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1日 星期一

哪個國家學生閱讀能力最強?

作者:齊若蘭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閱讀能力高低,影響知識經濟中各國未來的競爭力。但是,究竟閱讀能力是什麼?在世界各國中,最會閱讀、最愛閱讀的又是哪一國的青少年?


近來德國人感到十分鬱卒。一向以尼采和歌德為傲,自詡為「詩人與哲人的國度」,德國人卻忽然發現,在OECD國家中,德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排名第二十一,只能算後段班,遠遠落後芬蘭、加拿大、紐、澳、日、韓等國家。消息傳出後,舉國譁然,引為奇恥大辱,教改聲浪高漲。知名的《明鏡週刊》年初更觸目驚心地以「德國學生很笨嗎?」為封面專題,對德國教育體系痛下針砭。

引發大地震的是去年底公布的PISA研究報告。這項由OECD進行的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在三十二個國家(包括二十八個OECD國家及四個非OECD國家)中抽選二六萬五千餘位十五歲青少年,以紙筆測驗衡量這群中學生的閱讀、數學與科學能力,希望了解即將受完義務教育的各國學生,是否具備了未來生活所需的知識與技能,並為終身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換句話說,PISA衡量的不是學生掌握了多少學校所傳授的學科知識,而是他們能不能廣泛了解基本概念,並且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所學,成年後在社會上發揮應有的功能。

這項前所未有的全球性跨國調查,被視為檢驗各國教育體制和未來人才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英國媒體將之喻為「教育界的世界盃」競賽。

閱讀能力愈強,愈容易找工作?

二○○○年舉行的第一次PISA測驗把研究重心放在閱讀能力上。

PISA報告指出,十五歲的青少年不可能在學校裡學習到成年以後所需的一切知識和技能,因此,學校教育必須為終身學習奠定穩固的知識基礎。「今天,有多大比例的學生具備了第五級閱讀能力,可能會影響每個國家在未來的全球經濟中,能擁有多少世界級知識工作者。」

事實上,兩年前公布的國際成人閱讀能力調查報告早已指出,閱讀能力強的人不但比較容易找到工作,甚至薪水也比較高。學歷高低固然會影響就業機會,但是當學歷相當時,閱讀能力強的人擔任高技能白領工作的機率就明顯高得多,而且閱讀能力比學歷高低更能準確預測一個人在職場的發展。(表一)

但是,怎麼樣才能看出一個人的閱讀能力呢?

參加PISA測驗的學生必須閱讀短篇故事、網路信件、雜誌報導、及統計圖表等各種形式的資訊,然後回答問題,PISA則從三個層面來衡量他們的閱讀能力:

一、擷取資訊:能否從所閱讀的文字資料中,找到所需資訊。

二、解讀資訊:閱讀後,能否正確解讀資訊的意義。

三、思考和判斷力:能否將所讀內容與自己原有的知識、想法和經驗相連結,綜合判斷後,提出自己的觀點。

根據PISA的定義,閱讀能力愈強的人,愈有能力蒐集、理解、判斷資訊,以達成個人目標、增進知識、開發潛能,並運用資訊,有效參與現代社會的複雜運作。

芬蘭學生最會讀,也愛讀

二○○一年十二月,PISA公布了初步研究報告,結果顯示,芬蘭是最大贏家,在閱讀、數學、科學三科的成績都名列前茅,尤其在閱讀能力上,明顯領先群倫(數學及科學成績,則分別由日、韓奪冠)。

就平均分數而言,OECD國家十五歲中學生的平均閱讀成績為五○○分,而芬蘭學生的平均卻高達五四六分,加拿大居次(五三四分),接著依序為紐西蘭、澳洲、愛爾蘭、南韓、英國、日本等國,平均分數在五二二到五二九之間,彼此相差無幾。身為全球第一強權的美國,閱讀成績僅勉強達平均水準。(表二)

PISA報告指出,一般而言,閱讀測驗的平均分數反映了一國的教育品質。如果絕大部份的國中畢業生閱讀能力都在平均水準之下,那麼未來的勞動人力很可能缺乏必備的技能,選民的判斷力也不足。

