」已經成為龍安國小的熱門活動,許多班級讀書會都因此興起。

另一個出版業的通路誠品書店,則特別著重兒童閱讀活動的深化。

「誠品兒童書店強調的是美育,」誠品書店領導人吳清友說。他認為應從閱讀中引導兒童思考和分享,使他們對閱讀產生熱情和動力。

十一年前起,誠品敦南店首度進口美國和日本的兒童書籍,繪本是最大的特色。

五年後,誠品還特地獨立成立多達一百坪的兒童書店。今年敦南店和台大店的兒童館,還成立以童書議題為討論主軸的「小講堂」,為有志於兒童文學的社會人士,提供一個進修的管道,也訓練讀者對童書有廣闊而多樣的閱讀觀點,深化兒童閱讀的研究空間。

默默散播智慧種子

最後一種企業界對閱讀活動的贊助,多屬企業家個人行為。他們默默掏出錢,或是奉獻自己的時間,來推廣閱讀活動,只是他們堅持低調,以免影響到企業其他公益活動的運作。

台積電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曾繁城,熱愛文學,大學時一度考慮轉學歷史系。他以私人積蓄在新竹市的誠品書店,舉辦中國古典文學的「蘇辛詞」及西洋文學「莎士比亞」兩個長達半年的講座。

莎士比亞系列結束後,一位初中生寫了一封信感謝他的苦心,他甚為欣慰,明年預計要講半年的莊子。

在全球兒童愈來愈以圖像代替文字的趨勢下,企業推廣兒童閱讀,不僅是盡企業公民的一份責任,更是為企業自身打造未來人才的競爭力。

用批判性思考改善不合理

作者:楊艾俐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閱讀有一項重要的功能,是培養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新加坡多家中小學已採用李察博士(Paul Richard)發展出來的思考法則,引導學生從小學習如何獨立思考。保羅李察每年暑假在加州舉行國際會議,培養出許多歐亞洲的種子老師。《天下雜誌》在美國獨家專訪李察博士,談批判性思考對學生及社會的重要性。


問:為什麼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現在這麼重要?

答:我們世界複雜萬分,變化超速,但又互相依存,每個人所做的決定對別人影響甚鉅,我們必須隨時改變,來適應新的情勢。但很多人想法不夠有彈性,很多領導人弱智,決策錯誤,民眾遭殃,我們必須改變我們思考方式,提升我們思考層次。

問:你通常如何研究思考問題?

答:我們必須知道思考的元素,包括

一、思考的目的是什麼?

二、裡面有什麼問題、議題?

三、蒐集資訊:資料、數字、事實、觀察、經驗。

四、根據資訊,可做什麼推論、結論,有什麼解決方法。

五、你用了什麼觀念、學說、定義與原則來推演。

六、你有沒有做事先假設,並檢驗這種假設是否合理,這種假設如何影響你的觀點。

七、結論又會有什麼後果。

問:能否舉例?

答:例如讀歷史,你應該知道歷史課本反映什麼人的歷史觀點、有沒有偏見。學生應該逐步蒐集資料,自己做結論,而不是記憶別人的結論。

每個領域都有每個領域的思考方式,教師應該不斷問問題,由學生解答,然後學生自己想問題,評估自己的思考是否合理。教師要能夠鍛鍊學生成為思考者。

問:但是現在是領域整合的時代,學生如何從單獨領域中跳出來?

答:現在這就是問題,學生不知如何轉換領域思考。例如毒品問題,就牽涉到心理、經濟、地緣、歷史等。又如我們從小就只教學生一種宗教︱︱基督教,但沒有從佛教、回教價值觀來看世界。他們沒有其他方式可以比較,因此智力僵化。

媒體又推波助瀾,媒體在報導新聞時,為迎合觀眾,不在乎新聞的正確性,把具偏見的新聞呈現成事實。身為讀者,我們必須偵測他們的偏見。

問:思考方式有沒有文化差異?我們知道邏輯思考都是從西方來的。

答:這就像學習物理化學。有台灣的物理或美國物理之別嗎?思考方式應該放諸四海皆準,沒有文化差距。

來自中低社會經濟階級的人,可能思考較僵化,通常不容易轉變。如果一個家庭重視讀書、重視旅遊,從小接觸不同文化,長大後思考較有彈性。教師必須讀書,愛讀書的老師才能教出愛讀書的學生。

教師必須知道學生如何思考,他們的思考元素是什麼,設計教材教具,一步一步去引導,提出批判性思考應該問的問題,示範如何批判性思考,引導學生問問題,你沒有問題,就等於沒有思考。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駕馭自己思考,而不受別人左右。

有的學生完全不能思考。例如一道數學題:「一位牧羊人有五隻牧羊犬,看管四十隻羊,牧羊人幾歲?」很多學生一看,就馬上計算,卻不去看牧羊人歲數和這些數字沒有關聯。就好像一些議題,存心扭曲的人會給你一大堆不相關的資訊,混淆你的思考。

不管討論什麼議題,教師都應該引導學生思考兩三種觀點,學生可遊走在這幾種觀點中,做自己的決定。例如美國在中東扮演的角色就太偏以色列,媒體往往太偏猶太人,忽略巴勒斯坦人一百年來到處流浪,失去家園。我教學生時,花了一星期,把學生組成幾個小團體,討論以色列、巴勒斯坦及美國觀點,讓學生充分了解每個觀點所持理由。

問:從小學生會批判性思考,對他們學習、就業和人生有什麼好處?

答:他們較能掌握各科的學習方法。上化學課時,要從化學家的角度思考;上物理課時,要從物理家的角度思考。因此他們能掌握更多知識、事實,也會處理不同觀點的資訊。能做高層次的思考,課堂表現也會相形變好。

對人生的助益更多,思考是行為的關鍵。現在青少年吸毒問題嚴重,但是會思考的年輕人會從長遠想,吸毒對自己身體有什麼損害,到時要付出什麼代價,暫時麻醉值得嗎?青少年往往屈服團體壓力而吸毒,如果表達不同意見,就會遭到排擠、嘲笑。具獨立思考的人遇到這種情形,也不容易屈服。

問:社會整體都能批判性地思考,對社會有何助益?

答:經過群體清楚而清醒地思考後,社會資源就會用在對的地方,不必把人力財力花在軍事、武器上,而用在解決飢荒、貧窮,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而不是盲目開社會福利支票。世界變得更正義、更和平。

問:你強調理性、思考,但是人類感情佔重要地位,文學、藝術都是由感情驅動而創造的。

答:簡單地說,人腦分三部份思考、感情、慾望。每個部份都會影響另一個部份,感情會影響思考,慾望也會影響思考。如果讓情感過度氾濫,我們思考會不理性,就會受到那些想要煽動我們感情的人的利用,如媒體、政客等。

例如恐怖主義暴力,大家會很害怕,不敢出門、不敢搭飛機,但是如果你理性算算,到底有多少機會會遭到此情況,其實很小。這是大眾媒體所掀起的懼怕,是不理性的懼怕。思考可以監督我們的感情,慾望,讓我們更平衡,能夠看到各種角度。思考讓我們去除不合理的感情,不合理的慾望。

縱使在選擇異性朋友或結婚時,思考更有助益,你會選擇能夠對你長期有助益的伴侶,選擇那些有深度,持久品質的人,而不是只有外貌或財富,或羅曼蒂克等表象,選擇那些能一起成長,終生呵護的伴侶,這是種深度的愛,不是很多人可以有的。

反之,對非洲一四○○萬瀕臨死亡的飢民,對社會遭困頓的人,我們卻要有豐富的感情,能夠體會,能夠同情,進而能慷慨解囊,或去實地服務。

同樣,知性的追求也需要感情。有著這種感情驅動,我們追求批判性思考,才會有知性的謙虛、客觀、誠實、公平,我覺得那是人類具深度的特質,值得用畢生之力追求。

小檔案

李察博士的網站:www.criticalthinking.org

李察博士的六本好書:

●Taking Charge of the Human Mind

● Critical Thinking

●Concept and Tools

●How to Study and Learn!

●How to Detect Media and Propaganda

●The Art of Asking Essential Question

躍入想像的時空

作者:天下編輯部整理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為了讓小朋友能分享他們有趣的閱讀經驗,《天下雜誌》特地舉辦「我最喜歡的一本書」和「有趣的讀書櫃」徵文活動,獲得全國各地國小、國中學生的熱烈迴響,總共收到一千三百多位小朋友的作品。我們將來文分為國小低年級組(一、二年級)、中年級組(三、四年級)與高年級組(五、六年級)和國中組進行評審。每一篇來文都充滿獨到的見解與巧思,但因篇幅有限,只能選出十一篇作品登在雜誌上與讀者分享。讀者可以在天下網站(http://www.cw.com.tw/)上看到入選的全部二十四篇佳作。


國小低年級

主題:教室裡的ㄉㄨˊ書ㄍㄨㄟˋ

姓名:陳秀菁

學校:花蓮市明義國小二g九班

我們教室有四個ㄉㄨˊ書ㄍㄨㄟˋ,ㄉㄨˊ書ㄍㄨㄟˋ就像ㄅㄠˇ母一樣,每個ㄅㄠˇㄏㄨˋ著自己的「書」小孩,我們的ㄉㄨˊ書ㄍㄨㄟˋ是土黃色的,ㄔㄨˊ了ㄕㄨˇ不ㄑㄧㄥ的書ㄓ外,上面還ㄅㄞˇ了好多小娃,如果我是書ㄍㄨㄟˋ的ㄕㄜˋㄐ一ˋㄕ,我就會把書ㄍㄨㄟˋㄑㄧ成七ㄘㄞˇㄧㄢˊ色,因為土黃色ㄙ ˋㄏㄨ太ㄉㄢ ㄉㄧㄠˋ 了。

教室不ㄓˇ有ㄉㄨˊ書ㄍㄨㄟˋ,還有ㄉㄨˊ書ㄐㄧㄠˇ,ㄉㄨ書ㄐㄧㄠˇ裡放了ㄐㄧˇ個ㄓㄣˇ頭,下課時,坐在那裡看書,都聽不到外面的ㄔㄠˇㄋㄠˋ ㄕㄥ,真的是一大ㄒㄧㄤˇㄕㄡˋ,當然,我們ㄍㄥˋ要愛ㄒㄧˊㄉㄨˊ書ㄍㄨㄟˋ,如果不愛ㄒㄧˊㄉㄨˊ書ㄍㄨㄟˋ的ㄏㄨㄚˋ,「書」小孩就沒ㄅㄠˇ母了!

裡面的書有的書的好看、有的ㄨˊㄌ一ㄠˊ、有的會ㄖㄤˋ你ㄒㄧㄤˇ ㄎㄨ,有的會ㄖㄤˋ你笑ㄆㄛˋㄉㄨˋ ㄆㄧˊ,老師還說這學ㄑㄧˊ可以ㄖㄤˋ我們ㄐㄧㄝˋ書回家看呢!那裡有好多ㄖㄤˋ你看不完的書,現在就可以ㄊㄨㄟㄐㄧㄢˋㄐㄧ本ˇ書給你看‧ㄛ!有「ㄇㄛ ˊ法音ㄈㄨˊ」、「祝你生日快樂」還有……。

有空,ㄏㄨㄢ迎你來看看我們的ㄉㄨˊ書ㄍㄨㄟˋ和ㄉㄨˊ書ㄐ一ㄠˇ,真的很ㄅㄤˋ‧ㄛ!

主題: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姓名:黃詩雅

學校:高縣後庄國小二年六班

ㄕㄨˇㄐㄧㄚˋ時侯,媽媽送我一本書,書名叫做《黑鉛筆》。故事的內容是:有一ㄑㄩㄣˊ彩色鉛筆,綠鉛筆會畫碧綠的森林和草地,紅鉛筆會畫紅紅的太陽,黃鉛筆會畫ㄐㄩˊ子和芒果,這個彩色的世界真是美ㄌㄧˋ。

可是黑鉛筆愛搗蛋,喜ㄏㄨㄢ到ㄔㄨˋ畫炸彈。轟!轟!炸彈到ㄔㄨˋㄅㄠˋ炸,炸彈炸ㄏㄨㄞˋ了房子,炸傷了小羊。黑鉛筆看了很高ㄒㄧㄥˋ,大叫:「我最厲害了!」橡皮ㄘㄚ看了很生氣,跟在黑鉛筆後面一直 ㄘㄚ,一直ㄘㄚ,直到黑鉛筆只 ㄕㄥˋ下細細小小的一點,從此黑鉛筆再也不ㄉㄠˇ蛋了。

我ㄐㄩㄝˊ得弟弟跟黑鉛筆一樣,喜ㄏㄨㄢ到處搗蛋,有時抓我的頭ㄈㄚˇ有時把我的課本到處ㄌㄨㄢˋ ㄉㄧㄡ,有時打ㄈㄢ開水,真是喜ㄏㄨㄢ ㄓ ˋㄗㄠˋ麻ㄈㄢˊ,我真希ㄨㄤˋ弟弟快點長大,不要再ㄓ ˋ ㄗㄠˋ麻ㄈㄢˊ了,乖乖ㄕㄡˇㄍㄨㄟ矩,這樣ㄅㄧㄢˋ能和我一起ㄉㄨˊ書ㄒㄧㄝˇ字,一起玩ㄧㄡˊㄒㄧˋ,一起快樂長大。

國小中年級

主題: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姓名:黃 欣

學校:北縣板橋國小四年十班

從小我就很愛聽媽媽說安徒生童話。我總是在媽媽的故事聲中安穩地入睡……。

我常常想像自己是海中的人魚公主,一下子又變成小小的姆指姑娘。有時候還會偷偷為賣火柴的小女孩掉眼淚呢!所以《安徒生童話》就成了我第一本認識的書籍,也是我最喜歡的一本書。一有空,我還會拿出來翻一翻,回味一下。

安徒生童話內容包羅萬象,情感豐富,讓人很容易一下子就進入故事的情境。安徒生用豐富的想像力,讓這本書不但好看,還包含了許多做人處事的道理。

像我一直記得,只要好好努力,醜小鴨有天也會變天鵝。有時候我看到可憐的小朋友賣口香糖,我也會盡自己所能,用零用錢幫助他們,希望他們不會成為第二個賣火柴的小女孩。不過我更喜歡的是,當我看到美麗的花朵時,我還會偷偷閉上眼睛,期待能從裡面蹦出來一個姆指姑娘呢!

