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培養閱讀人:加拿大及早開啟夢想之窗

作者:楊淑娟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為了讓未來世代在全球競爭中贏在起跑點,加拿大選擇了「閱讀」。基礎能力愈穩,將來愈能勝出。但要開啟這扇夢想之窗,得趁早進行。


很難相信,才三十四歲的達頓在而立之年,竟然不認得幾個字。雖然他的衣著不那麼講究,也不住在前庭美麗、後院寬敞的豪宅,但是每當他和七歲的女兒雀兒一起閱讀時,他們眼中的光芒與愉悅的神情,散發一股未來的希望。

這個希望在一年前萌芽。

在七○、八○年代唸中、小學的達頓,父母不怎麼重視教育,平均一年半就搬一次家,不管考試及不及格,反正一定會升級,拿到畢業證書。「父母的態度就是:『到街上去玩吧!』」達頓說,他可不希望女兒也這樣,如果沒有教育,就要像他一樣,到處打工漆油漆、打掃、做庭院工人、裝卸卡車貨物。

於是,一年前,達頓參加了社區學院學習中心的課程,重新學習認字、閱讀。一年後,原本不會填表、連三個字母的字都不太認得的他,已經會做簡單的算術、從字首字尾猜測英文單字的意思,甚至可以用「二指神功」在電腦上打字。「雀兒現在的閱讀能力和我差不多,她很快就要超越我了,」靦腆的達頓感受到一點點壓力,雖然有時想出去玩,最後還是會留在家裡和女兒一起看書,鼓勵女兒學習。

點燃達頓與雀兒希望之火的,是「培養閱讀人」(Raise a Reader)計劃。這是《溫哥華太陽報》所屬的加西環球傳播集團(CanWest Global Communications Corp.)一九九七年在西岸的卑詩省發起、今年擴散到全加拿大的提倡閱讀計劃,募款補助各地圖書館、社區中心、家庭援助中心與原住民、殘障兒童……,讓閱讀成為全民運動。

如果想做公益,可以做的事很多,為什麼他們會選上「閱讀」?

「閱讀能帶來希望,開啟生命之窗,」《溫哥華太陽報》發行人史考斯基深信。「培養閱讀人」的全國總召集人布莉森指出,在就學前就已閱讀的兒童,比未曾讀過書的小孩,有多八○%的機率完成中學課程。人們開始閱讀的年齡愈早,未來的基本讀、寫能力與經濟收入也都會愈好。因為閱讀讓我們認識更多事物,知道並追尋更多不同的選擇。「如果沒有多讀書,根本不知道世界有哪些地方、有什麼奇人奇事、哪兒有什麼機會,這樣怎麼會有夢想?」布莉森不斷地翻轉手腕,邊問也邊說出她的想法。

開啟夢想之窗

要開啟這扇夢想之窗,得儘早開始。卑詩大學的腦部專家辛那德指出,人在出生時就已具備各種學習能力,但如果在二歲以前沒有刺激、學習,三分之一的腦部外層細胞將壞死。所以,一歲之前沒有好好用腦,腦部的資訊傳導程序會出錯,「結果可能會面對遺憾終身的問題,」辛那德警告。

所以「培養閱讀人」特別側重培養幼兒、學齡兒童的閱讀習慣。例如,這個計劃贊助溫哥華市立圖書館的「鵝媽媽」活動,每週一個小時讓家長帶著二歲以下的幼兒一起打拍子、唱童謠、說故事、唸書給他們聽。溫哥華市立圖書館的主任道格拉斯分析,如果把小孩抱在懷裡,唸書給他們聽,他們可以看圖片、認東西、翻頁、聽故事、學習靜下來,同時發展許多潛能。「每個懷孕的媽媽和準爸爸除了準備汽車坐椅和嬰兒毛毯,也應該準備童書,」道格拉斯建議。