此外,PISA還把閱讀能力分為五級。對於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體系而言,有多少未來公民具備最高的第五級閱讀能力,是攸關未來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結果,在OECD國家中,只有將近十分之一的學生到達最高的第五級閱讀能力。但芬蘭有一八%的學生具有第五級閱讀能力,只有二%在第一級以下。而澳洲、加拿大、紐西蘭和英國,也都有一五%以上的學生達第五級。(表三)

樂在閱讀,才能持續學習

芬蘭學生不但閱讀能力最強,也非常樂在閱讀。有一八%的芬蘭中學生每天花一、兩個小時,單純為了享受閱讀的樂趣而閱讀。相較之下,升學壓力沈重的日本學生簡直視讀書為畏途,高達五成五的日本十五歲青少年從來不會為了興趣而閱讀。

南韓學生儘管平均閱讀成績名列前茅,達到第五級閱讀能力的學生卻不到六%,但低於第一級閱讀能力的學生也很少(不到一%)。可見絕大多數中學生閱讀能力都屬於中間程度,韓國教育制度塑造出來的學生水準整齊,差異性不大。

德國學生的表現則跌破眾人眼鏡,有十分之一的德國學生閱讀程度低於第一級,受完義務教育後,仍不具備最基本的閱讀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幾乎在所有的國家,閱讀能力在第一級以下的學生都以男生居多,出身於弱勢家庭,而且許多在外國出生,或父母為移民。

能否樂在閱讀,是繼續保持和發展閱讀能力的關鍵要素。

學生會不會為興趣而閱讀、喜不喜歡和別人討論讀過的書、逛書店和上圖書館看書的頻率高不高,重不重視閱讀,都會影響他們未來的閱讀習慣。而國際成人閱讀能力調查發現,中學畢業後,若是長期不閱讀,閱讀能力仍會逐漸退化。因此,基礎教育的目標應該要激發學生對閱讀抱著正面的態度,經常參與閱讀活動,學生未來才能成功地終身學習。

但一大警訊是,許多國家雖然閱讀成績高於平均,青少年卻普遍對閱讀興趣缺缺(日本中學生尤其嚴重)。

整體而言,OECD國家中,四四%的十五歲學生只有在需要蒐集資訊時,才會閱讀;三二%的中學生表示,他們從來不曾純然為了享受閱讀的樂趣而閱讀;二一%的學生甚至認為,閱讀完全是浪費時間。

儘管如此,在每個國家內,對閱讀表現出高度興趣的學生,在閱讀測驗中的表現都明顯高於不愛閱讀的學生。

從來不為興趣而閱讀的學生平均閱讀成績是四七四分,遠低於OECD的平均五○○分。三一%的學生會每天自由閱讀自己有興趣的讀物,但時間不超過三十分鐘,他們的平均分數顯然就高了一點(五一三分);而每天為樂趣而閱讀半小時到二小時的學生平均分數更高,達到五二七分。

家財萬貫,不如滿室書香

由此可見,閱讀興趣與閱讀能力之間,確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一般而言,家長的社經地位和教育程度,確實會影響孩子的閱讀能力。但根據PISA研究,文化資產的影響力更勝於實質財富。換句話說,家裡的文學作品、詩集、藝術品愈多,父母愈常和孩子討論書籍、電影、電視節目的內容,通常孩子的閱讀能力也愈強。教育的目標應該是,無論貧富貴賤,都能從學校中獲得均等的教育機會。PISA報告中也提出了學校可以著力的方向:

●許多校長都抱怨學校硬體設備不足,但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是否經常運用學校的圖書館、電腦、網路等,遠比硬體設備更重要。

●高素質的老師是學校最重要的資產。在相關領域受過大學教育的教師比例愈高,通常學生的閱讀能力愈強。

●學生和教師的比例影響重大。當學校生師比超過二十五以後,學生與教師比例愈高,學生在閱讀測驗中的得分就愈低。(表四)

下一輪知識競賽,誰能勝出?