主題: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姓名:何冠逸

學校:嘉義市大同國小三年七班

「媽媽臨終時告訴我們:不讀書的人,就像是睜眼瞎子。為了實現她的遺願,就算會面對某些同學的嘲笑或責罵,我依然不顧一切地繼續揹著弟弟去上學,」這是《揹弟弟上學的小孩》中,英楚說的一段話。

當媽媽介紹我閱讀這本書時,本來我心中是百般個不願意,沒想到當我讀完時竟然淚流滿面,被故事中英楚排除萬難一心求學的過程深深感動。

《揹弟弟上學的小孩》是韓國作家連在萬的作品,英楚家原本是一個小小天堂,在這小小的天堂裡,有爸爸、媽媽還有兩位弟弟,這個洋溢著溫馨氣息的家讓英楚驕傲。

可是好景不常,爸爸因為車禍沒有辦法出門工作,媽媽為了生計,拚命地工作,為了攢更多的錢讓英楚兄弟讀書,強忍著飢餓繼續工作。就這樣媽媽生病去世了、爸爸也因媽媽的去世病情加重,在病發時常常會傷害英楚他們,原本村子裏的大人們打算將英楚三兄弟分別送至孤兒院,英楚哭著祈求:不要將我們分開,因為媽媽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是,要英楚三兄弟手牽手,絕對、絕對不可以分開。

最後勇敢的英楚負起照顧弟弟的責任,並且為了完成媽媽的心願:繼續上學,背起最小的弟弟到學校完成學業。而鄉公所李阿姨是他們生命中的貴人,在爸爸、媽媽不在的日子裡,陪伴英楚、照顧英楚。

在《國語日報》上我曾經看過琦君說過這麼一句話:生命無論多麼短暫,都要珍惜而無怨尤,就像英楚一樣將困惡的環境當作一種磨練。

謝謝媽媽介紹《揹弟弟上學的小孩》這本書讓我閱讀。

國小高年級

主題: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姓名:陳柏羽

學校:高雄市瑞祥國小五年五班

新學期開始了,老師希望我們能利用本學期讀幾本好書,於是我就約媽媽一起去逛書店。在琳瑯滿目的書籍中我看到了《周大觀的故事︱︱小星星的願望》,看了好久,媽媽也注意到了我似乎找到了什麼寶藏似的,因為想好好的認識他,於是我決定把「它」帶回家。

當我翻開前面幾頁有關這本書的內容時覺得很普通,但是看到他如何面對癌症和時間考驗時,我真的很感動也很佩服。算一算年紀我比周大觀大,可是我沒有他那麼勇敢面對病魔的「攻擊」。

從前我因為感冒發燒要打針,我總是會全身發抖,嚎啕大哭。我害怕吃藥,我害怕打針,我害怕周大觀當時和癌症惡魔對抗的一切事情。於是我開口問媽媽我是不是一個不夠勇敢的小孩。媽媽笑笑的對我說:「只要和周大觀一樣對父母孝順、師長尊敬、手足友愛,每一個小朋友都是媽媽心目中最勇敢的小戰士。」聽了媽媽這樣講,我的心放心不少,繼續看書,和周大觀做朋友。

因為太精采了我一口氣就把它看完,當我看完這本書時我發覺周大觀只活了九歲但是他懂得珍惜生命,愛護家人,所以我們應該向他多多學習。雖然他已經離開人間了,但是他永遠是我們心目中的小英雄。

主題: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姓名:葉欣燕

學校:花蓮縣化仁國小六年丁班

從我認識字以來,我看過許許多多不同種類的書,例如︰文學類、科學類、自然類、童話故事書等。而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童話故事,書名叫《今天是什麼日子》。

故事裡的小女孩名叫巧巧,她活潑、天真,是父母心中的好寶貝。有一天,巧巧一大早就上學去了,媽媽在樓梯口看見一封綁著絲帶的信,原來是巧巧寫的,信裡寫了一些提示。

後來,媽媽連續找到了好幾封,最後一封在爸爸的口袋裡。晚上,爸爸下班回到家,送巧巧一隻很可愛的小狗,巧巧說:「把每封信的第一個字連起來唸唸看,」原來是「今天是爸爸媽媽結婚十週年紀念日」。

我覺得這本故事書的內容,讓我感到很溫馨、很體貼,故事裡的小女孩活潑、天真,她用了許多方法,讓她的父母想起今天是他們結婚十週年的紀念日。我希望我也可以用同樣的小技巧,來完成某一些事情,讓我能和家人的親情愈來愈近。

主題: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姓名:陳皓群

學校:台北市新生國小五年一班

我以前是個不愛看書的小孩,但現在是大家公認的「書王」,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哈利波特》的關係。

那一個清爽的週末,我正無聊到發慌,於是我便爬到書架上,準備找一本好看的書來消遣。這時,我發現了一本塵封已久的書—《哈利波特》,那個時候的我,充滿好奇心,書雖然厚,但我決定要試試看!所以,我開始了我的讀書生涯!

很少讀書的我,遇到這麼厚的一本書,實在難以閱讀,我只好慢慢地看,越看越快,終於,把這本精采絕倫的書看完了。

從此以後,我迷上了它,無時無刻都想看它,當然,就是愛上哈利波特了!

自從我看完書後,我就沉醉在哈利波特的世界裡,腦袋裝的都是可愛的金探子、刺激的魁地奇、神祕的魔法石、可怕的蛇妖等,所有有關於哈利波特的東西。

我就這樣日復一日地活在魔法世界中,想著這一本魔法書!也讓我成為了—書王!

國中組

主題: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姓名:張庭瑋

學校:台北縣永和國中一年八班

打從有記憶以來,別人總是叫我「黑珍珠」,叔叔伯伯還有左鄰右舍和媽媽同事都叫我「黑妞」,感覺叫我的人都將我和「黑」扯上關係。

那時年紀還小,也不覺得「黑珍珠」、「黑妞」有甚麼不好,只要是別人叫我,我都會回答。長大後,反而是媽媽聽到別人這麼叫我,都會要他們不要再這麼叫我,生怕我會難過。這時我才知道原來那黑珍珠」、「黑妞」的綽號,都是因為我的皮膚比一般人黑,他們幫我取的外號。

到了國一,喜歡惡作劇的同學,又幫我取了個更令人難過的綽號「菲傭」。聽到那個不雅的綽號,我氣得想一拳扁過去,但我又不敢如此暴力,可是又阻止不了他們的亂叫。

我向老師求救,老師也利用機會糾正那些喜歡惡作劇的同學,但老師的話好像起不了作用,那些人依然這樣的叫我,漸漸我討厭上學,我氣那些同學。

媽媽常開導我,要我不要去理會那些同學不就沒事,反正隨他們怎麼叫,不要去理會他們,他們自討沒趣,整件事就會平息。不過媽媽的勸告,我一直做不到。

直到最近,我看了一本《六年五班愛說笑》的書,情況才有轉變。書裡面有個小朋友和我遇到一樣的情況,那個小朋友也是經過一段痛苦期,最後,欣然接受同學惡作劇的綽號,反而認為「黑」是健康的代表,沒甚麼不好。

是啊!皮膚「黑」已經是無法改變的事,不如去接受它,這樣才能真正的喜歡自己。現在的我和同學相處愉快,不會畏懼上學,也不在乎同學怎麼叫我。

主題: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姓名:汪芝翎

學校:八德國中一年四班

在《誰搬走我的乳酪?》這本書中,作者利用了許多的譬喻法,傳達人生面對抉擇,必須要有「勇氣」,當機立斷,選擇屬於自己的方向、目標,其實生活周遭處處都有乳酪,乳酪也可以永遠在你的心中。我覺得本書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在廣大的宇宙中,人人都要做選擇,就像書中所提到的二個人和二隻老鼠,每天在茫茫的人海中,找尋自己的目標,自己的最愛,人生宛如書中的「迷宮」,要在走出迷宮前,必須經歷突如其來的種種考驗。人們真正的乳酪,其實就在你我的心中。

我們時時刻刻都再「做選擇」,像在馬路上,經過十字路口,必須要選擇要左轉、右轉,或是向前直走。走進圖書館時,東找西找,左翻右翻,雖然每本都很想看,但一次只能選一本來看。走錯路可以回頭,選到不喜歡的書,可以換一本,這並不困難,但選錯自己的人生

、自己的方向、可以再來一次嗎?

「選擇」是我們人生中無法避免的課程。我們應該要在美各十字路口前停一下,冷靜思考,在是非善惡得失間審慎思考,才能做出明確的抉擇。

主題: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姓名:徐家苔

學校:苗栗縣文林國中一年五班

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是《小王子》,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常常聽到有人說這本書很好看,讓我也變得很想看這本書,但每次總是與這機會擦身而過。不過有一次我去逛書局時,正巧與這本書邂遘了。

看完了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的作者─安特瓦‧德‧聖修伯里的運氣也真是夠背的,才剛完成偵查的任務,卻因飛機故障而迫降在撒哈拉沙漠,不過如果他沒有迫降在那的話,可能現在也不會有《小王子》這本書誕生了。

在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是小王子這個傢伙,他給我的印象是天真、是單純、是可愛、是善良卻帶著那一點小小的任性,是個很有趣的可人兒。但是我也在他身上發現了憂鬱的影子,因為他曾經說:「當一個人悲傷的時候,他會喜歡落日的。」而他卻曾經在一天內看了四十三次的落日,他那一天一定真的很悲傷吧?

有人說《小王子》這本書很容易懂,但我不這麼覺得,因為這本書裡頭所寫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很有意義,而且有些還很深澳,就拿那隻被小王子馴養的狐狸在要小王子和小王子分離時所講的秘密來說吧:「真正的東西不是用眼睛可以看到的,只有心才能看的清楚,」我一直在想這句話中的「東西」是指什麼?是指具體的?還是無形的?或是包括宇宙萬物在內呢?我還是想不透。

張忠謀:閱讀是一場可帶走的饗宴

作者:游常山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連續蟬聯多年《天下雜誌》標竿企業「最佳企業公民」的台灣積體電路公司,多年來在人文素養雄厚的IC教父張忠謀領導下,不僅在專業領域備受肯定,連國際投資法人也信賴其公司治理的誠信和效率。 張忠謀一輩子最難忘的,還是美國哈佛大學第一年的人文教育。美國長春藤聯盟名校的大一「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奠定了他一生的閱讀取向──種對文史哲等基礎人文領域的熟稔和熱愛。因為博雅的閱讀,使張忠謀成為一個全方位的企業領袖。


小時候父親不知告訴過我多少次,大學時讓他印象最深刻、影響他最深的兩位教授就是胡適之和徐志摩,他形容當時胡適之的博學是「俯拾皆是」。

我十八歲到哈佛大學時,見到當時的人文學教授,才體會當年胡適之對我父親的衝擊。

哈佛大一的人文學課程,要傳授的是西洋文化的變遷。但這位人文學教授卻選取西洋古典名著,作為不同時代的象徵,讓學生自行閱讀,從書上描繪的情景去感受不同時代的背景,進而掌握西洋文化的演進。

這位教授天馬行空的授課作風,瀟灑非常,學問更是信手拈來,俯拾皆是,給我極深的印象。他不但將我引領進入西洋古典文學的殿堂,更讓我體驗了什麼才是「活的學問」,這體驗至今受用。我正是用這種態度去看待經營管理,也就是透過觀察、閱讀、學習、思考和嘗試這五部曲,不斷在現實中找線索,發掘問題、思索對策,進而完成任務。

基本上,這經營管理五部曲指稱的是一個邏輯的次序。藉由觀察、閱讀獲取資料(data),經由學習將觀察、閱讀吸收的資料系統化,變成資訊(information)。思考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洞察力(insight),不僅只是獲得「真知」(knowledge),更是要有洞察問題想出對策的「灼見」。嘗試指的就是採取行動(take action),需要一些冒險犯難的勇氣與堅持。

閱讀是我從小就有的嗜好。我有大量閱讀的習慣,對我來說,看很多書的樂趣是建構發展出一個「合理的懷疑論」。

我對所有的書、報告都是相信一部份,絕對不會完全相信。這種「合理的懷疑」是看過很多書才能建構發展出來的。「合理的懷疑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沒有一個人講的話是完全對的。並不是說作者不誠實,而是沒有人能那麼絕對。因此,我們必須保持獨立思考、自行研判的清醒。

以閱讀作為一個資料收集的管道而言,我是主張書應該多看,但不必字字精讀,等看過了一遍後,若覺得這真是一本好書時,再回過頭來仔細閱讀也不遲,因為大部份的書並不值得仔細看。

人生短暫,所以我不主張去細讀自己沒有興趣的東西 。

若是書看得少,除非看的是「對」的書,否則看得少又看得「不對」時,還不如不看。假如一個人看書看得很少,一年只看一本書,看了之後就把它當聖經,奉為圭臬,這是很危險的事。

每本書都有它的片面性與偏見,尤其經濟、商業方面的書,各有它的假設與前題。像梭羅的《資本主義的未來》、《世紀之爭》都是好書,稱得上是一家之言,但若是只看了這兩本,就成了你唯一的知識信仰,將是非常的不幸。

因為A little knowledge is a dangerous thing,中國人也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道理都是一樣的。

時間有限,而要多看書的一個竅門是多讀「書評」,我買書的習慣都是先看了書評之後,才有決定購買的念頭。甚至許多時候,看書評比實際閱讀該書還有效果。如果能常看書評,等於多讀了許多書,至少是廣泛的接觸不同面向的知識。

然而唯一的遺憾就是台灣目前的書評,不論在質和量上都還不夠水準。也因此我主要閱讀的書評來源,是《紐約時報》每周一次的書評,每次大約有三、四十本書。

《紐約時報》書評中,有小說(fiction)和非小說(non-fiction)兩類。非小說類的書評,我是每一本都看。因為非小說類涵蓋了歷史、傳記、當代事件、政治、經濟等領域,而這些都是我的興趣所在。我用這個方法增廣對書的接觸,這是一個很經濟、省時的辦法。

我多年來固定看某幾本雜誌,英文報紙像《華爾街日報》、《國際前鋒論壇報》至今每天都看,尤其是社論更是每天必讀。有關台灣、中美方面的新聞,我會比較關心,看得比較仔細。讓自己與時事不脫節,也是必要的功課。

作為一個企業人,若只為了工作,也許不需要太廣泛的閱讀。但是其實也可以把閱讀當作人生的樂趣,代替應酬、打球、打麻將等。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終身的目的就是賺更多的錢,也許是對別的東西的興趣還沒有發展出來。即便是應酬、打球,也不見得是很多人的興趣,只是為了廣建關係,是賺錢的途徑罷了。但是,我的確是在閱讀中獲得了不少樂趣。

海明威用「可帶走的饗宴」(moveable feast)形容在巴黎的日子。在哈佛一年的那場「可帶走的饗宴」中,閱讀西洋文學所帶給我的滋養與回味,至今不減。我現在還常常看莎士比亞,其中的句子、對白,仍然讓我會心感動,甚至可以自我解嘲。偶而我也重讀喬哀思(James Joyce)的《都柏林人》,對於生命的寒涼,別有一番滋味。中國的詩詞歌賦,我也並不排斥。對我而言徜徉於文學的天地裡,似乎得到無窮的舒展與慰藉。

閱讀這些文學作品,倒不見得是為了洞悉人性,一定要在商場派上用場,閱讀純然是一種自得的樂趣。

但是或許就是這種精神層次的共鳴與契合,給了我更寬廣遼闊的馳騁空間,更海闊天空的視界,使我比較能超脫於金錢、權位的追逐與鑽營。

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日本讓希望起飛

作者:齊若蘭、孫曉萍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早在十年前,日本政府就開始積極推動兒童閱讀。今年,實施晨讀的中小學衝破一萬大關。連二年級的小朋友,都開始挑戰厚厚的《哈利波特》……。



二○○一年底,OECD公布了國際學生評量的結果後,日本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日本中學生的閱讀和科學、數學能力在三十二個國家中名列前茅,憂的是,有五成五的日本中學生視讀書為畏途,不會自動自發享受閱讀的樂趣。

事實上,早在多年前,學校和家長已經注意到中小學生不愛讀課外書的問題。加上近年來,日本校園暴力事件頻傳,秩序崩壞,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加,教育制度面臨迫切的危機。教育體系開始把推動兒童和青少年閱讀,視為改善校園秩序、加強生命教育、提升學習力的良方。

事實上,早從十年前開始,日本政府就積極推廣兒童閱讀運動。

國際兒童圖書館的創立就極具象徵意義。一九九五年,一群國會議員開始推動設立國際兒童圖書館,並成立非營利組織協助規劃。國際兒童圖書館在今年全館開放。

一九九七年,日本更修正了學校圖書館法,規定學校規模只要超過十二個班級,都必須在二○○三年四月之前,指派學校圖書館員,並且提撥特別預算,改善學校圖書館藏書與設備。

一九九九年八月,日本國會通過正式決議,明定公元二○○○年為兒童閱讀年。決議中表示︰兒童可以藉著閱讀而學習語言、提高敏感度、促進表達能力、拓展想像力,同時更深刻地體驗人生。

