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21日 星期五

教改,從「學習」開始



   八月搬離了工作12年的研究室,目前在新研究室看似安穩,但卻常有不安定的感覺。嚴重的是,許多書一時找不到。收拾時,一箱一箱分類標示,來到新處所, 一箱一箱打開依類別歸到新書架上。照理,應該可以找到要找的書。但是新舊兩地房間大小不一,櫃子不一,還有兩本原先比鄰而居的書,現因空間的設置不同,被 分開了。找一本書就成為我很大的回憶活動。許多時候我告訴自己,它就在那裡﹙舊址﹚,但現實是它不在這裡﹙新址﹚。不知多久才能告別記憶中的舊研究室,建 立新系統,讓我快快找到要找的書。

   就在這時候,遠流要我推薦一些「因應九年一貫教改」的書,這對我是再一次的記憶考驗。手邊正好有當時沒有上架,散置桌上、床邊,目前堆在書桌一角的一些書。其中有一本,透視記憶 (洪蘭翻譯,遠流出版),隨手再翻,不免莞爾。書中對記憶現象的描述與解釋正是我需要再次複習的材料。

   傳統的教科書上,學習有學習理論如行為學派的增強論或認知學派的完形論,記憶也有記憶的歷程解釋如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系統。但是學習與記憶是一體的,記 住了且能抽取出來使用的知識才算是學到的知識。「透視記憶」作者以神經系統-腦細胞、腦部件、學習理論和記憶系統來解釋記憶的運作。作者對每一個主題都有 清楚但不繁瑣的介紹。例如,為什麼學習騎腳踏車和背唐詩的歷程不同,而學會騎腳踏車後,可以邊騎腳踏車,邊背唐詩。為什麼若有人錙珠計較的記一堆細節,他 可能無法找出事件間的相關,整理不出頭緒等等。不過,不論記什麼,經練習後,神經細胞的連結被改變,這就是記憶與學習的生理意義。記住什麼、忘記什麼,以 及可能發生的失憶是我現在面對的課題,我想也是我們每一個人關心的課題。

  讀「透視記憶」與「九年一貫」有什麼關係? 了解記憶才了解學習,而學習是「九年一貫」的首要精神,就這麼簡單。

  問起九年一貫,許多人想到的是十大基本能力與七個學習範疇。為什麼要九年一貫?沒多少人說的出來,都推說是政策。讀九年一貫的緣起或理念,沒有清楚交 代,讀到的是因國家發展需求和對社會期待的回應,進行此次課程改革。雖不明就理,大多數老師也表示不知道怎麼做,但都配合著在做。這是老師們最可愛的地 方。其實進一步讀課程修定目的,我們可以找到些一、兩個依據如:
   一、 重新調整國民教育階段的知識結構,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導向,建構易學實用的課程目標、內涵與基本能力指標。
  二、 釋放課程決定權與選擇權,以課程綱要取代課程標準,賦予教師彈性教學空間,展現教師專業自主的理念。

   而在修訂原則中,「九年一貫」概念漸漸成形:一、重視中小學課程的一貫性與統整性。二、以學習領域與統整教學為原則。三、以基本能力為核心架構。簡而言 之,「九年一貫」期望老師依學生能力設計教材,以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換句話說,認識學生和為學生自行設計教材是這一次課程改革的核心。

   設計教材,我認為難不倒老師。只要查與九年一貫有關的網站,看到的是這一、兩年老師們豐沛的創作。認識學生呢?過去在每一學科教一本教科書,而教科書又 是專家學者編寫的制度下,我們不免漸漸忘記學生,以為學不會的學生不是能力不夠就是不努力。腦中對學生的認識就像我在舊研究室對每一本書位置的熟悉一樣, 空間上固著了。我們對學生的認識會不會也固著了?若是,即使老師自編教材,老師的教材不一定能使自己的學生受益。

  此時若有空,不妨讀一讀《因才施教》(丁凡翻譯,遠流出版)

   這本書是由擔任特教的阿姆斯壯(Thomas Armstrong)老師寫的。他盡心盡力教學多年後懷疑自己到底在做什麼,且覺得越來越無趣與無力。阿姆斯壯要給自己找一條出路。他進修,包括閱讀許多 專業的書籍,領會到面對有LD(learning disabilities,學習障礙)的兒童,不能將D當Disabilities(障礙)而是Differences(不同)。也就是說,不要認為這些 學生有學習障礙,他們只是有不同於一般兒童的學習方式。作者看到每位學生都各有所長與所短。過去教學太看重將短拉長,怎知怎麼拉拔,都不容易使短長長。現 由學生長處因勢利導,學生開始學習。這使作者拾回起初的教學熱忱,再次進入桃花源重展教機。

  阿姆斯壯介紹的方法對你我來說或許有用、或許不適用,但這並不重要。當我們接受他的精神,再回頭看看每一位學生,相信學生各有所長,我們自然知道各種教學方法和各種教材如何搭配了。

  上述兩本書都與學習有關,直接與「九年一貫」教學有關的書呢?或許可以參考︰
一、 【心智習性】(遠流出版) :這一系列有四冊書,主要介紹怎樣在學校裡、教室中把思考變成習慣。書中介紹16種思考習性或稱智力行為。其中我最覺珍貴的是:保持好奇和讚嘆之心。「保 持好奇和讚嘆之心」表示感覺器官是活的,思考是活的。小孩對周遭世界的好奇常被斥責為少見多怪、大驚小怪,視之為知識不夠和經驗不足的表現。其實斥責背後 反應的是大人少見不怪、不再驚奇的固著心態。(這系列也是第五項修練作者,彼得聖吉在學習型學校﹙天下文化出版﹚一書中介紹要讀的。)
二、 【課堂中的心理學】(遠流出版) :這是美國心理學會教育心理組為老師們找專家、學者撰寫一系列的叢書,目的在幫助老師面對今日教育上的挑戰。許多老師感受到社會和學生的脈動,四處尋找適 應的途徑和方式。這一系列的書就在幫助老師思考如何面對教育的新問題和新議題。書中提出一些很富挑戰性的問題,如:精熟學習、正確的教材、正確答案等傳統 教學的成就指標是思考教學的毒藥與陷阱。你認為是嗎?為什麼是呢?

  當我在一處居住12年,習慣性讓我有方便之處也讓我不能適應變化。教學教久了,面對變化或許也會有我這樣的不適應。此時閱讀一些「因應之道」的書會有幫助,但閱讀平常不太接觸領域的書會讓我們思考不被固著,境界更寬廣。 思考上「保持好奇和讚嘆之心」,老師可以讓教室和學校變成不一樣的世界,如《自主的課堂》(遠流出版)所介紹的例子。


原文轉載於 http://www.ylib.com/hotsale/learns_hight/lecture_r1.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