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孩子的另一個家—兒童圖書館 

文/蘇西

「給兒童的圖書館」…那裝飾著花朵,整個環境都十分調和,充滿明朗氣氛的圖書館。…比起沙龍更高雅,更比俱樂部有趣,因為那是孩子們的家,在缺乏滋潤的大都會裡,有些孩子除了圖書館以外,就沒有像樣的家了。…在這樣的圖書館裡,孩子們受到無微不至的照顧,他們在櫃臺絕不會因貧富而受了差別待遇。…有個在家裡不能寫課題,獨自尋求安寧的少年進來了…接著又進來一個看起來調皮模樣的孩子,如果這兒是小學或中學,立刻會因為他的來臨掀起一陣騷擾。可是這兒是圖書館啊!他不會來這兒找人鬧事的,一進館門,他就是個堂堂正正的讀書人了。更重要的是他認為這兒是自己的家,他不是過路客而是這個家的主人。如果撕破了書本,就像在自己臉上塗抹泥巴一樣。如果打破了館內的寧靜,就是無比的恥辱。因為他在「入館登記簿」簽上名字的同時,就跟所有進入館內的人一樣,立下了嚴肅的誓約。…為孩子而設立的圖書館…它不僅是學校,更是溫暖的家。」~保羅o亞哲爾,1932(註一)

幾年前初次閱讀法國文學史家保羅o亞哲爾在七十多前對美國兒童圖書館的這段素寫時,筆者彷若置身夢中也好生嚮往,像家一樣的圖書館?真的有這樣的地方嗎?
筆者曾多次探訪日本私立東京兒童圖書館,也針對它像家一般溫暖舒適的閱讀環境做過描述(註二)。2002年夏天,筆者特意選在每月一次的週三說故事日裡造訪。說故事時間開始前約半小時,屋外陣陣腳踏車聲打破了住宅區的寧靜,媽媽們載著孩子們過來了,小小三十坪左右的兒童圖書室忽然湧進渴望故事的大人小孩,熱鬧卻不喧嘩,大家好像一進門就知道該怎麼做似的。筆者認為,這和環境氛圍及館員態度有關。
在排隊等著聽故事的孩子裡,有的第一次來,在大人為他們填好入會表格後,他們得自己在「會員簿」上「簽名」。筆者看到一個四歲左右的孩子在被要求簽名時既欣喜又害怕,大概從來沒人會要不會寫字的孩子簽名吧!館員鼓勵孩子在編號旁邊的大空格裡「寫」下自己的名字--他的名字是「一個圈圈加兩條線」。簽完名館員笑著歡迎他入會,並喚他至另一邊輕聲對他說:「現在,我要開始跟你約定了喲!」孩子緊貼著不及胸線高度的櫃臺,媽媽站在後面,館員親切且全神地注視著孩子(只看著孩子),然後像讀故事般逐字唸著手上的「會員規定」(手製小看板,長寬約二十公分,是會員證上的放大版)。規定只有五條:要好好愛惜書,要準時歸還,在圖書館裡要保持安靜,不要帶玩具和食物來,讀書的時候手要洗乾淨等。孩子聽得專注入神並不時點頭,甚至還低頭檢查自己的手是否乾淨,就像是被某種美麗的魔力定了神似的。這情景教筆者至今難忘:在那當下,孩子被允許做自己的主人,對自己負責。我同時感佩於這個兒童圖書館關注的不只是書和故事,它傾心留意每個細節,包括環境營造,讓孩子在這裡獲得自尊懂得自重,身心因得照護而滋養成長。家之所以是家,不就是像這般的愛和歸屬的感覺嗎?筆者在東京兒童圖書館裡臨受到亞哲爾所描述的「像家一樣的兒童圖書館」的美好情境。

雖然花朵沙發原木地板足以營造圖書館一個家的感覺,但是愛孩子、能傾聽孩子、懂得和孩子溝通的專業兒童館員才是鑄造關鍵。這幾年在政府政策主導下,國內圖書館和兒童室漸受關注,然而依現況看來,更新硬體建設似乎是大多數圖書館的發展重點,令筆者覺得遺憾。因為僅有精美完善的設施,並不會讓兒童樂於親近喜愛光臨,然而「一位熱愛工作的專業兒童圖書館員可以將建築破舊及陳設簡陋的兒童室轉變為一生趣盎然、兒童樂意去的地方,同樣地,一位不瞭解兒童服務的工作人員也可以將規劃者辛苦創造的成果完全破壞。」 (註三)只有當我們聚焦在「人」身上:瞭解孩子的需要,培養專業兒童館員;美好的環境才會散放美好,我們也才能給孩子一個真正「量身定做」的,像家一樣的圖書館。

出處:http://www.enpo.org.tw/www/tpbooks/tpbook/743-magazine.htm

註一:節錄自《書˙兒童˙成人》<美國的圖書館>一章,p.165 - p.172,
保羅亞哲爾著, 傅林統譯, 富春出版, 民87
註二:「像家一樣的兒童圖書館」,<小大季刊>14期, 2版,
林苑玲文, 2002年4月
註三:《兒童圖書館理論與實務》p.103, 鄭雪玫著, 學生書局, 民75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