在兒童閱讀年的活動中,為了讓下一代從嬰幼兒期養成閱讀習慣,日本從英國移植了「圖書起跑線」運動,鼓勵新生代父母說故事給襁褓中的孩子聽。

二○○一年底,兒童閱讀推進法頒布,指定四月二十三日為日本兒童閱讀日,日本政府更投入六五○億日圓,敦促各級學校、社區和地方政府加緊腳步,改善下一代的讀書環境。

晨讀10分鐘,快樂一輩子

東京都葛飾區立上平井小學,早晨八點半的鐘聲一響,在走廊、校園玩的小朋友像被磁鐵吸住般,紛紛往教室裡走去,喧嘩的校園立刻寂靜下來,安靜的連枝頭上的鳥叫聲也聽得清清楚楚。小朋友各自拿起自己喜歡的書本安靜地閱讀,連二年級的小朋友居然都開始挑戰厚厚的《哈利波特》。

以前的立上平井小學十分不平靜。校園暴力充斥、學生反抗老師、上課吵鬧、暗地破壞學校公物等事件層出不窮,是家長眼中的問題學校。一名老師提議學校實施晨讀活動後,三年間效果顯現,不但校園秩序大幅改善,小朋友的表情也變得非常活潑。

每天早晨第一節上課前,四百萬多名日本中小學生靜靜坐在教室裡,沈浸在自己喜歡的課外書中。

這顆兒童閱讀的種子是在一九八八年開始播下。當時,日本千葉縣船橋學園女子高中(現在為東葉高中)的兩位老師大塚笑子和林公目睹校園問題嚴重,而發起晨讀十分鐘的活動,並成立晨讀推進協議會,每年在各地舉辦「全國縱貫晨讀交流會」,擴大教師交流,希望以閱讀來培養下一代的生命力和學習力。

慢慢地,晨讀的風氣如溫潤春風般吹拂進無數校園。去年底,日本國會通過兒童閱讀推進法後,政府更公開要求學校積極推展晨間閱讀。今年十月,推行晨讀十分鐘的學校已經衝破一萬大關,達到日本中小學總數的四分之一。

為什麼這樣的閱讀活動竟然會獲得各校師生壓倒性的支持?

其實祕密就藏在晨讀四原則中:「大家一起來,每天都讀,挑自己喜歡的書,而且只要讀就好」。在這十分鐘裡,師生一起輕鬆自在地享受閱讀的快樂,沒有評量和競爭,也不交心得報告,純粹為閱讀而閱讀。

晨讀推進協議會網站上的投書透露了學生的收穫:「這麼厚的一本書,以前覺得很困難,現在也能讀了,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早上讀書十分鐘,是我在學校中最快樂的時間,」「朋友之間聊天的話題增加了,友誼也更深厚。」

小學推行晨讀的成效尤其卓著。一萬多所晨讀的學校中,小學就佔了七成。去年日本一項調查顯示,儘管愈來愈多中學生不讀課外書,小學生不讀課外書的比例卻下降了,日本學校圖書館協會認為,這要歸功於小學大力推行晨讀活動。一九九七年的統計數字也顯示,雖然超過半數的日本中學生不愛閱讀,參加晨讀的中學生每個月卻平均讀二.九本書。

但是,活動普及之後,學校卻面臨圖書短缺,圖書經費不足的窘況。因此,日本政府今年大手筆編列了為期五年、總計六五○億日圓的圖書採購預算(等於每年撥款一三○億日圓給中小學購買圖書,改善讀書環境)。

晨讀推進協議會理事長大塚笑子表示,每天早晨,學生與老師一起閱讀,不但快失控的校園秩序因此恢復,討厭讀書的小孩也開始喜歡閱讀。「晨讀能讓全校師生共同學習,共同得到快樂,夢想和希望也由此孕育。」

父母如何帶領小孩閱讀?

作者:李雪莉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父母如何帶領小孩閱讀?

近年來父母似乎將讀書與『K』書混為一談,導致孩子遠離書本,」日本兒童出版專家、福音館書店會長松居直觀察到,愈來愈多孩子排斥閱讀。

松居直以自己為例,他從來沒有對孩子說過一句:「去看書去!」「快去做功課!」他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唸書給孩子聽,一直到孩子十歲仍不間斷;結果,松居直發現,在孩子真正開始「讀書」以前,已經徹底的愛上「書」了。

怎麼樣讓孩子自然地喜歡閱讀,專家們提供了幾項建議:

從小牽著孩子的手上圖書館

帶著孩子到圖書館看書、借書,或是帶孩子上書店,感受書的氣息。

落實每天十分鐘的床邊時間

不要忽略每天十分鐘的說故事時間,積少成多。

不要只讀文字

對年幼的孩子,你可以握著孩子的手唸圖畫書,但那不是用來識字的,而是用來感受「快樂」的。

別拿走孩子的樂趣

有些父母喜歡為孩子導讀,只是,一旦導讀的人帶著「非得具體給些價值觀」的使命時,會壓縮孩子奇想與樂趣,如果有這種情況,還不如不要導讀。

事前準備、事後討論

事前準備是指給孩子一個閱讀的環境:像是沒有電視在旁干擾、父母親也看書、家裡有源源不絕,不斷流動的好書。

事後討論是更重要的,畢竟父母有較豐富的人生體驗,對文字有更強的掌握,試著提出一、兩個可討論的問題,讓孩子發表對文章的想法;但是,要觀察孩子對問題的反應,如果父母問東問西,孩子會把它當成另一種指導,很難再陶醉在故事情節裡。儘可能做到不落痕跡、自然的互相討論。

別讓孩子有偏食的習慣

起初的閱讀,可以從孩子有興趣的書籍開始,但當孩子一直選擇同一種類的書看時,父母必須引導孩子讀不同種類的書。

投入感情唸故事

用孩子的世界看故事,加入感情,大聲唸書給孩子聽,讓孩子感受自己的表情、豐富孩子的語彙。

閱讀不是在搶分數

孩子進入學校後,不要把閱讀成果導向學業成績的表現,這會讓孩子對閱讀產生壓力,甚至反感。

陪她一輩子的朋友

作者:李雪莉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五年前,朱天心的父親朱西甯過世,朱天心於是和媽媽、女兒到歐洲旅行。一個月的旅程,三個人只帶了一只行李,裡頭連書都塞不下;朱天心永遠記得,在歐洲小鎮上等火車的那刻,才覺得無聊時,女兒背了一段《百年孤寂》的片段。那一段記憶到現在,依稀在小鎮上迴盪,在她們心裡駐紮。朱天心和謝材俊夫婦知道,閱讀的經驗,讓女兒不再感到無聊。


謝材俊:現在小孩的閱讀空間似乎比我們當時大,我們當初的閱讀配備不如現在,因為社會貧窮、資訊不發達,還有出版的單調。

孩子閱讀空間不比從前

孩子閱讀的社會配備比我們以前好太多了。從燈光到金錢,書店林立、書種多寡、與國外當下訊息接軌的力量,都比以前大,可是空間愈來愈小,只剩一點點空間。

現在教育系統蠻關心「閱讀」這件事,但閱讀是要給他一個可能的空間,而不是包山包海。

現在每擴張一樣,我們都嚇死了。每擴張一樣,小孩就多了一個補習與課程;每擴張一次,閱讀空間就少一次。這種作法是把課外讀物變成另一種教科書,它變成必讀的,再用考試來驗收你。

閱讀是個自我找尋的可能,愈要統一,就愈危險。出版之所以有趣、多樣,是台灣所有產業裡感覺最接觸多元民主的東西,因為書本價宜、廉價、成本低,只要有一點點想法就做得到,不像電影與電視,一投資要上千萬,一本書三十萬可以完成的,它的冒險性就大。

只要有一點點的可能,它就有機會出一本書,所以台灣一年可以出版三萬五千本書,是目前為止整個文化產品類最複雜的一個。如果你每年要選出三十本,你會遺失多少東西。

人生沒有畢業的時候

朱天心:我覺得我們不用偽裝,因為閱讀對我們的意義,不會因為我們有個升學的孩子,就變得保守。

如果看到女兒拿著筆在畫畫,或是看課外書,我只要覺得她做的那件事情是比功課有意思的,我連聲「妳今天功課寫完沒」都不會問。

我問不出口,所以我也要付出代價,就是她的功課會很差,因為她疏於磨鍊,也不會像其他同學反覆去做什麼功文式數學,像考試機器一樣不斷去磨。對此,我要有心理準備,要有取捨。

正因為我看清楚,會更堅定信念,因為我相信學校裡教科書與體制裡的教育總會有畢業的時候。可是一個真正好的閱讀習慣,是可以跟你到老的。有一個終生受用與享受的習慣,我就覺得很值得。

在過程中,一定會有風吹草動,妳會聽到其他父母說孩子在學校裡功課表現那麼好,但她的功課就是破破爛爛的。這過程裡,我們就必須給她支撐,因為她自己在做有意思的事。

所以,我們花更大的力氣抵抗教育系統,與整個社會同儕的壓力。

像教育部那時在推閱讀時,女兒學校的老師也在推閱讀,一個學期就讀兩本,我快嚇死了。而且,一執行下去,就會考試,考到連標點符號都要考,甚至考擬人法或敘事法,像是有些孩子對文學沒有任何接觸,馬上會證實文學是很難看的。但是文學哪有那麼殿堂森嚴,一旦變成是這樣的時候,就馬上讓學生倒胃。

如果女兒只在看教科書,我會說:「我看妳三年以後就看那幾本爛書,看妳將來怎麼辦。」

但是,女兒在國三的時候,看到大家都在衝,她自己也覺得要料理一下,當她回頭看體制內的功課時,她突然覺得教科書容易得不得了,因為大量閱讀遠遠比教科書難非常多,所以她一下收拾起來,就非常輕鬆,最後半年衝一下,運氣很好地,去年她就甄試上北一女。

當孩子被學校填滿……

培養閱讀習慣一定要早。我看過很多父母,讓孩子所有的時間都隨著學校填得滿滿的,他就沒有任何時間讀課外書,甚至父母會覺得課外書與課內的書籍是互相衝突的,是佔掉讀課內書籍的時間。

一旦掉進了升學節奏裡頭,父母就很難跟孩子講說,你有一點時間,晚上十點,你來讀一點馬奎斯吧,但他怎麼可能會這麼做?

父母除了相信,也要了解和承擔後果,不能到了升學的時候再來懊悔或開始怪小孩。

我們家特別的地方不是在於有不同的社會位置,而是我們有不同的認知。因為我們不是什麼特殊的家庭,我們到現在沒有書桌沒有電腦,只有茶几,十隻貓、八隻狗在跑來跑去;我們的認知是幫小孩擋出一個空間,幫她卡出一個位置。

不要怕孩子錯讀

謝:所以,對孩子閱讀這個部份,我是有這一點顧慮的。我不希望她背一千首詩,或是小小年紀對某個領域很精熟,對我來說,那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而已,因為我知道閱讀不是那麼一回事。

我知道真正的閱讀要開始收束,應該是在三十歲以後的事。你的人生開始要更專心地面對有限的事,有些地方你得跟它告別,但我覺得年輕時,不用太早限定讀書的領域。

所以,你需要空間,但現在小孩的空間不只是岌岌可危,應該說是不再有空間了,這是我比較害怕的地方。

有個問題是:我們會不會指導或推薦孩子看書?答案是會,我們不要假自由了!我們不會假裝民主,我們會直接談論我們很喜歡的書。朱天心會和女兒談論馬奎斯的《百年孤寂》,事實上,妳不是在引導她,那是個老讀者與新讀者的對話。

朱:小時候,爸爸(朱西甯)的書房對我們是開放的,他不會因為我的年紀而說什麼書不該看。

讓孩子從書中探險

可能我同時在看瓊瑤、可能同個時候我在翻一本《羅麗塔》。可是,爸爸就是會在那裡被動地等著我,我覺得那個記憶非常好,他的書房對我來說像是個迷宮一樣,像在探險。

但是,在不對的年紀看到吸收不了的書時,你說有沒有走過冤枉路?我覺得一定是有的,但有什麼關係呢?我覺得自己很獨特的鑑賞力就是在這中間培養出來的。

所以,沒有正確的書也沒有正確的時間,基本的框架有,但是,永遠要放棄一個對於正確時間與正確書籍的過度執念。

謝:沒有一本單一的書足以替代所有的書,如果只有一本書,像回教或基督教覺得古蘭經或聖經是唯一的,那是可怕的世界(就像語言如果只剩下一個人說話時,那種語言是死亡的)。當書只剩下一本時,那書也是死亡的。

我不懂人為什麼很怕買錯書、讀錯書,你買錯衣服、看錯電影都沒有那麼計較,為什麼獨獨會有這樣的迷思?像錯讀本身,它是閱讀裡頭必然發生的事。

閱讀與錯讀不是對或錯的問題,當我們沒有辦法一次認清時,就要反覆地來,勢必要留著一些疑惑與不理解,而通常這些疑惑是你往下閱讀最重要的動力。

疑惑、懸掛、沒有完成的東西才會記憶最久,所以,有些時候,閱讀常是跟困惑相處的一個活動,你不是讀自己都懂的東西,常常是一個不解的世界才會給你新的視野。正因為你不解,才會使你原來思惟的邊界被打開來,會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才會誘引你往前走。

朱:女兒小時候非常喜歡動物,正好我們看到《白鯨記》,有一幕是主角掉到鯨魚腦那一段,我唸給她聽,過程非常生動,那時她小學一年級,當她聽完有興趣後,只要她有時間,她就會拿書來看。

我相信,當時的狀況,她很多字看不懂,很多片段她不理解,但我不是很在乎,我覺得只要她拿起書來,不管看多看少、生吞活剝,就會有她自己的收穫。

所以我們不必主動為孩子設定時間,或什麼年齡該看什麼內容。

瞻望世界的方式

謝:我想,對女兒的責任,是讓她看到外面的世界,但是,有些世界是肉眼看得到的,更多的時刻,她的世界是通過閱讀來完成的,閱讀是一個瞻望世界的方式。

你眼睛看到的世界只有當下、此刻,肉眼可見的。但是,整個世界的厚度,通常不是眼見為信的,那個部份,一旦時間流逝,只被記憶在文字與書籍裡面。

而且,有些地方是瞻望不到的,你要透過閱讀去想像才能攀上珠穆朗瑪峰,這輩子是很難完成的。

做為一位父親,我想,最欣慰的,是女兒有個不壞的閱讀習慣。

我希望她這一輩子不會有任何一刻覺得無聊,儘管我們沒有辦法幫她找那麼多好的朋友,可是透過閱讀,她能擁有馬奎斯、卡爾維諾、孔子、蘇格拉底……,與她為友,而不會覺得孤獨。

培養閱讀人:加拿大及早開啟夢想之窗

作者:楊淑娟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為了讓未來世代在全球競爭中贏在起跑點,加拿大選擇了「閱讀」。基礎能力愈穩,將來愈能勝出。但要開啟這扇夢想之窗,得趁早進行。


很難相信,才三十四歲的達頓在而立之年,竟然不認得幾個字。雖然他的衣著不那麼講究,也不住在前庭美麗、後院寬敞的豪宅,但是每當他和七歲的女兒雀兒一起閱讀時,他們眼中的光芒與愉悅的神情,散發一股未來的希望。

這個希望在一年前萌芽。

在七○、八○年代唸中、小學的達頓,父母不怎麼重視教育,平均一年半就搬一次家,不管考試及不及格,反正一定會升級,拿到畢業證書。「父母的態度就是:『到街上去玩吧!』」達頓說,他可不希望女兒也這樣,如果沒有教育,就要像他一樣,到處打工漆油漆、打掃、做庭院工人、裝卸卡車貨物。

於是,一年前,達頓參加了社區學院學習中心的課程,重新學習認字、閱讀。一年後,原本不會填表、連三個字母的字都不太認得的他,已經會做簡單的算術、從字首字尾猜測英文單字的意思,甚至可以用「二指神功」在電腦上打字。「雀兒現在的閱讀能力和我差不多,她很快就要超越我了,」靦腆的達頓感受到一點點壓力,雖然有時想出去玩,最後還是會留在家裡和女兒一起看書,鼓勵女兒學習。

點燃達頓與雀兒希望之火的,是「培養閱讀人」(Raise a Reader)計劃。這是《溫哥華太陽報》所屬的加西環球傳播集團(CanWest Global Communications Corp.)一九九七年在西岸的卑詩省發起、今年擴散到全加拿大的提倡閱讀計劃,募款補助各地圖書館、社區中心、家庭援助中心與原住民、殘障兒童……,讓閱讀成為全民運動。

如果想做公益,可以做的事很多,為什麼他們會選上「閱讀」?

