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舊書不厭百回讀

作者:游常山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身為兩個女兒的母親,四十七歲的殷琪,每天晚上都要為女兒讀兩次床邊故事。雖然已經看出小女兒好動,大女兒愛書,殷琪卻非常尊重差異,從不比較。因為小時候,大人每每拿她和用功的姊姊比,「我聽了心裡就發毛!」在台灣中生代企業界,她以坦率直言聞名,從她的閱讀書單就可看出端倪。她愛讀舊書,尤其是美國一九六○年代,the Beat Generation(泛指叛逆、反越戰、追求人性解放的六○年代憤怒青年)的書作。凱魯亞克的《旅途上》,是她最愛讀一本書。重讀三十多年前的舊書,殷琪驚訝地發現,那曠達不羈的精神種子,仍在她內心深處不斷抽芽與茁壯。──


我最近看的書都和工作無關,但我最近例外看完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的第一本自傳(第二本還沒看),因為那本書有很多歷史,蠻有意思的。

我以前看小說類的書比較多,現在比較常看宗教的書。

基本上我看英文書會比較容易,因為從十二歲上台北美國學校,就開始看比較多的英文書。

其實我看書蠻自我的,我不一定看最新出版的書,譬如我現在看的就是十幾歲時候愛看的小說,如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的《旅途上》(On the Road),那是美國一九六○年代反越戰時期的書,講的是整個六○年代憤怒青年的遊歷經驗。此外,還有亨利米勒(Henry Miller)的書,亨利米勒的文字非常棒。我大概從十五歲開始看他們的書。

大學畢業後,我把所有的書寄在一個朋友家,後來那個朋友失聯,書都不見了。所以我最近幾年又重新回去找那時期我愛看的書。

我很享受閱讀,說起來回頭看舊書,不是懷念,而是肯定他們的書對我的影響蠻大的。那是一個世代的紀錄,而且蠻完整。

一開始我想重讀舊書時,心裡很好奇,若現在回頭看這些書,自己的反應會怎樣?結果竟十分樂在其中。

講到閱讀,我現在幾乎每天都要為兩個女兒讀書。她們現在喜歡看不同的書。這其實很麻煩,因為我要念兩次。我小女兒因為還小,她的書很快就念完了,不過她比較不愛看書。我大女兒就非常愛看書,到每一個地方都看書,車上也看。一方面你也可以說我小女兒她比較小,不過我已經可以看出,她是比較好動型的,注意力會比較短。

但我也隨她的心意。從小別的大人會對我說,你看妳姊姊多好,我聽了心裡直發毛,所以我從來不對小女兒說妳要學姊姊。

在加州讀大學時,我混過藝術家的圈子,因為對當時的我而言,走藝術的路不會被人拿來比較。

我和姊姊都是在台北讀過私立小學(姊姊還讀到初中),不能適應後,才轉到台北美國學校,高中畢業才出國。我姊姊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生,就是因為她是那麼好的學生,所以才那麼苦。她很重視成績,重視老師對她怎麼樣,我就比較不在乎。

現在台灣的小孩壓力也很大,因為他們不知道以後要怎麼被考。教改後的新系統還不清楚,家長心煩,因為他們不知道要如何引導小孩,老師可能也不清楚。

教改的問題我認為是文化的問題。因為在華人文化中,每個人都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很多台灣父母把孩子送到台北美國學校,但是學生還是會表現得非常好勝,非常aggressive,這是我對台北美國學校唯一質疑的一點。

我送小孩去美國學校的原因很單純,因為我的小孩下了課就是玩。台灣的父母親,把小孩排得滿滿的,下課後還上補習課上到五點鐘。你看那些小孩的臉就知道,他們應該不是很快樂。

我現在對女兒很放心,因為我覺得她們很快樂。我並不擔心她們未來競爭力,當然他們是一定要習得一些基本的讀、寫、算等能力。

說到孩子的未來競爭力,你要她競爭什麼?她們還那麼小。每次談到這個問題,我就會想到我念台北美國學校中學時的同學,兩個人中學都沒畢業,一個比我大兩歲,他現在在美國當木工,不想依循這個系統,但日子不是也過得很好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