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驗收希望閱讀專案 100所偏遠小學

驗收希望閱讀專案 100所偏遠小學,在朗朗讀書聲中動起來…

【2006-03-12/中國時報/開卷版】


【本報記者丁文玲/專題報導】

  天下雜誌所屬的「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一年多前成立了「希望閱讀」專案,協助全國100所偏遠地區小學推動閱讀。專案進行了一年半,最近,基金會邀集參與的學校齊聚一堂,交換各校的經驗及面臨的困難,來自濱海小鎮或東部後山的校長們,回想一年多來的努力,過程中有驚喜、有欣慰、也有挫折。


  以往類似的閱讀下鄉活動,多以贈書了事,但學校有了書,並不見得就能帶動閱讀風氣。因此,「希望閱讀」專案除了提供贈書,並有相應的配套作法,包括:徵集志工大學生,義務到校為孩子讀書;培訓種籽教師;特別設置圖書車,巡迴各校,以彌補圖書館的不足…等等。專案啟動迄今,各校經費不足、人力困窘等問題雖有改善,但如何持續而深入的耕耘、尋找更多的資源等問題,依舊困擾著在地的教育工作者。基金會執行長鄭宜媛便感嘆:「偏遠學校的種種閱讀阻礙,必須真正下鄉去,才能明白其中的甘苦以及解決之道。」


  在推動「希望閱讀」的過程裡,「人」是最重要的關鍵。在遍布隔代教養、外籍新娘、謀生不易等問題的偏遠地區,欲推展閱讀,首需一個懷抱熱情的團隊,但這往往是最困難的部分。而位於桃園縣新屋鄉客家漁村的笨港國小,卻在師長、家長和在地居民的總動員下,留下了成功的案例,值得借鏡。


  提起這段歷程,笨港國小校長陳新平說:「鄉下學校什麼都得靠自己,所以一定要想辦法找出在地人的力量。」接任校長後,陳新平將圖書室移至涼爽、進出方便的一樓,並布置得閒適有如咖啡館,以吸引鄉民利用。接著,他號召親朋好友組成讀書會,效應慢慢擴散,先是學校的許美慧老師自願每周撥出3個晚上,邀外籍媽媽與子女一起來上閱讀課、替阿公阿嬤開識字讀書班;後來熱心的家長吳家淞也發起文史共讀共撰、自掏腰包邀請漁業科學的教授來演講、帶領學生參觀養殖場,增進當地人與孩子們對傳統產業的瞭解與認同,以創造就業機會;在笨港國小擔任工友、女兒也在該校唸書的李永源,則把校內一面斑駁的牆面,釘上軟木,布置成一道「閱讀牆」,學生們的讀書心得貼在牆上,閱讀的感動便自文字中發散出來。另外,陳新平也設立「奶茶時間」,每周二,校長室擠滿閱讀表現良好的孩子,他們喝著校長奉上的奶茶,與校長暢談讀書心得。「希望閱讀」專案啟動後,中原大學的學生開始到校幫忙,不但分擔了人力,大哥哥大姊姊和小朋友互動得也好極了,最近這些志工正在教小朋友製作網頁與部落格,未來孩子們可以透過網路,互通彼此的閱讀體會。


   笨港的例子顯示社區共識與外援志工的結合,是校園閱讀工程的成功要素。「希望閱讀」專案裡,便有一群一點都不草莓的大學生,憑著熱情,扛起重責。
  例如台大16位學生組成的「空中補給隊」,每周五輪流開著父母的車,到只有30位學生的烏來雲海國小,在藍天白雲下為孩子們說故事。組員武治中說,原本他們很擔心沒有帶小朋友的經驗,因此「入行」前,「除了參加基金會的培訓,還跑遍圖書館、書店,看故事媽媽們怎麼做。」有了經驗後,今年寒假,他們甚至在完全沒有經費的情況下,籌畫了三天兩夜的「寒假閱讀營」,帶著孩子們遊玩與閱讀。


  儘管如此,仍有更多偏遠地區亟需志工的加入。以台東縣初來國小為例,校長李治國很用心,校內每周有一天全校共讀,另有一天則由他陪著學生,在遠山白雲相伴的草地上一起閱讀,幽靜美好的生活足以羨煞都市人。他並自己登門拜訪家長,一一遊說探詢,成功說服1 5位家長到學校幫忙。但是,李治國仍感歎分身乏術,亟需幫手,希望政府廣設培訓班,將家庭主婦、社會人士引進校園,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


  李治國說,小時候他幸運地遇到熱愛閱讀的老師,在老師帶領下愛上了閱讀,改變了一生,「現在從事教育工作,我也希望給學生帶來同樣的機會。」但是他強調非常需要更多專業的協助,例如需要專業人員,協助解決原住民兒童閱讀漢語的困難、或借重社區規劃師,讓學校與社區結合起來等等。也因此,基金會今年開始接受在地的培訓補助申請,希望為學校帶進更多的資源與助力。


   閱讀的確是孩子的希望,尤其在政經條件落後的偏遠地區,給孩子書,猶如給孩子公平的成長機會。鄭宜媛說,基金會期盼「希望閱讀」只是一個起點,未來能有更多企業與政府主管單位投入推廣閱讀的工作。回憶一年半以來,載滿書的圖書車無論開到哪裡,都會有下一站的家長前來,等著接手把車開向另一群等待的孩子,鄭宜媛說:「推廣閱讀,也是一項永不終止的接力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