「閱讀能帶來希望,開啟生命之窗,」《溫哥華太陽報》發行人史考斯基深信。「培養閱讀人」的全國總召集人布莉森指出,在就學前就已閱讀的兒童,比未曾讀過書的小孩,有多八○%的機率完成中學課程。人們開始閱讀的年齡愈早,未來的基本讀、寫能力與經濟收入也都會愈好。因為閱讀讓我們認識更多事物,知道並追尋更多不同的選擇。「如果沒有多讀書,根本不知道世界有哪些地方、有什麼奇人奇事、哪兒有什麼機會,這樣怎麼會有夢想?」布莉森不斷地翻轉手腕,邊問也邊說出她的想法。

開啟夢想之窗

要開啟這扇夢想之窗,得儘早開始。卑詩大學的腦部專家辛那德指出,人在出生時就已具備各種學習能力,但如果在二歲以前沒有刺激、學習,三分之一的腦部外層細胞將壞死。所以,一歲之前沒有好好用腦,腦部的資訊傳導程序會出錯,「結果可能會面對遺憾終身的問題,」辛那德警告。

所以「培養閱讀人」特別側重培養幼兒、學齡兒童的閱讀習慣。例如,這個計劃贊助溫哥華市立圖書館的「鵝媽媽」活動,每週一個小時讓家長帶著二歲以下的幼兒一起打拍子、唱童謠、說故事、唸書給他們聽。溫哥華市立圖書館的主任道格拉斯分析,如果把小孩抱在懷裡,唸書給他們聽,他們可以看圖片、認東西、翻頁、聽故事、學習靜下來,同時發展許多潛能。「每個懷孕的媽媽和準爸爸除了準備汽車坐椅和嬰兒毛毯,也應該準備童書,」道格拉斯建議。

被遺忘的「閱讀」

從「鵝媽媽」活動「畢業」的尼可,現在三歲,說話與閱讀能力比其他同齡的小孩都好,媽媽瑞卡十分滿意,現在也帶著一歲多的小兒子勞倫來參加這個活動。「現在只要想到每週會帶著小孩來這裡一次,我就覺得神清氣爽心情好,」另一個媽媽那塔莉說。

加西環球傳播集團挑中「閱讀」,也因為電子媒體、網路發達,「閱讀」有被遺忘的風險。

在卑詩省,有五分之一的兒童上幼稚園以前沒有看過書,如果在小學三年級以前沒有修正這個問題,就有可能面臨識字不多的窘境。

更糟的是,十年級學生中,卑詩省有三成、安大略省有二成五,閱讀考試的成績不合格,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都在上升。

另外還有四成三的卑詩省成年人缺乏足夠的閱讀能力,以學習新的工作技能。

「現在的小孩子根本沒想到要看書,他們有那麼多別的事可以做,打電動什麼的,」身為消防隊員、卻義無反顧與同事一起當「培養閱讀人」義工的歐萊爾擔心。

打破先天不平等

為了讓更多未來世代在全球競爭中贏在起跑點,「培養閱讀人」致力打破先天與後天的不平等。

首先是幫助經濟較差的家庭。

因為貧困家庭小孩的問題比富裕家庭嚴重地多。卑詩省的閱讀考試成績顯示,七年級的學童中,一般家庭就讀的公立學校,比富家子弟就讀的私立學校不合格率多八%。不論年齡與性別,成績最好的,都是豪宅林立的西溫哥華市小孩。「有錢人家的爸媽忙著給小孩買書、補習,」布莉森感慨,「可是窮人家的爸媽每天在為衣服和食物發愁,之後,小孩的學習就出現終身問題了。」

所以「培養閱讀人」在教育程度與經濟環境較差的溫哥華市東區,挑選一些社區,聘請老師鼓勵家長與小孩閱讀。例如,在「學齡前兒童家庭指導計劃」(HIPPY)就請了華裔、原住民、越南、拉丁美洲、非洲裔等六個家庭指導員,在社區內巡迴,每二週到每個家庭,教父母怎麼帶領小孩識字、唸書,讓他們平時就可以啟發孩子的潛能,因為他們從不知道如何在家教育小孩。受益人艾金索菈發現,她因此學會耐心,也能正視、集中在孩子正發展的技巧上,她的女兒茉莉入學後,明顯學得比別人快。

參加另一項計劃的七歲小女孩布萊妮,一年級已經能讀三年級的書。「她甚至知道一些連我都不會的字該怎麼發音,」布萊妮的媽媽珍既感激又驚喜。

「培養閱讀人」也關心先天就有障礙的孩子。這個計劃贊助加拿大全國失明協會,分送許多盲童會說話的泰迪熊。這隻名為「史賓諾沙」、毛茸茸的熊,肚子裡有一部錄音機,可以播放有聲書,讓他們用耳朵開啟新世界。令人感動的是,為了照顧各族裔,有聲書還有法語、西班牙語甚至廣東話、國語、閩南語版,有聲書的內容除了童話故事,也包括音樂、創造、激發意志力、情緒管理等各種範疇。「他真是個忙碌的小傢伙,」盲童馬修形容史賓諾沙熊。才一年級的他,現在已經因此學會,當哥哥在身邊唸書給他聽時,他會自己用手指順著書上的點字「讀」。

還有一個針對有閱讀障礙兒童的計劃也很受歡迎。每年暑假,溫哥華市立圖書館藉著義工,一對一地陪有閱讀障礙的小朋友讀書,趁著放假時加強他們的實力,也避免他們因為放長假,就忘了上學期學到的技巧,開學時又退回原點。

另外,研究顯示,男性的閱讀能力與習慣普遍不如女性,「培養閱讀人」也希望閱讀打破男女的界線。在布列坦尼社區舉行的「月球上的男人」計劃,每週六下午就邀請男性和小孩一起參加讀書聚會、活動。四十一歲的布雷說,很多男人帶小孩,就只會去公園、開車兜風或吃冰淇淋。但是參加「月球上的男人」後,除了自己多讀了書,還了解了他的小孩會對什麼感到興奮、興趣在哪裡。「就寢時分,我們會一起躺下,說個故事,這讓小孩更快入睡,」布雷一臉滿足。

要從家庭著手

綜觀「培養閱讀人」的經驗,有不少地方值得台灣參考、學習。

許多參與者都指出,要推廣閱讀,最好從家庭下手。加拿大全國家庭識字中心的研究顯示,原來有閱讀危機、參加家庭識字、閱讀計劃的兒童,八五%在十年後成績會超越同齡的平均值。

所以父母應養成在家和孩子一起讀書的習慣,建立良性循環。林伊芳因為英文不好,社交生活貧乏,連帶地小孩的學習也出現問題。於是她參加「培養閱讀人」在社區家庭中心的家長計劃。之後,她常和小孩一起在家讀英文,帶他們上圖書館、逛書店。三年後,小孩的學習都能跟上進度,五歲半的孩子遇到問題時,還會自己查書找答案。「以前我從不開口,只是靜靜地坐著,」林伊芳說,識字、多閱讀使她變得活潑,也影響了小孩。

不過,提倡閱讀最困難的是凝聚各方的共識,讓大家正視「閱讀」的重要。溫哥華市立圖書館的道格拉斯就常聽說:「看書?就是娛樂嘛,可有可無啦!」或是「給小孩的?晚一點給無所謂,不用急啊!」道格拉斯擔心地說:「閱讀是一種投資,就是因為是針對小孩,如果現在沒有,以後也不會有,因為小孩很快就長大了。」

所以,布莉森在全加拿大巡迴、推廣「培養閱讀人」時,特別要從各機構的角度出發,解釋對各組織的好處。最後,一定要告訴他們參加、贊助這個計劃的貢獻。

好幾次覺得「喔,我快要做不下去了」的布莉森說,如果各機構也得到個人的滿足與成就感,了解「閱讀,不是拿起一本書而已,而是改變許多人的生命」,這個計劃就能一直走下去。

「培養閱讀人」怎麼做

「培養閱讀人」是由加西環球傳播集團旗下的加西環球基金會,一九九七年於加拿大西部的卑詩省發起。因為成效良好,今年擴散到全加拿大包括卡加利、多倫多、渥太華與蒙特婁等大城市。

「培養閱讀人」主要的活動有二項,一個是宣傳閱讀的重要性;另一個是募款,贊助相關的活動。

這個計劃能順利開展,跟媒體配合大有關係。加西環球傳播集團旗下擁有好幾份影響力大的報紙,也經營電視台與網站,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媒體推廣閱讀。

也因此,加西環球傳播集團在把這個活動推廣到全國時,找了各城市的主要媒體合作。所有的宣傳費用由媒體贊助,不浪費募來的錢。

在募款方面,原來只靠每年選定的「培養閱讀人日」,當天請加拿大的名人邀集義工,在主要城市的鬧區義賣報紙。但現在募款來源多元,除了企業贊助,平時媒體舉辦活動或是一些願意贊助的表演團體、球隊的門票收入,也會有部份納入「培養閱讀人」基金。連今年溫哥華舉行大規模的「台灣文化節」時,也捐出部份的門票收入,可見這個活動受肯定的程度。

雖然,這些捐款與義賣的額度都不大,但今年全加拿大已募款超過新台幣一千萬,各圖書館、社區中心、學校、推廣閱讀機構,都可以向「培養閱讀人」申請補助。

今年政府支出縮減,許多教育計劃被腰斬,這一筆錢成了許多人的救星。「培養閱讀人」的受益人達頓便感慨,如果沒有這項計劃,「就要在吃飯跟買書中掙扎了!」

舊書不厭百回讀

作者:游常山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身為兩個女兒的母親,四十七歲的殷琪,每天晚上都要為女兒讀兩次床邊故事。雖然已經看出小女兒好動,大女兒愛書,殷琪卻非常尊重差異,從不比較。因為小時候,大人每每拿她和用功的姊姊比,「我聽了心裡就發毛!」在台灣中生代企業界,她以坦率直言聞名,從她的閱讀書單就可看出端倪。她愛讀舊書,尤其是美國一九六○年代,the Beat Generation(泛指叛逆、反越戰、追求人性解放的六○年代憤怒青年)的書作。凱魯亞克的《旅途上》,是她最愛讀一本書。重讀三十多年前的舊書,殷琪驚訝地發現,那曠達不羈的精神種子,仍在她內心深處不斷抽芽與茁壯。──


我最近看的書都和工作無關,但我最近例外看完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第一本自傳(第二本還沒看),因為那本書有很多歷史,蠻有意思的。

我以前看小說類的書比較多,現在比較常看宗教的書。

基本上我看英文書會比較容易,因為從十二歲上台北美國學校,就開始看比較多的英文書。

其實我看書蠻自我的,我不一定看最新出版的書,譬如我現在看的就是十幾歲時候愛看的小說,如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的《旅途上》(On the Road),那是美國一九六○年代反越戰時期的書,講的是整個六○年代憤怒青年的遊歷經驗。此外,還有亨利米勒(Henry Miller)的書,亨利米勒的文字非常棒。我大概從十五歲開始看他們的書。

大學畢業後,我把所有的書寄在一個朋友家,後來那個朋友失聯,書都不見了。所以我最近幾年又重新回去找那時期我愛看的書。

我很享受閱讀,說起來回頭看舊書,不是懷念,而是肯定他們的書對我的影響蠻大的。那是一個世代的紀錄,而且蠻完整。

一開始我想重讀舊書時,心裡很好奇,若現在回頭看這些書,自己的反應會怎樣?結果竟十分樂在其中。

講到閱讀,我現在幾乎每天都要為兩個女兒讀書。她們現在喜歡看不同的書。這其實很麻煩,因為我要念兩次。我小女兒因為還小,她的書很快就念完了,不過她比較不愛看書。我大女兒就非常愛看書,到每一個地方都看書,車上也看。一方面你也可以說我小女兒她比較小,不過我已經可以看出,她是比較好動型的,注意力會比較短。

但我也隨她的心意。從小別的大人會對我說,你看妳姊姊多好,我聽了心裡直發毛,所以我從來不對小女兒說妳要學姊姊。

在加州讀大學時,我混過藝術家的圈子,因為對當時的我而言,走藝術的路不會被人拿來比較。

我和姊姊都是在台北讀過私立小學(姊姊還讀到初中),不能適應後,才轉到台北美國學校,高中畢業才出國。我姊姊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生,就是因為她是那麼好的學生,所以才那麼苦。她很重視成績,重視老師對她怎麼樣,我就比較不在乎。

現在台灣的小孩壓力也很大,因為他們不知道以後要怎麼被考。教改後的新系統還不清楚,家長心煩,因為他們不知道要如何引導小孩,老師可能也不清楚。

教改的問題我認為是文化的問題。因為在華人文化中,每個人都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很多台灣父母把孩子送到台北美國學校,但是學生還是會表現得非常好勝,非常aggressive,這是我對台北美國學校唯一質疑的一點。

我送小孩去美國學校的原因很單純,因為我的小孩下了課就是玩。台灣的父母親,把小孩排得滿滿的,下課後還上補習課上到五點鐘。你看那些小孩的臉就知道,他們應該不是很快樂。

我現在對女兒很放心,因為我覺得她們很快樂。我並不擔心她們未來競爭力,當然他們是一定要習得一些基本的讀、寫、算等能力。

說到孩子的未來競爭力,你要她競爭什麼?她們還那麼小。每次談到這個問題,我就會想到我念台北美國學校中學時的同學,兩個人中學都沒畢業,一個比我大兩歲,他現在在美國當木工,不想依循這個系統,但日子不是也過得很好嗎?

