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點亮中國貧童的明天

作者:游常山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面對中國農村的赤貧與失學,資深教育工作者喬龍慶,用宗教家的情懷,結合海內外華人的愛心,幫助中國偏遠地區二千七百所中小學建立圖書室,希望一步步解除中國鄉村貧病交迫、失學與貧窮的魔咒。


晚上。媽病了,躺在竹椅上,哥在一旁抽著煙,我呆呆地望著昏暗的燈絲,沈默不語。

「娃兒,第幾名?」娘微弱的聲音打斷我的思緒。

「第二名。」我輕輕地答道。娘點點頭,微笑著。

「媽,開學讓我讀書不?」我問。媽收斂了僅有的一絲笑容,兩只眼睛望著牆,似乎要穿透牆,去尋視什麼。

「小弟,我說你不用讀了,馬上要秋收,媽又病了。再說家裡哪裡來那麼多錢交學費,即使今後考取了學校,讀出來又沒有分配,不如秋收後出外打工掙錢吧,」坐在一旁的哥開口了。

我垂下頭,心亂如麻,不知什麼時候,淚水也流下來了。屋子裡沈默著,一切都悄無聲息。

「娃兒,你還是繼續讀書,」媽喘著氣說,顯然她已經掂量幾番了。

「媽,」哥急了,丟下手上的煙,「哪有那麼多錢啊!」

媽苦笑著,皺著眉頭望著那堵牆。

錢,是我家的脈。哥二十五了,等著錢娶嫂,媽病了也沒錢住院,何況這下我又需要一百八十元學費。

幾天過去了,我要返校讀書了。這天清晨,媽幫我料理行李,拿著二百元給我。

「娃兒,拿好錢,別丟呵,好好唸書。」

我接過錢,淚又一次流了出來。媽含淚說︰「別哭了,在學校裡要替媽爭氣。」

我離開了家,心裡卻想著媽,惦記拖著病體的媽,還有慘澹的家。

──貴州省荔波縣甲良中學初二莫盼球的得獎作文「吃豬血」

這是一篇典型的貧病交迫、幾乎失學的學生的代表作品,樸實無華地寫出中國大陸的農村困境。

聽到一篇篇感人肺腑的小孩心聲,讓原本應該以主辦單位的主席身分,上台致詞的喬龍慶,一時情緒激動,無法履行主辦單位致詞的任務。

「她一直哭,沒有辦法講話,」喬龍慶的政大教育系低四屆的學弟、前教育部長曾志朗事後回台轉述。他當時在一旁,只好趕緊替她上台講幾句話,讓他們在大陸甘肅省天祝縣舉辦的「第六屆讀書解惑有獎徵文」的頒獎典禮得以順利進行。

讀書解惑,良師興國

由台灣出身,任職美國教育部的教育學者,現年六十二歲的喬龍慶,在大陸發起「認助中國鄉村教育系列」,其中特別成功的是認助中小學圖書室的子項計劃。

甘肅省天祝縣的地方公務員周發科,因為喬龍慶促成書籍供應,偶然間在小學圖書室讀到一本「蔬菜種植」,而開始嘗試在半年沒有蔬菜的天祝縣高原種冬季蔬菜,竟然因此改變了整個地方的經濟。原本縣政府只撥給周發科的學校兩百畝地試種,現在擴張到七百畝,徹底改變了當地的經濟情況和營養。

一九八八年,暌違大陸三十多年的喬龍慶首度回到母親的家鄉——湖南,見到了表弟。她提出要捐贈學校圖書館的計劃,但一度遭逢困難,因為當時鄉村地區還不敢接受外僑捐贈。

突破點是四位湖南湘潭師範的應屆畢業生,願意獻身貧困農村的教育工作。經表弟輾轉打聽介紹,與喬龍慶深入溝通後,終於找到第一批種子老師。

她是感性的人,但是她一手創辦的「認助中國鄉村教育系列」,十三年來,一共捐助了大陸農村兩千七百所學校的圖書室。其中,有三分之一、近九百所圖書室的經費,來自台灣的善心人士。

儘管藉著在大陸捐助圖書室的「認助中國鄉村教育」計劃已經小有名聲,但是喬龍慶對中國經濟的困窘和地理疆域的浩瀚,有時仍不免感嘆能力有限。「畢竟財力人力都有限,覆蓋面積很小,不及中國鄉村學校的○.五%,」喬龍慶在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感嘆。

面朝黃土背朝天

今年七月,喬龍慶領了一群教育學、心理學的博士、教授,千里迢迢趕赴甘肅和新疆,開辦了培訓教師的「海內外基礎教育研討會」,同時參觀了位居黃土高原天祝縣的認助學校。

離開沿海大都會,在古稱中原、廣袤的黃土地上,是那近十億的貧農,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沈默中國人。根據官方統計,全中國的八千五百萬名文盲,有七千六百萬人生生世世住在這裡。

