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為孩子擴張地球版圖

作者:李雪莉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台北美國學校裡有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老師;他們因為經常旅行,總會隨身帶本書,遨翔世界國度。這個好習慣也傳承給學生,老師們心裡已草擬了閱讀計劃,為孩子擴張地球的版圖……。


誰說閱讀一定要乖乖坐在桌前,正襟危坐?

走進台北美國學校,仔細瞧瞧。遠遠的走廊上,一位金髮國中生坐在走廊一隅,專注閱讀著。走沒幾步,又有三位女孩仆在地上,拿著紙、咬著筆桿,身旁散著幾本書,自在地討論著作業。

在這兒,閱讀很自由,不分上下課、沒有地點限制,充滿了可能。成為終身的讀者(life-long reader),是美國學校重要的教育目標。

「假如孩子能讀,就可以做任何事,我們知道他能不斷學習,即使離開學校還是,」高中圖書館長艾安妮說。

更重要的是,他們相信,一位好的讀者(good reader),會成為好的思考者(good thinker)。

「閱讀的時候,你會發現新的想法,而且,還能學會預測、想像情節,接下來會發什麼?」語言整合長柯翠娜每天睡前都陪著她的孩子讀書。

書要多、要好、要能說話

柯翠娜以拼圖形容閱讀這檔事,她說:「教科書只是拼圖裡的一塊,你一定要給孩子文學、小說、繪本,才能拼湊完整的閱讀歷程。」

雖然很多人同意閱讀是終身學習、思考的基礎,但最困難的是把書推銷給學生時,如何不扼殺他們的閱讀興趣?

圖書館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台北美國學校的三座圖書館(小學、初中、高中)共十萬冊藏書,供應全校兩千多名學生使用。圖書館的設計與擺設本身充滿趣味。

進入小學圖書館會誤以為闖入童話故事裡廣袤的森林。近兩百坪空間裡,有上百個熊、仙女、巫婆造型的填充娃娃,或坐或躺放在書架與書冊旁,好像隨時向外頭孩子們招手說:「試試看,來讀我!」

圖書館一角有個凹陷的大坑,覆著一塊地毯,孩子稱那是「魔毯」,最喜歡躺在那兒聽校長、老師說故事。

已經有五個孫子的崔茱蒂是小學圖書館館長。她說,十三年前接任這個職務時,牆上連圖畫、照片都沒有。

為了吸引學生進館翻書,崔茱蒂想盡辦法「推銷圖書館」,她的夢想是打造一個「孩子感覺舒服,想花時間在這裡」的環境。

崔茱蒂到二手店買了許多孩子喜愛的飾品與娃娃,妝點圖書館,她還把母親給她的娃娃放在館內,連娃娃都有數不完的故事。她更引進小型、只有三分之二個小孩高的書櫃,裡頭擺滿了書,讓孩子們翻閱唱片那樣,容易看到書本。

圖書館不但有魅力,書種的豐富也是讓學生得以享受閱讀的主因。

來到高中部圖書館,竟在新書架上看見了文字與大量圖片夾雜的英文繪本。像這種「輕鬆的書」並沒有消失在中學圖書館裡,為什麼?

「如果有七年級的學生,語文能力不好,他還是可以在這裡找到一本『有趣、有好想法,卻又簡單的書』,」語言整合長柯翠娜解釋,圖書館為了考量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書的種類與數量一定要多。

多樣的書籍還能減少孩子閱讀的阻礙。她接著說:「如果太艱澀,孩子會停止閱讀;如果太簡單,孩子又學不到新東西。」

更讓人驚訝的,是圖書館員在學生學習上,扮演更積極的指導、提供訊息、課程輔助的角色。

學校圖書館員不僅是整理書籍而已。一位八年級印度女孩走向國中館長裴凱西(Kathy Patterson),她向館長詢問有哪些新進的小說。

凱西知道八年級這學期的課程重點之一是「科學」,於是,她想了個辦法,「引誘」學生閱讀科學小說,她帶著懸疑又豐富的肢體語言指著一本書介紹著:「像這本《墨林的消失歲月》,是在說十幾歲的墨林在兩禮拜間,在惡魔改變島的生態之前,聯合島上的神話生物起身對抗惡魔的故事喔……!」

為了讓學生感到樂趣,圖書館長利用文學、奇幻、科學小說裡,同年紀主角的經歷,引發學習樂趣。

為什麼這群圖書館館員這麼了解學生的需求?

「圖書館員要是好的老師才行,」凱西曾待過蘇丹與委內瑞拉,教過英文與社會科學,十五年教學經驗,讓她當起館員更得心應手。

要達到「如老師般的館員」(teacher︱librarian)目標,館員要主動了解師生需求,用服務概念,將圖書館功能發揮得盡善盡美。

凱西拿出館員與老師們一張張的合作教學單,其中一張是六年級正在進行的「世界時間」(World Time)主題教學,上頭列了相關好書與網站。

上課前,學生必須先上網經驗網站的內容。例如,進入「時間鐘」(Time Ticker)網站,滑鼠一點,就馬上可以與世界的時間互動,學生得在課前自行瀏覽好書與好站,對時區有些概念,才能在課堂上進行討論。

這些實用網站,也在館員的工作範圍內。

每個月,三位圖書館長、資訊電腦老師,會和各年級老師們聚會,了解教室裡的需求。

除了負責書籍,館員還得遍尋好的網站,原因是「不少學生在逛網站時浪費許多時間,我們幫他先篩選一遍,找出有用的內容。但學生要做報告、要呈現作業,還是要自己走過一遍,」館長們說。

要同時推廣閱讀、管理資訊,圖書員必須不斷自我提升。

像凱西、茱蒂每個月都得補充書訊、網頁「我的最愛」裡頭已累積數百個好網站,圖書館就像充足的資料庫。

全校總動員

不只是圖書館員了解閱讀的重要,從教學到家長體系,對「閱讀」都有很深的認識與期許。

校方把「熱愛閱讀」列為教學政策;依年級不等,老師們每星期要選擇兩到四天,讓學生在班級裡「閱讀」十五到三十分鐘不等的時間。

這個名為「閱讀坊」的課程相當自由,學生可以挑選任一本書,想怎麼讀就怎麼讀。

學校也有家庭作業要求,校方要學生每天閱讀二十分鐘的課外書籍,同樣有作業要求,卻十分活潑、彈性。

例如,作業可能要學生「猜猜下一頁發生什麼事了」、「說說你為何最喜歡那個主角」等,不為了檢驗或考試,是引發孩子們藉由分享來進一步思考。

「這些閱讀活動的目標是讓孩子養成經常閱讀的習慣,而且要他們討論,如果只唸書不討論,是沒有幫助的,」柯翠娜說。

在影響學生的同時,美國學校也同時教育家長養成讀書習慣。

圖書館星期六是不休息的,讓平日忙著工作的家長,能利用早上的四個小時,陪孩子到圖書館借書、共讀。

小孩正就讀五年級的家長呂淑慧利用接孩子放學的空檔,靜靜地在館內找書。「這裡的書是流動的,家長也可以借回家,」她接著說:「我的小孩已經發現閱讀的樂趣,只要看到大人在忙,或是出國搭機,她都會選一兩本喜歡的書,自己享受,不會打擾別人。」

台北美國學校用「你就是自己的世界」(You are your worlds)來告訴學生——你的世界要多寬廣、要別人如何看待你的世界,都只能靠自己;而閱讀,是最好的方法,它能永遠陪著你發掘新世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