被遺忘的「閱讀」

從「鵝媽媽」活動「畢業」的尼可,現在三歲,說話與閱讀能力比其他同齡的小孩都好,媽媽瑞卡十分滿意,現在也帶著一歲多的小兒子勞倫來參加這個活動。「現在只要想到每週會帶著小孩來這裡一次,我就覺得神清氣爽心情好,」另一個媽媽那塔莉說。

加西環球傳播集團挑中「閱讀」,也因為電子媒體、網路發達,「閱讀」有被遺忘的風險。

在卑詩省,有五分之一的兒童上幼稚園以前沒有看過書,如果在小學三年級以前沒有修正這個問題,就有可能面臨識字不多的窘境。

更糟的是,十年級學生中,卑詩省有三成、安大略省有二成五,閱讀考試的成績不合格,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都在上升。

另外還有四成三的卑詩省成年人缺乏足夠的閱讀能力,以學習新的工作技能。

「現在的小孩子根本沒想到要看書,他們有那麼多別的事可以做,打電動什麼的,」身為消防隊員、卻義無反顧與同事一起當「培養閱讀人」義工的歐萊爾擔心。

打破先天不平等

為了讓更多未來世代在全球競爭中贏在起跑點,「培養閱讀人」致力打破先天與後天的不平等。

首先是幫助經濟較差的家庭。

因為貧困家庭小孩的問題比富裕家庭嚴重地多。卑詩省的閱讀考試成績顯示,七年級的學童中,一般家庭就讀的公立學校,比富家子弟就讀的私立學校不合格率多八%。不論年齡與性別,成績最好的,都是豪宅林立的西溫哥華市小孩。「有錢人家的爸媽忙著給小孩買書、補習,」布莉森感慨,「可是窮人家的爸媽每天在為衣服和食物發愁,之後,小孩的學習就出現終身問題了。」

所以「培養閱讀人」在教育程度與經濟環境較差的溫哥華市東區,挑選一些社區,聘請老師鼓勵家長與小孩閱讀。例如,在「學齡前兒童家庭指導計劃」(HIPPY)就請了華裔、原住民、越南、拉丁美洲、非洲裔等六個家庭指導員,在社區內巡迴,每二週到每個家庭,教父母怎麼帶領小孩識字、唸書,讓他們平時就可以啟發孩子的潛能,因為他們從不知道如何在家教育小孩。受益人艾金索菈發現,她因此學會耐心,也能正視、集中在孩子正發展的技巧上,她的女兒茉莉入學後,明顯學得比別人快。

參加另一項計劃的七歲小女孩布萊妮,一年級已經能讀三年級的書。「她甚至知道一些連我都不會的字該怎麼發音,」布萊妮的媽媽珍既感激又驚喜。

「培養閱讀人」也關心先天就有障礙的孩子。這個計劃贊助加拿大全國失明協會,分送許多盲童會說話的泰迪熊。這隻名為「史賓諾沙」、毛茸茸的熊,肚子裡有一部錄音機,可以播放有聲書,讓他們用耳朵開啟新世界。令人感動的是,為了照顧各族裔,有聲書還有法語、西班牙語甚至廣東話、國語、閩南語版,有聲書的內容除了童話故事,也包括音樂、創造、激發意志力、情緒管理等各種範疇。「他真是個忙碌的小傢伙,」盲童馬修形容史賓諾沙熊。才一年級的他,現在已經因此學會,當哥哥在身邊唸書給他聽時,他會自己用手指順著書上的點字「讀」。

還有一個針對有閱讀障礙兒童的計劃也很受歡迎。每年暑假,溫哥華市立圖書館藉著義工,一對一地陪有閱讀障礙的小朋友讀書,趁著放假時加強他們的實力,也避免他們因為放長假,就忘了上學期學到的技巧,開學時又退回原點。