PISA報告一出,自然是幾「國」歡樂幾國愁的局面。各國紛紛檢討教育制度,並積極向外取經。

儘管日本表現不錯,教育界人士卻不敢輕忽日本青少年閱讀興趣低落的現象,更積極推動兒童閱讀。

歐洲熱門話題則是:德國教育體系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經濟學人》分析,德國教師的質與量可能是癥結所在。德國的生師比在OECD國家中一向偏高,教師短缺,教師年齡偏高,加上三分之一的老師感到職業倦怠,都可能影響教育品質。而德國學生早上八時上課,下午兩點就放學,如今也備受質疑。

英國近年來,為中小學生語文能力日漸低落傷透腦筋,如今在國際閱讀評比中名列第七,還在閱讀測驗中最難的「思考與判斷力」評量中,拿到高分,簡直喜出望外。BBC新聞分析,英國多年來逐步改變教學方式,如把傳統偏重記憶人名、年代、事件的歷史教學,改為培養研究歷史的方法,以及找問題、下判斷和溝通的能力。從PISA測驗結果看來,顯然多年的教改已漸見成效。可惜的是,台灣由於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未能參與此次國際學生能力評比,也錯失了了解自己實力及教改成效的好機會。

閱讀能力,男女大不同?

不管在任何國家,女生顯然都是比較高明的「讀者」。PISA閱讀測驗的結果顯示,十五歲女生思考和判斷資訊的能力勝過男生四十五分,比男生懂得解讀資訊(領先男生二十九分),甚至擷取資訊的能力都優於男生(男女差距二十四分)。

女生不但比較懂得閱讀,也比較喜愛閱讀。男生多半為了需要而閱讀,女生則更能享受閱讀的樂趣。(表五)

●四六%的男生只在必須閱讀時,才會閱讀;但只有二六%的女生如此表示。

●五八%的男生說,他們是為了獲得需要的資訊而閱讀,但不到三分之一的女生這麼說。

●四五%的女生說,閱讀是她們最喜歡的嗜好,她們會和別人討論讀過的書,但只有二五%的男生這麼表示。

●四五%的女生每天花半小時以上純為興趣而閱讀,但只有三○%的男生花同等的時間享受閱讀之樂。

●男女的閱讀興趣也大不同:女生愛讀小說,男生則比女生愛看報紙、漫畫及上網。

難怪女生普遍對閱讀比較有自信,而且覺得語文是自己的拿手科目(韓國女生是唯一的例外)。

事實上,英國的研究也顯示,七到十一歲的小孩中,男生不愛閱讀的機率是女生的兩倍。因此,英國在閱讀年的推廣活動中,特別針對男性家長下工夫,鼓勵父親在學校和社區參加各種親子共讀活動。因為提升男生閱讀興趣的一大障礙,就在於缺乏男性榜樣,男孩子特別渴望得到父親的鼓勵,但是,當爸爸的卻很少講故事或朗讀給孩子聽。

為了鼓吹男孩多閱讀,英國拯救孩童基金會(Save the Children Fund)甚至邀請足球明星當代言人,Literacy Trust基金會則持續選拔男性閱讀冠軍,無論是鼓吹同僚一起擔任閱讀義工的社區警察,或在節目中散播閱讀訊息的男性電台DJ,都受到公開褒揚。

2008年2月8日 星期五

誰愛看書》高學歷者 每月讀3.1本書

台灣人看書時間少,看的書當然就不多。

調查顯示,若不含雜誌、漫畫與考試用書在內,國人一個月平均只看1.72本書,即使有看書習慣的民眾,一個月平均也只看2.77本書。五成民眾在過去的一個月內只讀兩本以下的書,還有13.6%的人最近一個月完全沒有看書。

而45到49歲的中年人也是全民閱讀的另一個大斷層,11.3%的人都沒有看書,更有兩成一的中年人一個月看書不到一本。

閱讀行為與社經背景又有何關係?《遠見》調查顯示,收入與學歷愈高的人,閱讀頻率也愈高。顯示閱讀跟一個人的競爭力息息相關。

以學歷看,學歷愈高看愈多書。24.6%研究所及以上學歷的人,每天看書,平均每個月看3.12本書;而高中職學歷的人僅有7.4%會每天看書,每月只看1.63本書。

以收入看,每月收入7萬元以上的民眾看書最多,19.1%的人每天閱讀。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96年8月號】

誰愛買書》月收入過7萬 年買書達8.9本

國人在購書行為上,又有哪些特色?