讀書的藝術

作者:天下編輯部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什麼才算是真正的讀書藝術?文學及生活大師林語堂認為,隨手拿過一本書,想讀時,便讀一下子,必須完全出於自動,才能真正享受閱讀。



讀書是文明生活中人所共認為是一種樂趣,極為無福享受此樂者所羨慕。我們如把一生愛讀書者和一生不讀書者比較一下,便能了解這一點。

凡是沒有讀書之癖的人就時間和空間而言,簡直是等於幽囚在周遭的環境裡邊。他的一生完全落於日常例行公事的圈禁中。他只有和少數幾個朋友或熟人接觸談天的機會,他只能看見眼前的景物,他沒有逃出這所牢獄的法子。

但在他拿起一本書時,他已立刻走進了另一個世界。如若所拿的又是一本好書,則他便已得到了一個和一位最善談者接觸的機會。這位善談者引領他走進另外一個國界,或另一個時代,或向他傾吐自己胸中的不平,或和他討論一個從未知道的生活問題。

一本古書使讀者在心靈上和長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對,當他讀不下去時,他便會想像到這位古作家是怎樣的形態和怎樣的一種人。

透過書來沉思

一個人每天能有兩小時的功夫撇開一切俗世煩擾,而走到另一個世界去遊覽一番,這個幸福自然是被無形牢獄所拘囚的人們所極其羨慕的。這種環境的變更,在心理的效果上,其實等於出門旅行。

但讀書之益還不止這一些。讀者常會被攜帶到一個思考和熟慮的世界裡邊去。即使是一篇描寫實事的文章,在親身其事和從書中讀其經過之間,也有很大的不同點。

因為這種事實一經描實到書中之後,便成為一幅景物,而讀者便成為一個脫身是非,真正的旁觀者了。所以真正有益的讀書,便是能引領我們進到這個沉思境界的讀書,而不是單單去知道一些事實經過的讀書。

人們往往耗費許多時間於讀新聞紙,我以為這不能算是讀者,其目的不過是要從而得知一些毫無回味價值的事實經過罷了。

據我的意見,宋朝蘇東坡的好友詩人黃山谷所說的話,實是一個讀書目標的最佳共式。他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他的意思當然是人如讀書即會有風韻,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唯一目標。唯有抱著這個目標的讀書,方可稱為知讀書之術。

一個人並不是為了要使心智得進步而讀書。因為讀書之時如懷著這個念頭,則讀書的一切樂趣完全喪失了。

凡是以出於勉強的態度去讀書者,都是些不懂讀書藝術的人。這類抱著求知目標的讀書,其實即等於一個參議員在發表意見之前的閱讀舊案和報告書。這是在搜尋公事上的資料,而不得謂之讀書。

我以為味道乃是讀書的關鍵,而這個味道因此也必然是各有所嗜的,如人之對於食物一般。最合衛生的吃食方法,終是擇其所嗜而吃,方能保證其必然消化。讀者也和吃食相同。在我是美味者,也許在別人是毒藥。一個教師絕不能強迫他的學生於讀物愛好他之所愛好,也如為父母者不能望的子女於食物嗜其同嗜。一個讀者如對於一種讀物並無滋味,則他所費於讀的時間完全是虛耗的,正如袁中郎所說「若不愜意,就置之俟他人。」

所以世上並無一個人必須讀之書,因為我們的智力興趣,是如同樹木一般之生長,如同河水一般地流向前去,只要有汁液,樹木必會生長;只要泉水不涸,河水必會長流;當流水碰到石壁時,它自會轉彎;當它流到一片可愛的低谷時,它必會暫時停留一下子;當它流過急湍時,它必會迅速前行。如此,它無須用力,也無須預定目標,自然必然有一天流到海中。世上並沒有人人必讀之書,但有必須在某一時間,必須在某一地點,在某一種環境之中,必須在某一時代方可以讀的書。

我頗以為讀書也和婚姻相同,是由姻緣或命運所決定。世人即使或有人人必讀之書如聖經一書,但讀之必應有一定的時期。

當一個人的思想和經驗尚沒有達到可讀一本名著的相當時期時,他即使勉強去讀,也必覺得其味甚劣。孔子說:「五十讀易。」他的意思就是說,四十五歲時還不能讀。一個人沒有到識力成熟的時候,絕不能領略論語中孔子的說話之淡淡的滋味,和他的成熟的智慧。

再者,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讀同一部書,可以得到不同的滋味。例如我們在和一位作家談過一次後,或看見過的面目後,再去讀他的著作,也會得到另一種的滋味。一個人在四十歲時讀易經所得的滋味,必然在五十歲人生閱歷已更豐富時讀它所得的滋味不同。所以將一本書重讀一遍,也是有益的。並也可以從而得到新的樂趣。

找出自己喜歡的作家

我以為一個人的發現他所愛好的作家,實是他的智力進展裡邊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世上原有所謂性情相近這章事,所以一個人必須從古今中外的作家中去尋找和自己的性情相近者。一個人唯有藉著這個方法,才能從讀書之中獲得益處。他必須不受拘束地去尋找自己的先生。一個人所最喜愛的作家是誰?這句問話,沒有人能回答,即在本人也未必能答出來。這好似一見留情。一個讀者不能由旁人指點著去愛好這個或那個作家。但他一旦遇到他所愛好的作家時,他的天性必會立刻使他知道的。這類忽然尋到所愛好的作家之名例甚多,世上常有古今異代相距千百年的學者,因思想和感覺之相同,竟會在書頁上會面時完全融洽和諧,如面對著自己的肖像一般。

在中國語文中,我們稱這種精神的融洽為「靈魂之轉性」;例如蘇東坡乃是莊周或陶淵明轉世。袁中郎乃是蘇東坡轉世之類。蘇東坡曾說,當他初次讀莊子時,他覺得他幼時的思想和見地,正和這書中所論者完全相同。

當袁中郎於某夜偶然抽到一本詩集,而發現一位同時代的不出名作家徐文長時,他會不知不覺地從床上跳起來,叫起他的朋友,兩人共讀共叫,甚至僮僕都被驚起。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描摹他的第一次讀盧騷稱之為觸電。尼采(Nietzsche)於初讀叔本華(Schopenhouer)時,也有同樣的感覺。但叔本華是一位乖戾的先生,而尼采則是一個暴躁的學生,無怪後來這學生就背叛他的先生了。

只有這種讀書法,這種自己去尋找所喜愛的作家,方是於讀者有益的。這猶如一個人和一個女子一見生情,一切必都美滿。他會覺得這作家的筆法、心胸、見地、思態,都是合式的。於是他對這作家的著作即能字字領略,句句理會。他已中了那作家的魔術,他也願意中這魔術。不久之後,他的音容笑貌也會變得和那作家的音容笑貌一模一樣了。如此,他實已浸沉於深切愛好那作家之中。

隨心所欲來讀書

不過在數年之後,這魔法會漸漸退去,他對這個愛人會漸漸覺得有些厭倦。於是他便會去找尋新的文字愛人,等到他有過三、四個這類愛人,把他們的作品完全吞吸之後,他自己便也成為一位作家了。世上有許多讀者從來不會和作家相愛,這正如世上有許多男女雖到處調情,但始終不會和某一個人發生切近的關係。如此的讀書藝術之概念,顯然把以讀書為一種責任或義務之概念壓了下去。

在中國,我們常聽到勉人「苦讀」的話頭。從前有一個勤苦的讀書人在夜裡讀書時,每以錐刺股,使不致睡去。這種讀法太沒意識。一個人在讀書中間,正當那古代的聰明作家對他說話時而忽然睡去,他應當立刻上床去安睡。用錐刺股,無論做到什麼程度,絕不能使他得到什麼益處。這種人已完全喪失了讀書之樂的感覺。

這個問題解決之後,讀書的時間和地點問題,也同時得到了答案。即讀書用不著相當的地點和時間。一個人覺得想讀書時,隨時隨地可讀。

曾國藩於家書中答覆他的弟弟想到京師讀書以求深造時說:「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可讀書:即曠野之地,熱鬧之場,亦可讀書;負薪牧承皆可讀書。茍不能發奮自立,則家塾不宜讀者,即清淨之鄉,神仙之境,皆不能讀書。」有些人在將要讀書時常搭起許多的架子。剛要開始讀時,他會憎厭房裡太冷,或椅子太硬,或亮光太烈,而說不能讀。還有些作家每每憎恨蚊子太多或紙張太劣,或街上太闊,而說無從寫作。宋代大儒歐陽修自承最佳的寫作時候乃是「三上」:枕上、馬上和廁上。清代學者顧千里當夏天時,常「裸而讀經」,即以此得名。

那末究竟怎樣才算是真正的讀書藝術呢?簡單的答語就是:隨手拿過一本書,想讀時,便讀一下子。如欲真正得到享受,讀書必須出於完全自動。

一個人儘可以拿一本離騷或一本奧瑪.迦崖(Omar Kyayyam),一手挽著愛人,同到河邊去讀。如若那時天空中有美麗的雲霞,他儘可以放下手中的書,抬頭賞玩。或如在冬天雪夜,一個人坐在火爐的旁邊,手邊放著菸袋菸斗,他儘可以搬過十餘本關於哲學、經濟、詩文、傳記的書籍堆在身旁,以閒適的態度隨手拿過一本來翻閱。始覺得合意時,便可讀下去,否則便可換一本。

4大名家飲食閱讀心法,3大關鍵檢視讀懂了嗎

4大名家飲食閱讀心法,3大關鍵檢視讀懂了嗎

作者:郝明義、蕭富元  出處:天下雜誌 2008/03

相關關鍵字:名人讀書會/我喜歡閱遊和我自己/郝明義/越讀者/閱讀

2006年底,創立亞馬遜網路書店的貝佐斯逐漸實現了高中時的夢想,他發起的「新謝帕德」太空計畫第一次發射成功,為太空旅遊的可能性展開了新頁。這是個越界的時代,人類和動物的器官在越界,太空探索和旅行在越界,所有夢想在越界...


胸懷大志:Dream Big

越界的起因,在於知識與閱讀的越界。因此中學生應該且必須做的事就是:「夢想」﹝ Dream Big﹞,我們在中學時期要胸懷大志,對任何感興趣的事情做最大的想像。而「閱讀」將開啟我們對夢想的認識,對其產生激動的擁抱;透過閱讀,我們也能找到本錢來實際自己對人生的夢想。

太注重教科書與參考書的問題

但今日台灣少年卻被限縮了對未來的好奇和想像,我們社會太注重教科書與參考書造成了五大問題,其一是疏忽了教科書的本質猶如維生素,我們不能只吃維他命過日。

其二是教科書以外的人生不見了。到現在還有很多家長沒有辦法容忍孩子看小說、用電腦,甚至有少年因此自殺。人生有太多無限的可能,千萬不要想不開。

其三是不知道閱讀應有的速度與態度。事實上不是每本書都要仔細讀,也不是每本書都要全部讀。有的只需要讀其中的一章。有的就是其中的某一章不要讀,例如笛卡兒《談談方法》,我建議各位都要讀讀這本書。有的需要跳過開頭的兩章從第三章開始讀,像威爾斯《世界簡史》。有的應該從最後一章結論開始讀起,如達爾文《物種進化》。有的必須要從第一頁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個字,像《易經》。

閱讀不同的書,需要有不同的態度和方法。其四是父母對網路與多元閱讀的疑慮,其實是錯過了網路時代的多媒體特質。

YouTube已是今日資訊交流與學習的重要管道。其五是破壞了閱讀的胃口,產生了負作用和後續影響。許多人要到出了社會才開始重新閱讀,但中學與大學長達十年時間對閱讀胃口造成嚴重破壞,且對於閱讀時空、工具、方法不善掌握,現實壓力也限縮了閱讀的質量。而光憑閱讀的熱情、沒有閱讀的主張,難以掌握「網路」和「書本」的使用及價值。

長時間沒有享受閱讀帶來的意義後,自然沒法想像閱讀到底可以帶來什麼越界的價值及風景。

越讀者時代

因此我們必須自救,要相信閱讀的力量,這種相信應該越早建立越好。不要忘記追求人生的夢想最重要,沒有人會對發育中的身體設下障礙,同樣的也沒有人對發育中的心智設下障礙,因此我們只能自我解放,要越界閱讀、越界夢想。

越界閱讀也有六大重點。其一,越界閱讀是心智飲食,我們每天要保留教科書、上網遊戲以外的時間來閱讀。每天至少要完整一個小時,週末至少一次完整三個小時的時間來閱讀。

其二,給心智的閱讀飲食要多元均衡。主食是教科書、勵志類以及know-how類書籍。美食是各種經典書籍,如柏拉圖《理想國》。蔬果是字典、百科全書等參考類書籍。至於甜食與零食則是類型小說及漫畫等,甜食不是不好,像著名的達爾文正是浪漫小說的愛讀者,但記得不要偏食。


其三,不同飲食應有不同方法,有幾種名家閱讀方法。

陶淵明的「不求甚解」、諸葛亮的「觀其大略」以及朱熹的「熟讀精思」是享用三種不同食物的不同方法。甜食類的「不求甚解」即可;主食類的「觀其大略」可也;但美食及蔬果則應「熟讀精思」。

例如:甜食類的書籍可用陶淵明「不求甚解」法;主食類的書則用諸葛亮「觀其大略」的讀書方法;美食與蔬果類的書籍,要用朱熹「熟讀精思」的苦方法;至於複雜深奧的書,則用蘇東坡的「八面受敵」閱讀法,專門針對一個主題全面搜羅。例如,蘇東坡多次閱讀《漢書》,第一遍只讀其中和治理之道有關的內容,第二遍專門讀人物,第三遍讀官制,第四遍讀兵法,第五遍讀貨財。這是一種主題閱讀,針對一個主題,同時閱讀好幾個作者的辯證。

其四,掌握多媒體、多語言。要兼顧網路﹝Net﹞與書本﹝Books﹞,綜合吸收文字、聲音、圖像、動畫以及影像。此外,除了英語之外,至少要再有一種外語能力。

其五,擁有自己的第一桶金。給自己找個寧小勿大的主題,透過參加社群找到同好,利用網路找到知識的來源,讓自己成為最精通這個主題的人。

其六,隨時給自己創造越界之機會。有意識地讓自己的生活有機會可以藉助閱讀來跳脫現實的侷限,有意識地去嘗試自己能力以外的層次境界。看小說很好,但不要永遠只是羅曼史小說,總要設法向上一步,去看看《愛情的盡頭》;向旁一步跨越其他領域閱讀,例如學醫者或許該研究靈魂,閱讀宗教、神學等書。記得,永遠要挑戰自己!