另外,研究顯示,男性的閱讀能力與習慣普遍不如女性,「培養閱讀人」也希望閱讀打破男女的界線。在布列坦尼社區舉行的「月球上的男人」計劃,每週六下午就邀請男性和小孩一起參加讀書聚會、活動。四十一歲的布雷說,很多男人帶小孩,就只會去公園、開車兜風或吃冰淇淋。但是參加「月球上的男人」後,除了自己多讀了書,還了解了他的小孩會對什麼感到興奮、興趣在哪裡。「就寢時分,我們會一起躺下,說個故事,這讓小孩更快入睡,」布雷一臉滿足。

要從家庭著手

綜觀「培養閱讀人」的經驗,有不少地方值得台灣參考、學習。

許多參與者都指出,要推廣閱讀,最好從家庭下手。加拿大全國家庭識字中心的研究顯示,原來有閱讀危機、參加家庭識字、閱讀計劃的兒童,八五%在十年後成績會超越同齡的平均值。

所以父母應養成在家和孩子一起讀書的習慣,建立良性循環。林伊芳因為英文不好,社交生活貧乏,連帶地小孩的學習也出現問題。於是她參加「培養閱讀人」在社區家庭中心的家長計劃。之後,她常和小孩一起在家讀英文,帶他們上圖書館、逛書店。三年後,小孩的學習都能跟上進度,五歲半的孩子遇到問題時,還會自己查書找答案。「以前我從不開口,只是靜靜地坐著,」林伊芳說,識字、多閱讀使她變得活潑,也影響了小孩。

不過,提倡閱讀最困難的是凝聚各方的共識,讓大家正視「閱讀」的重要。溫哥華市立圖書館的道格拉斯就常聽說:「看書?就是娛樂嘛,可有可無啦!」或是「給小孩的?晚一點給無所謂,不用急啊!」道格拉斯擔心地說:「閱讀是一種投資,就是因為是針對小孩,如果現在沒有,以後也不會有,因為小孩很快就長大了。」

所以,布莉森在全加拿大巡迴、推廣「培養閱讀人」時,特別要從各機構的角度出發,解釋對各組織的好處。最後,一定要告訴他們參加、贊助這個計劃的貢獻。

好幾次覺得「喔,我快要做不下去了」的布莉森說,如果各機構也得到個人的滿足與成就感,了解「閱讀,不是拿起一本書而已,而是改變許多人的生命」,這個計劃就能一直走下去。

「培養閱讀人」怎麼做

「培養閱讀人」是由加西環球傳播集團旗下的加西環球基金會,一九九七年於加拿大西部的卑詩省發起。因為成效良好,今年擴散到全加拿大包括卡加利、多倫多、渥太華與蒙特婁等大城市。

「培養閱讀人」主要的活動有二項,一個是宣傳閱讀的重要性;另一個是募款,贊助相關的活動。

這個計劃能順利開展,跟媒體配合大有關係。加西環球傳播集團旗下擁有好幾份影響力大的報紙,也經營電視台與網站,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媒體推廣閱讀。

也因此,加西環球傳播集團在把這個活動推廣到全國時,找了各城市的主要媒體合作。所有的宣傳費用由媒體贊助,不浪費募來的錢。

在募款方面,原來只靠每年選定的「培養閱讀人日」,當天請加拿大的名人邀集義工,在主要城市的鬧區義賣報紙。但現在募款來源多元,除了企業贊助,平時媒體舉辦活動或是一些願意贊助的表演團體、球隊的門票收入,也會有部份納入「培養閱讀人」基金。連今年溫哥華舉行大規模的「台灣文化節」時,也捐出部份的門票收入,可見這個活動受肯定的程度。

雖然,這些捐款與義賣的額度都不大,但今年全加拿大已募款超過新台幣一千萬,各圖書館、社區中心、學校、推廣閱讀機構,都可以向「培養閱讀人」申請補助。

今年政府支出縮減,許多教育計劃被腰斬,這一筆錢成了許多人的救星。「培養閱讀人」的受益人達頓便感慨,如果沒有這項計劃,「就要在吃飯跟買書中掙扎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