若把雜誌、漫畫與考試用書排除後,台灣民眾平均一年買4.18本書,並且男性買4.39本,比女性買的3.95本還多。而有習慣買書者,一年買了8.09本書,月收入超過7萬元的民眾最愛買書,一年買了8.92本。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兩成八的民眾過去一年沒有買過書,35.3%民眾一年買不到五本書。事實上國人的每年購書量遠落後其他先進國家,根據加拿大研究機構 CREATEC所進行的2005年「Reading and Buying Books for Pleasure」調查顯示,加拿大國民買書量約12.3本,而英國約8本。

國人對於購書的態度,傾向於「不買書者更不買書、會買書者買更多書」。

《遠見》調查發現,學歷愈高的人,購買力立即呈現倍數成長。國小學歷的民眾,雖然一年只花252元買0.79本書,但研究所以上學歷,平均購書量近10本。若是有經常購書習慣者,研究所以上購書量可以達12.14冊。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國小學歷者並非人人不愛看書,若有經常購書習慣者,已願意一年花2219元購買6.99本書,購買力激增7.8倍。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96年8月號】

一年只花1375元買書 450萬成人不看書,台灣怎來競爭力

【作者/江逸之】

閱讀是國家競爭力的基礎。根據《遠見》2007閱讀大調查,近八成國人認為看書重要,但花在看電視和上網的時間是看書的9倍,450萬、1∕4國人不看書,平均一年只花1375元買書,遠落後香港5855元。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兩句話所有華人倒背如流。

但在這個知識經濟的時代,國人卻不愛讀書,每週閱讀時間只剩寥寥可數的2.72小時,平均每天只花23分鐘看書。

當全球各國掀起全民閱讀浪潮,把閱讀能力當成國家重要競爭力之際,國人的閱讀力究竟如何呢?

《遠見》針對超過18歲以上的成年人進行閱讀大調查,完整描繪出國人的閱讀面貌。

《遠見》調查結果顯示,電視、網路大大打敗書本,成為全民的最愛。


花多少時間看書》2.7小時 遠遠不及電視與網路

台灣每位民眾平均每週花在看電視的時間為16.94小時,上網時間達7.41小時,而閱讀時間2.72小時,只有占看電視加上網時間的1∕9。

令人憂心的是,全國高達25.4%成年人完全不看書,約450.9萬人,相當於三個高雄市的人口數。

而高達25.5%的人很少看書,和完全不看書25.4%的人幾乎一樣多,總計超過一半成年人沒有看書的習慣。

再依年齡分析,屬於工作職場主力的25歲到39歲年齡層的人,竟然超過三成很少看書,閱讀時間還落後於全國平均值。

這可能是這個年齡層的人正處於要建立工作與家庭的雙重壓力期,導致他們的閱讀時間大大減少。

本次調查也有一個有趣發現,目前正處於大學與研究所階段的18歲到24歲年輕人,上網已經取代電視,成為最大的休閒活動。

18到24歲年輕人,每週掛在網路的時間為19.47小時,收看電視16.91小時,看書只剩下了3.38小時。而若排除較少上網的人,經常上網年輕族每週甚至高達23.69小時在網路上。

這一群七年級後段班的學子們,「網路像怪獸,啃食掉看書的時間,」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祕書長陳昭珍擔憂,網路也可提供學習管道,但也有過多未經整理與錯誤的訊息混雜其中。

他建議年輕人,與其大海撈針般地找網路資料,倒不如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本結構完整的書籍。

的確,年輕世代已經習慣網路閱讀的模式,長期推廣閱讀運動的陽明大學神經科學所教授洪蘭觀察,她的兒子竟然可以用電腦看完800多頁的《哈利波特》,「我出國都帶書,他卻都只帶電腦。因為所有他要看的書都已經在電腦裡。」

但是洪蘭也擔心年輕世代太過於沉溺於網路與電視的聲光效果,會產生「假性過動」症狀,隨著電視節目每七、八分鐘進一次廣告,造成注意力無法長期集中,「而文字的閱讀,有助於訓練小孩的專注力。」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96年8月號】