有幾件事情可檢驗是否讀懂:一,知道作者說了什麼,你體悟到什麼啟發;二,這些啟發讓你接下來要去追查什麼;三,講得出來什麼地方不明白,講得出來不同意作者哪些地方、哪些地方講得不足。簡而言之,如果沒法簡單地說出這本書,就是沒讀懂。

我的閱讀故事

我從小生長在韓國,中文閱讀的選擇很貧瘠,那時最大的困惑就是怎樣跨越環境的侷限。高中畢業後跨越重洋來台灣讀大學,飢渴地抓到什麼都讀。後來,少年人變成了歐吉桑,但是沒變的是那個18歲的少年,想要越界張望這個世界的眼睛。

正當知識與閱讀之可能,形成人類有史以來前所未有的廣闊而壯麗之時,世界也正在無聲無息地以前所未有的幅度,拉開高低不平的差距。Reader Takes All. Or, Nothing。如何找到自己的閱讀之道,是人類追尋聖杯的恒久課題。這是一個沒有越界閱讀,就不成閱讀的時代。這是一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越讀者時代」。(溫典寰整理)

中小學圖書館誰來管

作者:李雪莉  出處:天下雜誌 386期 2007/12

相關關鍵字:教育/公益

去年,台北市明德國小師生合力做公益。學校設定目標,只要一千位小朋友一個月內合力讀完五千本書,周邊店家就自由樂捐兩千元。結果學生順利募到十八萬元。校長林枚伶想把錢捐到新竹縣尖石鄉的小學,沒想到電話那頭趕緊說道,「不要再捐書了,學校只有八十幾位小朋友,書太多還得請新竹教育大學學生幫忙。」經費不足、乏人管理是許多中小學圖書館面臨的困境。


去年,台北市明德國小師生合力做公益。學校設定目標,只要一千位小朋友一個月內合力讀完五千本書,周邊店家就自由樂捐兩千元。結果學生順利募到十八萬元。校長林枚伶想把錢捐到新竹縣尖石鄉的小學,沒想到電話那頭趕緊說道,「不要再捐書了,學校只有八十幾位小朋友,書太多還得請新竹教育大學學生幫忙。」經費不足、乏人管理是許多中小學圖書館面臨的困境。

在今年九月份《天下》「教出寫作力」專刊中,針對全國中小學圖書館的全面調查,結果顯示九成八中小學有圖書館,但圖書館每年購書預算平均約為五萬元,其中政府預算不到三成,其它都是透過捐款、學校募款等臨時性經費。許多學校一星期只開放某個時段借還書;書籍的整理、上架、歸類仰賴義工,情況較糟的,就任染上灰塵的新舊書無聲息的躺著。相較下,推動閱讀極有策略的香港卻在教改中,給學校配備專職的,不兼任其它課程的圖書館主任。圖書館有固定購書經費(如三十班的中型學校每年有十五萬台幣),圖書館主任負責選書,協助老師教學活動,甚至教學生如何運用與蒐集資訊、進行專題研究。相較下,台灣中小學的圖書館營運幾乎是自力救濟;《天下》的調查顯示,全台只有二.一%的學校有專職的圖書館主任。

不能只是給書了事

南投縣仁愛鄉的平靜國小,是一個六十位學生的小學校,但這幾年靠著外界資源,目前已有八千多冊書籍。靠著一群老師與台中教育大學志工的熱情,白天教 書、晚上幫忙建檔整理,得以資訊化與分類。而現在打掃與管理則由高年級學生與老師共同合作,老師謝宗原有些無奈地說,「都不是靠政府在做,政府只給書,書 來就丟在那邊,沒人建檔怎麼用?」

事實上,中小學圖書館在不同縣市,在都會或偏鄉有不同景況。 台北市、高雄市等直轄市投入較多資源。此外,都會區家長有能力提供支援,只要校長登高一呼,家長會總有能力捐出數萬元買書經費,還有大批故事媽媽認領圖書 館的管理。 而偏鄉學校,如宜蘭縣大同國小,則成為教育部「焦點三百」、等閱讀活動的補助對象,還能申請教育替代役協助閱讀推動。

但替代役只能解決燃眉之急。由於國中小隨著少子化,教師人事凍結,不少替代役做著工友、行政的工作。「十個有九個不是在推閱讀,」替代役亞衛依哈勇 觀察。 但對大同國小的學童來說,一位像亞衛這樣專職的圖書管理者卻有可能是鄉裡的希望。 台中師院畢業、同樣是泰雅族的亞衛在上學期為學校孩子,開啟每星期兩晚的讀書會。住校的他目睹許多隔代教養、單親的學生夜晚四處遊盪,無事可做,於是起心 動念,把孩子召集到圖書室。 兩間教室大小的圖書室很簡單,木地板向平地議員募來,桌子由校友提供。但孩子卻在圖書室找到落腳處,安靜寫功課、閱讀。


「只有閱讀,把基本能力打好,才能改變原民孩子的命運,」亞衛打從心裡如此相信。 在採訪過後的幾天,亞衛就要退役,校長陳香英開始煩惱著,亞衛走後,不知何時才有幫手。

用對的人做對的事

對三千三百所中小學來說,要達到香港圖書館的境界,的確牽涉規模更大的人力與財力。在教育部尚未有決心解決這問題之際,學校能怎麼做? 沿著淡水河附近的忠孝國中,這幾年強力推動閱讀,不但增設一節「圖書館時間」,強調教科書外閱讀的重要。忠孝也重新調配校內資源,把錢用在刀口上。

許多學校行政出缺多半會招聘一般行政人員,但忠孝國中卻鎖定圖書館專員,目的是強化圖書館功能。目前忠孝國中的館員就是自台北市立總圖過來的專業人 員,不僅管理圖書館,也清楚哪裡有資源。忠孝國中近來就與市圖各分館進行館際合作,解決購書經費不足的窘境。 忠孝國中教務主任林秋蕙認為,「很多時候是學校資源分配的問題,能不能用對的人做對的事,」她強調。靠著少數教育工作者與社會志工的熱情,學校圖書館得以 維繫。但這無法掩飾中小學圖書館捉襟見肘的資源。 下階段閱讀的推動,政府不能只是給書了事,強化圖書館功能需要有專業人才進駐。


60秒完成下載,亞馬遜推電子書瀏覽器Kindle掀革命

作者:經濟學人EIU  出處:天下雜誌 385期 2007/11

相關關鍵字:科技/亞馬遜

亞馬遜(Amazon.com)執行長貝佐斯(Jeff Bezos),11月19日宣佈推出最新的電子圖書瀏覽器「Kindle」。他並舉古代象形文字、谷騰堡印刷術等,比擬Kindle的發明在歷史上的重要性。


Kindle售價399元美金,與iPhone同樣價格。如同用i-Tunes與iPod下載網路音樂一樣,Kindle可下載網路電子書。電子書每本售價9.99美金,一分鐘內完成下載,報紙、雜誌和部落格未來也可以用每月訂購的方式取得。網路閱讀對眼睛造成疲勞,是過去電子書發行最主要的障礙。貝佐斯表示:「新的數位墨水技術可解決這個難題。」這項發明,無疑是將圖書銷售推向數位化的最大膽嘗試。

亞馬遜目前已有88,000項圖書。Kindle的數位墨水,對眼睛不造成負擔,重量僅10盎司、電池續電高達30個小時,並採行網路銷售通路。這個發明明顯比去年推出的Sony Reader更好-Sony Reader必須透過電腦才能下載,也無搜尋功能。對於被指控亞馬遜是零售商,試圖跨消費性電子產業,貝佐斯卻堅持Kindle與其說是一項裝置,不如說它是一項服務。例如︰Kindle有儲存功能,也提供第三代寬頻技術的網路連線服務。

上個月,亞馬遜的股價幾乎達到2000年泡沫化前的高點,即使是後來又稍微下跌。 Google等公司已將數以百萬的書放上網路,可以用黑莓手機存取;哈佛商學院出版社(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也已在網路上,以章節為單位出售商業圖書;亞馬遜也將開放書籍第一章的免費試讀。圖書業正因創新而生機勃勃。其中始終未被觸及的是,主流圖書出版公司總是能在半年至一年內把一份手稿放上貨架成為新書,如果貝佐斯或任何人能將此進行網路化,則傳統的圖書世界也才真正宣告終了。 經濟學人英文原文

曾志朗 開卷能救贖一顆求知若渴的心

作者:馬岳琳  出處:天下雜誌 380期 2007/09

曾志朗引述了美國作家愛默森的名言:「圖書館裡的藏書,是囚禁在書架上的智慧小精靈,他們著魔地沉睡著,誰去借書,翻開來閱讀,就等於幫他們解開魔咒,救了他們。」只不過,開卷之後,真正獲得救贖的,應該是一顆顆好奇而求知若渴的心。



「我和李遠哲都有一個想法,希望能找時間到大學校園裡給學生說書,挑一個寧靜的夜晚,不用管來聽的人多不多,但就是好好說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哎,我知道他一定會要講《居禮夫人傳》那一本,但我想講《The Daughter of Time》!」聽前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說書」,就像回到小時候聽「吳姐姐講歷史故事」,恨不得立刻衝到書店,把這本影響他最深的推理小說,買回來大讀特讀。

從大學開始起就期許自己做一個文藝復興時代的科學家,曾志朗雖然念的是教育、認知心理學,但卻對所有訓練邏輯思考、認識人性曲折的科普、推理書籍,有著莫大興趣。

《The Daughter of Time》(中譯本《時間的女兒》)的書名,出自於一句英國古諺:The 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time,意思是時間終究會帶來真相。而這樣一本震撼英國四百年歷史的擲地之書,提醒了彼時仍是大學生、每天研究臉型、表情、神經系統與心理反應的曾志朗:歷史是可以被操弄的,但不管埋沒多久,只要仍有熱情的扣問者,終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形塑心中的人生典範

西方推理小說吸引曾志朗探詢一個又一個謎團,中國古典小說卻形塑了他心中的人生典範。「是啊,我從小就想當孫悟空,正直而不固執,勇於面對各式各樣的挑戰,」曾志朗一邊說一邊點頭。

《西遊記》裡的孫悟空翻一個筋斗雲就能跳到十萬八千里外,但他卻陪伴有著懦弱、鄉愿性格的唐三藏,親身經歷各種磨難,幫助他至西方取經,「哈,你說孫悟空像不像我們從事教育的人?就是要很堅持、但能隨機應變地幫助別人成長。所以,孫悟空就是我的role model!」

時至今日,曾志朗仍然常把《西遊》、《三國》、《紅樓》這些古典小說拿出來重讀,「《紅樓夢》我很晚才開始看,它的詩詞境界、家族人情的複雜描繪,讓我很後悔沒有早點開始看。」

採訪結束之際,曾志朗引述了美國作家愛默森的名言:「圖書館裡的藏書,是囚禁在書架上的智慧小精靈,他們著魔地沉睡著,誰去借書,翻開來閱讀,就等於幫他們解開魔咒,救了他們。」只不過,開卷之後,真正獲得救贖的,應該是一顆顆好奇而求知若渴的心。

希望閱讀 點亮童年夢想

作者:藍麗娟  出處:天下雜誌 346期 2006/05

一部藍色小車,滿載五百本圖書,因為有企業的支持,它上山下海為偏遠學校帶來書香,當孩子迫不及待奔向小車,打開書本的剎那,也打開了一個閃耀希望的人生。


嘉義縣大林鎮,藍色的「希望閱讀專車」在拐來彎去的平房、菜園與巷弄中穿梭,終於開進中林國小,在欣欣向榮的花壇邊停靠。

教室裡一名眼尖的小朋友馬上舉手,「老師,我可以去看書嗎?」他與同學拉開活動式的車內書櫃,挑了繪本,低頭沉入書中的世界。

一會兒,他把書歸回書架,拿出隨身的「希望閱讀護照」,在第十頁的第二個方格寫下書名、作者與讀後感。把一共十頁共一百的十個方格寫完,他可以得到學校的表揚與獎品,還可以晉級第二本希望閱讀護照。

這是「希望閱讀聯盟」在三月底啟動的第二輛希望閱讀專車。專車就像一輛行動圖書館,裝著五百本繪本與故事書,定期開到偏遠地區一百所小學,讓小朋友沒有城鄉落差,親炙最新的書籍。至今,第一輛專車已走了超過一萬三千公里,甚至搭船渡海到綠島、澎湖。

《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指出,根據美國《洛杉磯時報》研究報導,學童在三年級結束前,如果還不具備基本閱讀能力,未來學習其他學科也會更加困難;「當前,貧富差距使得偏遠地區學童缺乏閱讀機會,他們的潛力與才華若得不到開發,將是個人與社會的損失,」《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殷允芃憂心。

推動閱讀,企業一起來

化憂心為關懷,化關懷為行動;二○○四年,《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首先發起「希望閱讀專案」,邀集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花旗銀行、普訊創投、中華汽車、廣達文教基金會與聯合勸募等聯盟伙伴,協助一百所偏遠小學,在校內推廣閱讀。年初,台灣大哥大基金會也共襄盛舉。

首先,希望閱讀聯盟拜訪各偏遠學校校長,找出有意願推廣閱讀的學校,串連了一百所聯盟小學。

嘉義縣中林國小就是聯盟小學之一。

校長、教務主任與老師支持與否,是推動希望閱讀的關鍵。

事實上,新的教育政策之下,各校都必須發展學校特色。中林國小教務主任簡華慧說,中林國小的目標,就是,「希望別人講起中林時會說,喔!中林的閱讀推得很好!」

推廣閱讀,首先要有好書。

希望閱讀聯盟精選三萬本新書,四十二家出版社,每所學校贈送三百本。

三年前,中林國小的圖書室幾乎可說是一個放舊書的「倉庫」,沒人整理推廣,乏人問津。巧的是,學校決定推動閱讀,先前在竹崎國小因熱心推廣閱讀而聞名的楊秀如老師,也轉來中林國小任教。

一開始,她一個人還在暑假清掃整理,後來帶著其他師生與志工媽媽修補舊書,收到聯盟寄送的三百本新書後,還用電腦重新分類整理,甚至創造一套簡單的借還書方式,讓學童也能簡單歸檔,省卻人力。

如何增加學童閱讀的興趣?

閱讀護照,讓孩子愛上讀書

兩年內,聯盟製發了兩萬六千本閱讀護照給一百所聯盟小學,製作可愛的文具當作獎品,配合老師教學使用。

學童讀完一本書,就在護照上寫下書名、心得,每寫完一本護照,就代表學生已經讀完一百本書。

在中林,老師可以用繪本當作教材,簡華慧老師鼓勵學生把繪本故事編寫成劇本,在大樹下公演。

楊秀如老師則鼓勵學生閱讀之後創作故事,製作自己的手工繪本。「我發現,閱讀的愈多,小朋友創作出來的故事愈好,」楊秀如展示小朋友製作的美麗繪本。《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祕書長凌爾祥一邊翻閱,一邊激動地說,沒想到小朋友創作的手工書,故事內容與插畫有模有樣,已有出版的潛力。

除了校長與老師投入,聯盟在兩年內還召募了一百多隊學校與企業志工到學校說故事給小朋友聽。

聯盟甚至為校長、老師與大學生開設了超過十五個場次,三天兩夜到一天不等的講習,訓練說故事技巧。在中林國小,大學志工就坐在大樹下講故事,小朋友至今仍念念不忘去年來訪的說故事志工,「什麼時候大姐姐會來講故事?」

兩年來,閱讀真的改變了孩子。

來到雲霧之間,另一所聯盟小學屏東縣泰武國小老師陳美珍的教室,幾個大眼睛的學童放學了還在教室讀繪本。「客人好!」二年級的羅婷禮貌地向訪客打招呼。

翻開羅婷去年五月寫的希望閱讀護照,請她說說去年讀過的「萵苣姑娘」,只見羅婷偏頭想了一下說,「就是啊,從前從前,有一個萵苣姑娘,她一出生……」

儘管是一年前讀過的故事,不只帶給偏遠弱勢孩童清晰的表達,流暢的談吐,更多的想像力,還有無限可能性。

日本 家庭文庫,牽起育兒網路

作者:孫曉萍  出處:天下雜誌 335期 2005/11

日本的家庭文庫,是一種社區型的家庭圖書館,透過大家的互動往來,親子在閱讀和人際上產生了不同凡響的改變。



每週六上午十點到十二點,名古屋市天白區平針南Community Center(社區活動中心)的一個鋪著地毯的小房間,總可看到小朋友自由地從書架上取書,或臥或坐地安靜地看書。

這裡有超過四千冊,適合零歲幼兒到國中生閱讀的故事書,像小型圖書館,卻比圖書館更受歡迎。

因為它靠近住宅區,對帶著小嬰兒的母親,或小學生來說,步行就能到這裡,而且小朋友們口渴可以喝水、聊天、玩遊戲,如果想借書回家,只要向輪流當班的義工媽媽填寫借書卡就能免費借書,一次可借五本,借期長達一個月。

這個小房間有個正式的名字:「平針團地(住宅區之意)有趣文庫」,約三十年前成立,當時日本全國正流行開放自己家裡的圖書給附近兒童閱讀的「兒童文庫」、「家庭文庫」,一九九三年平針南社區活動中心落成,附近的兩個家庭文庫合併遷入該活動中心。