四十年前,台灣對這樣的經驗並不陌生。赤貧、失學、貧病交迫的農村、被剝奪教育權的婦女、逼得幾乎無法掙脫命運鎖鍊的青年,所有曾經在四十年前的台灣發生過的故事,現在放大百倍規模,在大陸的農村上演。

讀書解惑,的確紓解了大陸偏遠地區的貧窮問題,更激發了當地的生產力。

「閱讀讓農村發生很多改變,整個農村的經濟都改變了!」今年暑假親自與政大的學姊喬龍慶,一起考察大西北貧困農村教育的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舉例說,甘肅省有些農民買了耕耘機,壞了不會修,也沒有地方修,看了捐贈的農機書籍,居然就會修了。

「認助中國鄉村教育計劃」的確讓農村對知識產生敬重和喜愛。

「九○%閱讀過書的村民將學到的東西,運用到農業生產和本地的農業扶貧試點項目上,圖書給了農民一把多功能的金鑰匙,」甘肅省靜寧縣七里鄉的中心小學教師李玲玲就發現,當捐助的書籍還來不及整理上架,村民已經把大量的農業科技和故事類的圖書借走了。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傳播學院院長郭振羽,捐給河南省板場鄉后湖村的《蔬菜病蟲害防治圖冊》等書籍,「解決了我們菜農種植蔬菜遇到的各種難題,」村民程菊芳說。

教育改變赤貧

在台灣,遠流出版社的發行人王榮文是喬龍慶第一個知音。

「我自己童年嘗過赤貧的滋味,知道教育可以把整個人生的結構都改變,說起來,捐錢反而是最簡單的,」王榮文感慨︰「喬龍慶是教育界的宗教家。」

在美國,前《讀者文摘》總編輯、知名作家林太乙(幽默大師林語堂的次女)則捐贈了十八所學校的圖書室。之後,美國、香港僑界、台灣學界等紛紛共襄盛舉。

林太乙認同喬龍慶的行動是因為,她經常收到認養圖書室的大陸農村小孩寄來的信件或作文,描述所贈書籍對他們的影響。這讓她進一步聯想到一百年前,她父親林語堂如何千辛萬苦才能脫離福建省龍溪縣的赤貧山村,到廈門鼓浪嶼念小學。「因為他們上的是基督教辦的免費學校,」林太乙指出。

在台灣,喬龍慶透過大學同班同學政大心理系教授吳靜吉的介紹,

先是認識永豐餘企業集團的何壽川、張杏如夫婦,接著和台灣學界、企業界的領袖認識,源源不斷引入台灣人的善心。

永豐餘企業集團的信誼文教基金會,義務承擔這個計劃在台灣的連絡窗口和行政工作,讓台灣善心人士的捐贈可以有捐贈憑據,以資公信。

在香港,田家炳基金會成了喬龍慶最大的資助者,但是田家炳聽完喬龍慶第一次簡報時,就和王榮文看法一致,捐錢反而是最簡單的,他只問︰「你們做得很好,我可以幫你們做什麼?」

難得的是,喬龍慶的先生呂克群博士是行政長才,水利工程的專業背景使他做事鉅細靡遺,文書、法律的作業專業而迅速,可以將極為複雜繁瑣的捐贈作業簡化,做得讓捐贈人印象深刻。

行政長才昭公信

「行政的流程管理是他們伉儷最成功的地方,」王榮文說,每一筆捐款的帳務報告都清清楚楚,而且還必須是關係人的三方(受捐的學校、每一個省的代理人、喬龍慶領導的科技教育協會)共同出具證明。

拿著歷年收據和信函,王榮文極為讚佩地說︰「做事業最難的其實就是流程管理,他們非營利事業的流程不遜於一流企業。」

為掃除中國文盲奮鬥

「以中國人的聰明才智,怎麼會變成這樣?」以終身教育工作者自居的喬龍慶困惑:天賦人權的受教權,怎麼可以有天壤之別?

她決定為中國大陸掃除文盲的農村教育,略盡棉薄之力,從提供圖書、提供獎學金、改進教學三大方向著手。

如今,她的計劃已經開枝散葉。

「雖然我們解決不了全國鄉村學校的困境,不能樹立全國閱讀的風氣,但我們確實可以幫助一些學生、教師和村民,為他們提供圖書、教育資源和求學機會,這就是我們最實際的貢獻了,」覺得階段性任務雖然完成,目標卻還遙不可及的喬龍慶自我打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