2008年2月6日 星期三

台灣的閱讀危機

作者:李雪莉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知識經濟時代,台灣民眾卻愈來愈不愛看書。讀書的時間,每天不過一小時;七成以上的民眾,很少踏進圖書館。電腦與電視是休閒的第一選擇;父母想陪孩子看閒書,每天卻湊不出半小時。閱讀在台灣,呈現什麼樣的面貌?還受重視嗎?有什麼變化?《天下雜誌》進行「全民閱讀大調查」,看看台灣人民讀什麼書?怎麼讀書?我們下一代與閱讀的關係,又碰上什麼問題?


忙碌的你,是否好久沒閒下來,看看書,還給腦袋一刻清閒的空間呢?

根據《天下雜誌》進行的「全民閱讀大調查」顯示,台灣人平均每週花在閱讀的時間是7.5小時,等於民眾花在看書、看報紙、看雜誌的時間,每天平均不過一個小時。

而且,多數民眾每年花在購買書籍的費用並不高,有三成四的民眾,每年買書的費用不到新台幣一千元,七成八民眾每年購書經費在五千元以下。

休閒寧可看電視

事實上,從調查中可以觀察到,「閱讀」這件事,在民眾生活中所佔的比重,有被邊緣化的情況。

民眾休閒時最常做的活動中,看電視仍是最多數人的第一選擇,高達二成八的民眾空閒時會選擇「看電視」,其次是外出活動與運動,比例分別是二成三與一成九,把「看書」當主要消遣的民眾只有一成五,位居第四位。

不同性別與年齡的民眾,他們的休閒活動也有差異。從性別來看,女性比男性還愛看書,閱讀在女性休閒時的排名是第三位,在男性的排名落到第四位;而運動為男性休閒時主要活動的第二位,卻在女性中排名第四位。

此外,從年齡層的結構分析,可以看到四十一到五十歲這個年齡層的民眾,十分重視閱讀,他們除了看電視,最常做的休閒就是看書。

「全民閱讀大調查」還發現,台灣民眾每個月平均看2.8本書;如果統計各縣市人口的閱讀數量,台北市民每個月看的書最多,平均為3.3本,其次是台中縣與台北縣的二.八本,再來是台中市、高雄市與高雄縣。閱讀量與民眾教育水準有正相關,而台北市民眾看書的數量雖然居全台之冠,但領先的幅度不多。

在這次調查中,大致可以將民眾的閱讀型態分為兩種:實用閱讀與純為興趣的閱讀。

愈來愈多民眾發現書本可以帶他們超越當下生活的時空;近六成的人是為了「增廣見聞」,也有四成的人是為了「增加生活樂趣或技能」。

但工具性的閱讀、希望從書本中得到立即回饋的民眾也不少。約有二成六的民眾為了「工作需要」而閱讀;也有近一成的人回答是「為了考試」而看書。

民眾最喜愛的書籍種類集中在休閒、生活類,比例達二成三,這顯示在工作繁忙之際,大家希望書籍幫助他們減少壓力,而非加壓。其次,時下流行的理財、管理類書籍是票選第二高的種類。文學、藝術、哲學、社會類也有相當的閱讀群眾,選擇看文史哲類的民眾也有兩成。

另外,「全民閱讀大調查」也發現,生活方式與步調的改變,使得民眾的閱讀習慣也在轉變中。

公共圖書館的利用率低

高達七成八的民眾會在空閒時閱讀,有趣的是,有四成的民眾會在睡前閱讀,這可以說明,民眾希望透過閱讀來放鬆自己,幫助入眠,把書定位成輕鬆、休閒、沒有壓力的娛樂消遣之一。

隨著民眾生活與工作的不斷遷徙,閱讀場所也愈來愈多樣。約有百分之五的人會在通勤時閱讀,而百分之六的人在度假時,會隨身帶書看。

而從閱讀書的來源,可以看到大部份民眾習慣擁有自己的書;有近六成的人到書店買書,其次,有一成二的民眾到圖書館看書或借書,一成左右的人是到租書店租書或與朋友換書。

從書的來源還可以看出民眾使用書店的比例,勝於使用公共圖書館。當民眾被問及到圖書館的使用習慣時,有七成以上的民眾回答很少使用圖書館,其中,四成民眾是「幾乎不使用」。