個子嬌小、精神十足、年近七十歲的奧田陸子,是家庭文庫的第一代推手。

她在三十多年前,一心一意地想提供好書給小朋友、並讓自己的孩子多認識居家附近的朋友,於是和鄰居十幾位太太東奔西走,募集約兩百冊的故事書,每週六下午開放家裡的一個房間,給附近的小朋友讀書或借閱。

新功能誕生

奧田太太的家庭文庫,不但提供小朋友們當時不易接觸到的故事書(因為附近還沒有圖書館和書店),更讓小朋友和附近的鄰居媽媽有交流認識的機會,「我們幾個太太在院子裡編草鞋,小孩子們就在周圍打轉玩來玩去,」奧田太太指著一張略微發黃的黑白照片說。

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家計所得上升,每個家庭購書能力提高,加上圖書館、書店、漫畫出租店的增加,電動玩具、電腦、兒童才藝班各種戶外活動的流行,家庭文庫逐漸成為小朋友「眾多選擇中的一個」。

儘管如此,身為家庭文庫第二代推手、三十多歲的吉岡美夏,仍堅信家庭文庫有存在的必要。

吉岡太太原本在東京某大食品企業上班,因為在大學教書的先生調職美國,不得不辭去工作成為家庭主婦。

她回想九年前,因為她先生調職到名古屋市,全家遷至天白區,舉目無親的情況下,她不禁感到孤獨不安,鄰居太太介紹她家庭文庫的地點和開放時間,她就抱著不到一歲的小嬰兒試探性地前往一看,結果發現不但有適合小嬰兒的故事書(只有圖畫的)、可以放心地讓小嬰兒玩,還能認識同樣帶幼兒來看書的媽媽,更令人高興的是,有不少老太太(不少是家庭文庫的第一代推手)不時給她各種育兒建議,讓她能安心地在新環境養兒育女。

說話清柔的田上文子與吉岡太太情況類似,在老大四歲那一年,聽朋友介紹家庭文庫,此後就「幾乎每一個週六都報到,」她觀察自己和孩子的變化說,「孩子會自動地找書、借書,」而自己則和孩子一起念書,有共同的話題。

養成閱讀的習慣

不僅如此,以往田上太太都從育兒書刊,學習如何教養兒女,「有時感覺困惑、不安」,但自從常去家庭文庫之後,她與社區的老太太和年輕太太有了交流,「大家都會給我意見,有安心的感覺。」

「為孩子與圖書搭橋樑」、「有故事書的玩耍空間」的家庭文庫,逐漸發展出另一個新功能──「為社區搭橋樑」,平針團地有趣文庫在每月第二個星期三上午,專門開放給母親帶幼兒來交流聚會,此時,還有義工媽媽替小小朋友們唸故事書。

以家庭文庫為據點,住在社區裡的老太太、年輕母親和小孩彼此交流認識,織成一張看不見的人際網路,可以「防止犯罪、提高社區安全,」吉岡太太認為。

受到也在當家庭文庫義工的鄰居太太的影響,投入家庭文庫活動的吉岡太太,除了輪流當班管理家庭文庫之外,還與十五、六位義工媽媽到附近的小學,利用早上晨讀的時間,念故事書給小朋友聽,並順便介紹家庭文庫的活動。

走入學校的目的在於讓沒有念故事書習慣、或家裡沒有念書環境的小朋友,有機會接觸學校教科書以外的書籍,「帶他們一步一步地走進書本的世界,」吉岡太太說,此外,平針團地有趣文庫還定期舉辦化妝大會、耶誕派對、介紹傳統遊戲等活動,吸引社區內的小朋友到家庭文庫來。

「家庭文庫雖然對家庭教育沒有什麼直接的影響,但親子一起來家庭文庫,從與他人交流、養成閱讀圖書的習慣,應該對家庭教育有所幫助,」吉岡太太表示。

然而,比起三十年前被媒體熱烈報導、眾多學者撰文討論推廣的情況,家庭文庫在日本社會的存在感,的確逐漸式微。

天白區原來有九個家庭文庫,現在合併成三個,在網路檢索有關家庭文庫的報導,也都只找到陳年資料。

原因之一是除了前面提到的社會環境的變化,另一個原因則在於推動家庭文庫的義工媽媽。

點到面的育兒網路

三十年前物質生活貧乏、什麼都沒有的時代,推動家庭文庫的媽媽們有明確清楚的目標、朝著目標邁進的熱情,奧田太太們後來還在天白區蓋圖書館、生涯學習中心和天白公園時,提出各項建言。

相對而言,「我們這一代,什麼都有,只有在既有的基礎上,繼續保持,」她還感嘆說,大部份來家庭文庫的太太,「喜歡來,卻不願投入義工活動。」

不過,如果說上一代的家庭文庫,做的是播種的工作,這一代的家庭文庫則往外伸枝,與其他育兒團體橫向聯繫,一起架構起社區的育兒網路。

日本各鄉鎮市,都有林林總總提供育兒相關服務的組織或團體,例如打預防針的保健所、定期開放園內的托兒所、幼稚園、開辦育兒講座的公民館、有義工媽媽念故事書給小朋友聽的圖書館等,但這些團體都「散布各地、缺乏橫向聯繫,資訊沒有確實傳遞給真正需要的人,」奧田太太在接受行政單位委託調查這些團體活動後發現。

天白區生涯學習中心有鑑於此,在二○○一年四月呼籲這些提供育兒相關服務的團體,共聚一堂以市民為主體、行政機構支援的方式,平針團地有趣文庫的成員帶頭建立起「天白兒童NET(網路)」,主要活動分為三大項:

●第一項:資訊提供

每個月:印發一張社區育兒資訊,表面刊登社區內各項親子活動、行政機構的育兒資訊、育兒講座等,背面則把哪一天、在哪裡、有什麼活動等,以月曆方式列出,讓讀者一目了然。

每一年:發行一本小冊子,介紹天白區內的育兒社團(媽媽們組成)、幼兒才藝班、育兒支援團體等共八十六個團體或企業。

以上兩種刊物,可在天白區內一百八十個據點、如圖書館、保健所、公民館、醫院、零售店等免費取得。

網站:http://mymimos a.net/tenpaku-konet,提供豐富的育兒資訊及相關活動資訊。

●第二項:交流活動

「微笑廣場」:只要有幼兒的母親,都可免費參加,認識朋友、交換資訊,每個月一~二次,地點在奧田太太提供約十坪大的小鐵皮屋。

天白親子育兒廣場:每年在夏天和冬天各舉辦一次親子園遊會。

●第三項:延伸網路

與行政機關搭起網路:參加各種會議、活動,向外延伸網路。

會員與其他團體的交流:發行會員專用的「兒童(Net News)網路新聞」,實施各項問卷調查。

資訊交換會:邀請講師、舉辦研習會等。

從「平針團地有趣文庫」跨出一步到「天白兒童網路」,讓吉岡太太的生活更為忙碌,一週中有好幾天要投入在這些完全無薪、甚至有時要自掏腰包去充電學習的社區活動中。

她的心願是,「希望利用過平針團地有趣文庫或天白兒童網路的媽媽們,會興起參加社區活動的念頭、即使是學校的家長會也行。」

當大部份的人只會抱怨人際關係稀薄、社區教育力量不彰、家庭教育低落的時候,奧田太太和吉岡太太都站出來,一點一滴、不求償地為社區作義工。

奧田太太篤定而執著地說,社會有可能變壞,但只要大家努力,就能阻止社會變壞,甚至讓社會朝好的方向發展,她三十年來的信念:「我們能改變社會」,值得深思與學習。

給孩子最好的,他會去放大

作者:史賓塞  出處:天下雜誌 287期 2003/11

史賓塞(Herbert Spencer ,一八二○~一九○三)是十九世英國最重要的思想家、社會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史賓塞的教育方法,被稱為是過去一百年對歐美父母和老師影響最大,也培育出各個領域最多優秀人才的教育方法。 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學家杜威稱他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二個牛頓。他的半自傳半札記的《史賓塞快樂教育》在二十世紀初出版後,美國教育界很快成立委員會,根據史賓塞的思想全面改革大、中、小學課程,從而奠定美國近一百年的人才優勢。 史賓塞的教育理論,其實是從他做為一個父親教育自己孩子的生命經驗,一步步學習和累積成的。小史賓塞是史賓塞遠房親人的孩子,因為家庭變故,而由史賓塞像父親一般教養長大。  而在單親義父史賓塞用愛心和智慧的教養下,小史賓塞在十歲時的一篇「星雲假說」得到愛丁堡大學自然徵文獎。也在那一年,鎮上圖書館被關閉,在小史賓塞努力說服政治人物和其他小朋友後,重新將又暗又濕的地下室改成社區兒童圖書館。小史賓塞十四歲時就被劍橋大學破格錄取。 史賓塞相信教育是為了未來的生活做準備,而家庭應該既是孩子的搖籃和港灣,也是孩子適應社會和未來生活的訓練場。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嘗試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為小史賓塞,建立一個在未來生活的能力,不論是心智、體能和品格的能力。 以下是史賓塞如何培育小史賓塞的故事。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能缺席的。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所以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要先把孩子的情緒調到快樂、自信和專注,再開始學習。

小史賓塞五歲時,鎮上開始流傳,「其他家庭是在哭聲和罵聲中種土豆,只有史賓塞家在快樂地種金子。」

史賓塞經常和孩子一同在家裡和野外放聲唱歌,也經常帶著小史賓塞從鎮上跑到德文特河邊,在那裡大喊大叫,然後在河邊打水漂兒,看誰打得多,或是用泥沙堆城堡,看誰堆得快,盡情地呼吸,小史賓塞像隻小牧犬般又跳又鬧。

玩在教育裡

史賓塞把到河邊運動和觀察大自然當成是快樂教育的一部份。後來小史賓塞在一篇文章中回憶道,「這是我熱愛生活,熱愛德文特河,熱愛家鄉的主要原因。」

對於父母來說,擬訂一個漸進式的家庭教育計劃,會使父母充分享受教育的快樂。

史賓塞建議把要教給孩子的東西分類,比如品格、習慣、健康、語言學習、運算等。 然後,擬定一個每週的小計劃,一週實施一點,日積月累就會看到成效。

例如,小史賓塞快到上學的年齡,由於顯得散漫,所以史賓塞決定開始培養他做一個好孩子的習慣。

首先,從整理自己的衣物開始,史賓塞家開始了一個比賽,看誰把自己的衣服洗得乾淨,收拾得有秩序。

剛開始的一兩天,小史賓塞很有興趣,但是過了幾天他又不願去做。於是,史賓塞又在家裡掛了一個小黑板,每天把做好和不好的人名都寫上,這下子,小史賓塞又來勁了。

三個月下來,小史賓塞對衣物的乾淨和整潔,由興趣變成了習慣。一個生活習慣良好的孩子,身心也在培養的過程中,得到修鍊。

教育的目的是有一天能夠不教。

小史賓塞很小的時候,史賓塞就開始培養他自我學習和專注的能力,啟發他了解專注的意涵,再透過有趣的事,培養他專注的習慣和體會專注的快樂。他常問小史賓塞,為什麼燕子在春天飛來,深秋的時候又飛走?為什麼太陽白天升起,黃昏又落下?

觀察螞蟻是小史賓塞最喜歡的事。史賓塞提議把螞蟻王國的情況徹底弄清楚,其他事則一件也不做,即使其他小朋友來約,也不去。

史賓塞準備十張小卡片記下關於螞蟻的問題和書籍,就這樣花了一天時間,弄清楚螞蟻的問題。

史賓塞就這樣讓小史賓塞練習一段時間只做一件事;一本書沒看完,不去看第二本;做一件事時,不去想另一件事。

對於孩子的道德和意志、品行方面的教育,和開啟他們的智力同樣的重要。

一個缺乏道德和倫理教育的孩子,如果他的智力發展愈高,對社會的危險就愈大。

史賓塞建議父母讓孩子遠離殘忍和不良場所。他認為,人類的天性是對生命有同情心,孩子天性喜愛動物,但他如果經常看到屠殺動物的過程就會變得麻木,而周圍如果有人把他當作是合理的事和勇敢的行為,孩子就會仿效。

而在道德和品行方面,孩子很容易受父母影響。父母用愛包圍孩子,孩子就會用愛去對待別人。父母對生活中的細小善行充滿感激,孩子就會對生活懷有欣慰。父母和老師表現的生命力量會感召孩子走到真理身邊。

但是,在道德和品行方面,還是必須要教導和鼓勵孩子去做。

有一次,小史賓塞問史賓塞,「我希望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一個受大家都尊敬的人,但你平常說得太多,我不知道該做哪些?」

於是,史賓塞先在小史賓塞房間貼了一些文字:「我希望我的孩子具有同情心,對別人的痛若要同情和安慰」;「我希望我的孩子尊重別人的工作和財物」。

在生活中,史賓塞準備了一本筆記本,把小史賓塞所做的好事一一記錄下來,讓孩子體會到父母不僅在物質上,同時也在精神上,關注他。

讓孩子明白生活是自己的事,不管我們多麼地愛他們,也不管思念和牽掛有多麼長,他們仍會走向自己的人生。

因此,還是得抹掉淚水,把堅實的手掌放在他的肩頭說:「去吧!孩子,那你的世界!」但是在和他們說再見之前,得為他們做一些必要的準備,知識的、品行的、習慣的、身體的各種準備。

「給孩子最好的,他會去放大。」史賓塞的家庭教育漸漸成為鎮上有名的模範,於是有一天,鎮上邀請史賓塞演講家庭教育。鎮上一位鐵匠湯姆遜問,「我們都知道在你在家庭教育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但是我們全是小人物,像我們這樣的人,能把孩子教育成什麼大人物呢?」

凡人教育

史賓塞回答說,「是的,我們大多是一些平凡的小人物,但是這不表示我們的孩子也必然是,也不表示我們沒有能力和沒有必要全心去教育我們的孩子。孩子的生命才剛開始,在這個千變萬化的社會中,也許我們不會再有什麼機會了,但是孩子們有。」

「譬如你吧,也許你這輩子都在鎮上打鐵。但你堅韌、細心、熱情,又有些小創意,如果把這點小小的禮物給你的孩子,他可能將用來從事一件偉大的、對人類有益的事情。也許他會是位將軍,也許他會是個建築師。

技能是學校的事,而品行則多來自家庭。我們終其一生,也許不會累積太多財產,也沒有什麼名望,但每個父母都透過生活,累積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品行。把這一點點留給我們的孩子吧,他們會用新的生命去放大,去發出光芒。」

種下好的品行,它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收穫。父母的每一點善良、寬容、積極樂觀、同情心、公正、民主的德行,以及整潔、勤勞的習慣,無論多麼微小,都會像星光一樣,永遠留在孩子的記憶裡,造就孩子的人生。

(鄭一青摘要整理,摘自新手父母出版社《史賓塞的快樂教育》)

如何為孩子加油

每個父母都可以改變自己的家庭,每個家庭都可以成為孩子的加油站,史賓塞的建議有:

一、家庭共同相聚的時間是神聖的。

二、家庭成員互相認識可以使孩子獲得心靈的力量。問問自己,你有幾次坐下來和家人談你的理想、目標呢?你有幾次向孩子詢問:你擔心什麼?你害怕什麼?