從主計處的統計,也可以看出台灣公立圖書館的使用人數逐年下降;雖然公立圖書館家數自一九九五年至二○○一年增加到506家(增加了136家),但圖書的借閱人次在這段時間內,卻從一千五百多萬人次降到一千多萬人次,減少了五百萬人次的借閱量。

閱讀人口的流失對圖書館來說是嚴重的警訊。

圖書館以往提供書籍的功能被書店、網路上的資料所取代。圖書館在知識世紀,應發展更多的附加價值,建立書店無法提供的服務,像是昂貴資料庫的查詢、動員社群力量來服務民眾(如故事媽媽)或舉辦二手書的流通等。

台灣公立圖書館勢必要再轉型,找到新定位,才能與民眾建立新的關係,找回流失的閱讀群眾。

此外,雖然台灣電腦普及率已高達七成,但是,高達五成七的民眾,很少或不會使用網路閱讀或搜尋資料,這個數據與電腦普及的程度有相當落差。

這顯示多數民眾使用電腦時仍不夠主動,並沒有透過網路幫助自己延伸閱讀或是搜尋資料。政府在硬體設備的完整建置外,還應加強民眾對軟體的使用。

除了成人的閱讀習慣,我們下一代是否比這一代更愛閱讀?結果似乎有些令人憂心。

調查顯示,近三成的孩子優先選擇「玩電腦」為主要休閒活動;其次,把運動當主要活動的孩子有二成二。

父母抽不出時間陪讀

但是,如果把「玩電腦」與「看電視」的選項加總,比例將達四成六,大多數小孩的生活都被電腦與電視所填充。看課外書卻落居孩子休閒時主要選擇的第四位。

前任教育部長、現任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認為,當孩子被動接收聲光影像時,他只能被動接收導演的劇本,想像的空間都沒了。

我們的孩子在課業壓力下,每週到底有多少時間自由閱讀?調查統計,小孩平均每週花在閱讀課外書的時間約有四.七小時,而父母陪小孩閱讀的時間,平均只有2.6小時,可想而知,現代父母忙碌到每天抽不出半小時和孩子們一同讀閒書。

不過,當父母們被問及「教科書與課外書哪個重要」時,雖然有五成八的父母回答兩者一樣重要,但也有二成四的父母認為「課外書較重要」,比例高於「教科書較重要」的選項。

學校對孩子的閱讀是否重視?五成二的父母親覺得學校滿重視孩子的閱讀能力,可是也有四成八的家長感覺不出學校有特別重視孩子的閱讀。(表十六)

普遍來說,家長在建立孩子的閱讀習慣上,遇到最大的困難還是「孩子的課程負擔太重,時間不足」,而「孩子沒有興趣」也是一大阻礙,這可能與師長推動閱讀的方式有關,以學習單或作文方式,檢驗孩子的閱讀成果,使孩子感到壓力。

此外,「不知如何選擇,沒有教導閱讀的技巧」、「書籍資源與經費不足」也是目前家庭遇到的困難。

在調查中,家長被問及「希望選哪一位名人來讀書給你的小孩聽」時,政商人物還是很受歡迎。

調查結果,台北市長馬英九的得票數最高,其次分別是證嚴法師、總統陳水扁、中研院長李遠哲、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

不少家長選擇馬英九的原因是「形象好」,也有人認為他學問不錯、內斂有耐心、和藹可親;還有人希望他能唸英文讀物給孩子聽。

父母選擇證嚴法師的原因,多數是相信她很有愛心,認為她說的話對孩子有影響力。

而總統陳水扁也獲得第三高票,父母希望他來為孩子唸書的原因是,「苦讀出生」、「很紅」,也有人說他是「台灣之子」而投票給他。

(本次調查時間為91年10月14日~10月18日,採分層比率隨機抽樣 法,針對全國二十歲以上的國民進行調查,共完成有效樣本1093份,當信心水準為95%時,抽樣誤差在正負三個百分點之內。調查執行:黃靖萱、許癸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