三、適當地讓孩子為家庭分憂。

四、珍視全家一起用晚餐的時間。即使在最忙碌的時候,每個星期也應有至少一兩個晚上和孩子輕鬆地用餐,這時不要數落孩子的不是。

五、定期和孩子完成一件事。例如,種植植物、把散亂的照片整理成家庭照相簿。

六、建立固定的家庭傳統和儀式。生日會、春天去遠足、秋天登高。

七、和孩子一起玩遊戲。

八、在孩子睡覺前告訴他一些家裡的往事。

讓孩子玩向世界

讓孩子玩向世界

作者:游常山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如何從盛夏的荷花池,聯想到二千年前詩經的植物?原來閱讀也可以這樣玩。台北市圖最近更成立兒童外文圖書館,扮演一座接引兒童出入古今中外的橋梁。



大安森林公園突然變成像迪士尼樂園,卡通人物在綠意盎然的樹林間歡樂遊行。小精靈們從公園遊行完,突然排隊走向另一座虛擬的森林——市立圖書館總館前的廣場。

台北市立圖書館五十週年慶的會場,最引人矚目的是兒童外文圖書館——小小世界圖書館的揭幕。該館由J&V基金會執行長、旅美華僑黃幼芬所捐贈。

小小世界三萬冊新書,冊冊精挑細選。

在市圖地下二樓的小小世界裡,有六棵可愛的聖誕樹,每一棵樹下擺的書籍,就是得過國際間最知名的六項兒童文學大獎的書籍,包括國際安徒生兒童文學大獎、美國紐柏瑞大獎、凱迪克大獎、英國格林威大獎、德國青少年文學獎及日本產經新聞兒童出版文化獎。

所有藏書均是針對二到十五歲的學童設計,分為親子共讀區、兒童閱讀區、青少年閱讀區,另外有互動式電腦光碟遊戲區,可以學外語或玩益智性光碟,討論區、說故事區更提供動態的表演。

館內的書強調多元,英、法、德、日文書籍都有,不過英文童書還是大宗。「我們強調的是外文圖書館,是世界觀,而不只是英語圖書館,」台大外文系畢業、定居美國十年的黃幼芬笑說。

台北市圖擁有全台最豐沛的兒童閱讀資源。市圖很多做法都是觀念領先,對兒童的服務特別貼心。

小小世界以符合兒童身高的人體工學來設計整個書架,以安全、舒適為第一考量。台大醫學院圖書館一位資深館員還特別在下班後趕來看看這國內首創的外文館。

伸手可及的圖書、對開的大型繪本,讓孩子們可以毫無壓力地優游書香世界。

市圖致力於兒童館,主要的目的是體會到全球化帶來的資訊科技衝擊。因為閱讀這種最古老卻也最有深度的學習,已逐漸不被重視。

事實上,台北市圖遍布大台北都會區,但服務品質(二年前獲得ISO二○○二認證)才是台北市圖傲視同儕的關鍵,特別是提供有特色的兒童閱讀資源。

台北市圖擁有四十家分館、十二個民眾閱覽室,平均每五萬名市民有一座圖書館或閱覽室,這符合一九七二年「國際圖書館聯盟」(IFLA)訂出來的「公共圖書館標準」,都會區大型分館應該服務五萬到七萬人的水準。

博士論文專攻兒童圖書館領域的館長曾淑賢強調,我們不但要擴展兒童的閱讀經驗,訓練兒童各種閱讀的反應,還要鼓勵兒童將閱讀程度不斷加深,而且持續保持。

「閱讀是一項基礎工程,有了基礎工程,其他學習才能開始,」台北市教學資源輔導團圖書館組負責人、新湖國小校長曾雪娥也認為。

師大社會教育系圖書館組畢業的曾雪娥為此,十多年來結合台北市一群小學校長、老師,包括舊庄國小校長蔡玲、平等國小翁繩玉等,共同充實台北市小孩的閱讀資源。他們做出一套台灣首見、為兒童設計的「主題資源摘要索引」,預計要做滿三千本書的摘要上網,每一本書都有二百字的主題摘要。

曾雪娥和輔導團的夥伴,以虛擬圖書館的做法,結合市立圖書館的實體建物和館藏,鼓勵小孩勤上圖書館。台北市小孩上網讀到這三千本書的摘要,就可以直接去市立圖書館借書,等於是節省小朋友檢索和找書時間。

「小學生也可以做研究,」舊庄國小校長蔡玲甚至和曾雪娥合寫出一本指導手冊。

為了配合台北市高水準的教育社群,台北市圖的推廣和企劃人員也必須動腦,不斷想出創意。

今年暑假才執行完畢,長達二個月的「拈花惹草樂一夏」暑期閱讀活動,就是實例。

攝氏三十五度的高溫豔陽下,來到南海學園的荷花池,赫然發現,古老的博物館宮廷建築牆上,貼滿了二千年前詩經記載的植物介紹,圖文並茂。

小朋友以植物為主題,在南海學園旁的植物園,就可以親自體會到美,還可以印證書本上記載有關植物的知識,而且是跨文學、美學和生態學的綜合性教育。

事實上,市圖資源有限,但是可以起帶頭示範作用。好比這次的「拈花惹草樂一夏」就是以策略聯盟的方式,結合教育部、市圖、誠品書店、七星農田水利會、文化大學園藝系等單位,大家貢獻專業服務學童,將生態知識的推廣與閱讀活動結合。

市圖的努力,正好切中時弊。根據三年前一份「台灣圖書出版市場研究報告」指出,每天看書的民眾不到半數,而且每半年才購買一次書籍的民眾也高達三成以上,雖然平均每人每年購書十一本,但教科書佔其中相當大的比例。

只有芬蘭的八分之一

從事圖書館工作二十餘年﹐曾淑賢憂慮台灣整體閱讀風氣的不振。「全球閱讀數量之冠是芬蘭,首都赫爾辛基每人每年借書十六冊,而台北市民每人每年借二冊,」曾淑賢清晰背出數字。

所以,許多專家,包括終身致力於兒童閱讀的台大圖書館系名譽教授鄭雪玫、新湖國小校長曾雪娥等人都強調,閱讀習慣的養成越早越好,是給孩子最大的資產。

台北市圖也身體力行,曾經特別針對影響兒童最深遠的婦女,推出職業婦女讀書會,希望藉著母親的角色,對兒童的閱讀習慣,從小扎根。

「我十一年前在當市圖民生分館主任時,就首度推動讀書會,」曾淑賢自豪地說。

讓孩子從閱讀中了解世界,台北市圖也以國際合作實際走向世界,放眼全球。

二年前,台北市圖和北美洲第二大華人城市加拿大溫哥華(有八萬華人)正式簽署協定。兩年來,兩座圖書館已經交換了五十本出版品,定期交換圖書館經營資訊,並且結為姊妹市,對有很多台北移民的溫哥華而言,台北市圖是一個讓他們能更深入服務華裔讀者的好顧問。

「無論軟、硬體,台北市立圖書館比起很多國家的公共圖書館,毫不遜色,」美國紐約市皇后區公立圖書館館長于錢寧娜肯定地說。

點亮中國貧童的明天

作者:游常山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面對中國農村的赤貧與失學,資深教育工作者喬龍慶,用宗教家的情懷,結合海內外華人的愛心,幫助中國偏遠地區二千七百所中小學建立圖書室,希望一步步解除中國鄉村貧病交迫、失學與貧窮的魔咒。


晚上。媽病了,躺在竹椅上,哥在一旁抽著煙,我呆呆地望著昏暗的燈絲,沈默不語。

「娃兒,第幾名?」娘微弱的聲音打斷我的思緒。

「第二名。」我輕輕地答道。娘點點頭,微笑著。

「媽,開學讓我讀書不?」我問。媽收斂了僅有的一絲笑容,兩只眼睛望著牆,似乎要穿透牆,去尋視什麼。

「小弟,我說你不用讀了,馬上要秋收,媽又病了。再說家裡哪裡來那麼多錢交學費,即使今後考取了學校,讀出來又沒有分配,不如秋收後出外打工掙錢吧,」坐在一旁的哥開口了。

我垂下頭,心亂如麻,不知什麼時候,淚水也流下來了。屋子裡沈默著,一切都悄無聲息。

「娃兒,你還是繼續讀書,」媽喘著氣說,顯然她已經掂量幾番了。

「媽,」哥急了,丟下手上的煙,「哪有那麼多錢啊!」

媽苦笑著,皺著眉頭望著那堵牆。

錢,是我家的脈。哥二十五了,等著錢娶嫂,媽病了也沒錢住院,何況這下我又需要一百八十元學費。

幾天過去了,我要返校讀書了。這天清晨,媽幫我料理行李,拿著二百元給我。

「娃兒,拿好錢,別丟呵,好好唸書。」

我接過錢,淚又一次流了出來。媽含淚說︰「別哭了,在學校裡要替媽爭氣。」

我離開了家,心裡卻想著媽,惦記拖著病體的媽,還有慘澹的家。

──貴州省荔波縣甲良中學初二莫盼球的得獎作文「吃豬血」

這是一篇典型的貧病交迫、幾乎失學的學生的代表作品,樸實無華地寫出中國大陸的農村困境。

聽到一篇篇感人肺腑的小孩心聲,讓原本應該以主辦單位的主席身分,上台致詞的喬龍慶,一時情緒激動,無法履行主辦單位致詞的任務。

「她一直哭,沒有辦法講話,」喬龍慶的政大教育系低四屆的學弟、前教育部長曾志朗事後回台轉述。他當時在一旁,只好趕緊替她上台講幾句話,讓他們在大陸甘肅省天祝縣舉辦的「第六屆讀書解惑有獎徵文」的頒獎典禮得以順利進行。

讀書解惑,良師興國

由台灣出身,任職美國教育部的教育學者,現年六十二歲的喬龍慶,在大陸發起「認助中國鄉村教育系列」,其中特別成功的是認助中小學圖書室的子項計劃。

甘肅省天祝縣的地方公務員周發科,因為喬龍慶促成書籍供應,偶然間在小學圖書室讀到一本「蔬菜種植」,而開始嘗試在半年沒有蔬菜的天祝縣高原種冬季蔬菜,竟然因此改變了整個地方的經濟。原本縣政府只撥給周發科的學校兩百畝地試種,現在擴張到七百畝,徹底改變了當地的經濟情況和營養。

一九八八年,暌違大陸三十多年的喬龍慶首度回到母親的家鄉——湖南,見到了表弟。她提出要捐贈學校圖書館的計劃,但一度遭逢困難,因為當時鄉村地區還不敢接受外僑捐贈。

突破點是四位湖南湘潭師範的應屆畢業生,願意獻身貧困農村的教育工作。經表弟輾轉打聽介紹,與喬龍慶深入溝通後,終於找到第一批種子老師。

她是感性的人,但是她一手創辦的「認助中國鄉村教育系列」,十三年來,一共捐助了大陸農村兩千七百所學校的圖書室。其中,有三分之一、近九百所圖書室的經費,來自台灣的善心人士。

儘管藉著在大陸捐助圖書室的「認助中國鄉村教育」計劃已經小有名聲,但是喬龍慶對中國經濟的困窘和地理疆域的浩瀚,有時仍不免感嘆能力有限。「畢竟財力人力都有限,覆蓋面積很小,不及中國鄉村學校的○.五%,」喬龍慶在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感嘆。

面朝黃土背朝天

今年七月,喬龍慶領了一群教育學、心理學的博士、教授,千里迢迢趕赴甘肅和新疆,開辦了培訓教師的「海內外基礎教育研討會」,同時參觀了位居黃土高原天祝縣的認助學校。

離開沿海大都會,在古稱中原、廣袤的黃土地上,是那近十億的貧農,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沈默中國人。根據官方統計,全中國的八千五百萬名文盲,有七千六百萬人生生世世住在這裡。

四十年前,台灣對這樣的經驗並不陌生。赤貧、失學、貧病交迫的農村、被剝奪教育權的婦女、逼得幾乎無法掙脫命運鎖鍊的青年,所有曾經在四十年前的台灣發生過的故事,現在放大百倍規模,在大陸的農村上演。

讀書解惑,的確紓解了大陸偏遠地區的貧窮問題,更激發了當地的生產力。

「閱讀讓農村發生很多改變,整個農村的經濟都改變了!」今年暑假親自與政大的學姊喬龍慶,一起考察大西北貧困農村教育的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舉例說,甘肅省有些農民買了耕耘機,壞了不會修,也沒有地方修,看了捐贈的農機書籍,居然就會修了。

「認助中國鄉村教育計劃」的確讓農村對知識產生敬重和喜愛。

「九○%閱讀過書的村民將學到的東西,運用到農業生產和本地的農業扶貧試點項目上,圖書給了農民一把多功能的金鑰匙,」甘肅省靜寧縣七里鄉的中心小學教師李玲玲就發現,當捐助的書籍還來不及整理上架,村民已經把大量的農業科技和故事類的圖書借走了。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郭振羽,捐給河南省板場鄉后湖村的《蔬菜病蟲害防治圖冊》等書籍,「解決了我們菜農種植蔬菜遇到的各種難題,」村民程菊芳說。

教育改變赤貧

在台灣,遠流出版社的發行人王榮文是喬龍慶第一個知音。

「我自己童年嘗過赤貧的滋味,知道教育可以把整個人生的結構都改變,說起來,捐錢反而是最簡單的,」王榮文感慨︰「喬龍慶是教育界的宗教家。」

在美國,前《讀者文摘》總編輯、知名作家林太乙(幽默大師林語堂的次女)則捐贈了十八所學校的圖書室。之後,美國、香港僑界、台灣學界等紛紛共襄盛舉。

林太乙認同喬龍慶的行動是因為,她經常收到認養圖書室的大陸農村小孩寄來的信件或作文,描述所贈書籍對他們的影響。這讓她進一步聯想到一百年前,她父親林語堂如何千辛萬苦才能脫離福建省龍溪縣的赤貧山村,到廈門鼓浪嶼念小學。「因為他們上的是基督教辦的免費學校,」林太乙指出。

在台灣,喬龍慶透過大學同班同學政大心理系教授吳靜吉的介紹,

先是認識永豐餘企業集團的何壽川、張杏如夫婦,接著和台灣學界、企業界的領袖認識,源源不斷引入台灣人的善心。

永豐餘企業集團的信誼文教基金會,義務承擔這個計劃在台灣的連絡窗口和行政工作,讓台灣善心人士的捐贈可以有捐贈憑據,以資公信。

在香港,田家炳基金會成了喬龍慶最大的資助者,但是田家炳聽完喬龍慶第一次簡報時,就和王榮文看法一致,捐錢反而是最簡單的,他只問︰「你們做得很好,我可以幫你們做什麼?」

難得的是,喬龍慶的先生呂克群博士是行政長才,水利工程的專業背景使他做事鉅細靡遺,文書、法律的作業專業而迅速,可以將極為複雜繁瑣的捐贈作業簡化,做得讓捐贈人印象深刻。

行政長才昭公信

「行政的流程管理是他們伉儷最成功的地方,」王榮文說,每一筆捐款的帳務報告都清清楚楚,而且還必須是關係人的三方(受捐的學校、每一個省的代理人、喬龍慶領導的科技教育協會)共同出具證明。

拿著歷年收據和信函,王榮文極為讚佩地說︰「做事業最難的其實就是流程管理,他們非營利事業的流程不遜於一流企業。」

為掃除中國文盲奮鬥

「以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怎麼會變成這樣?」以終身教育工作者自居的喬龍慶困惑:天賦人權的受教權,怎麼可以有天壤之別?

她決定為中國大陸掃除文盲的農村教育,略盡棉薄之力,從提供圖書、提供獎學金、改進教學三大方向著手。

如今,她的計劃已經開枝散葉。

「雖然我們解決不了全國鄉村學校的困境,不能樹立全國閱讀的風氣,但我們確實可以幫助一些學生、教師和村民,為他們提供圖書、教育資源和求學機會,這就是我們最實際的貢獻了,」覺得階段性任務雖然完成,目標卻還遙不可及的喬龍慶自我打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