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日本 家庭文庫,牽起育兒網路

作者:孫曉萍  出處:天下雜誌 335期 2005/11

日本的家庭文庫,是一種社區型的家庭圖書館,透過大家的互動往來,親子在閱讀和人際上產生了不同凡響的改變。



每週六上午十點到十二點,名古屋市天白區平針南Community Center(社區活動中心)的一個鋪著地毯的小房間,總可看到小朋友自由地從書架上取書,或臥或坐地安靜地看書。

這裡有超過四千冊,適合零歲幼兒到國中生閱讀的故事書,像小型圖書館,卻比圖書館更受歡迎。

因為它靠近住宅區,對帶著小嬰兒的母親,或小學生來說,步行就能到這裡,而且小朋友們口渴可以喝水、聊天、玩遊戲,如果想借書回家,只要向輪流當班的義工媽媽填寫借書卡就能免費借書,一次可借五本,借期長達一個月。

這個小房間有個正式的名字:「平針團地(住宅區之意)有趣文庫」,約三十年前成立,當時日本全國正流行開放自己家裡的圖書給附近兒童閱讀的「兒童文庫」、「家庭文庫」,一九九三年平針南社區活動中心落成,附近的兩個家庭文庫合併遷入該活動中心。

個子嬌小、精神十足、年近七十歲的奧田陸子,是家庭文庫的第一代推手。

她在三十多年前,一心一意地想提供好書給小朋友、並讓自己的孩子多認識居家附近的朋友,於是和鄰居十幾位太太東奔西走,募集約兩百冊的故事書,每週六下午開放家裡的一個房間,給附近的小朋友讀書或借閱。

新功能誕生

奧田太太的家庭文庫,不但提供小朋友們當時不易接觸到的故事書(因為附近還沒有圖書館和書店),更讓小朋友和附近的鄰居媽媽有交流認識的機會,「我們幾個太太在院子裡編草鞋,小孩子們就在周圍打轉玩來玩去,」奧田太太指著一張略微發黃的黑白照片說。

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家計所得上升,每個家庭購書能力提高,加上圖書館、書店、漫畫出租店的增加,電動玩具、電腦、兒童才藝班各種戶外活動的流行,家庭文庫逐漸成為小朋友「眾多選擇中的一個」。

儘管如此,身為家庭文庫第二代推手、三十多歲的吉岡美夏,仍堅信家庭文庫有存在的必要。

吉岡太太原本在東京某大食品企業上班,因為在大學教書的先生調職美國,不得不辭去工作成為家庭主婦。

她回想九年前,因為她先生調職到名古屋市,全家遷至天白區,舉目無親的情況下,她不禁感到孤獨不安,鄰居太太介紹她家庭文庫的地點和開放時間,她就抱著不到一歲的小嬰兒試探性地前往一看,結果發現不但有適合小嬰兒的故事書(只有圖畫的)、可以放心地讓小嬰兒玩,還能認識同樣帶幼兒來看書的媽媽,更令人高興的是,有不少老太太(不少是家庭文庫的第一代推手)不時給她各種育兒建議,讓她能安心地在新環境養兒育女。

說話清柔的田上文子與吉岡太太情況類似,在老大四歲那一年,聽朋友介紹家庭文庫,此後就「幾乎每一個週六都報到,」她觀察自己和孩子的變化說,「孩子會自動地找書、借書,」而自己則和孩子一起念書,有共同的話題。

養成閱讀的習慣

不僅如此,以往田上太太都從育兒書刊,學習如何教養兒女,「有時感覺困惑、不安」,但自從常去家庭文庫之後,她與社區的老太太和年輕太太有了交流,「大家都會給我意見,有安心的感覺。」

「為孩子與圖書搭橋樑」、「有故事書的玩耍空間」的家庭文庫,逐漸發展出另一個新功能──「為社區搭橋樑」,平針團地有趣文庫在每月第二個星期三上午,專門開放給母親帶幼兒來交流聚會,此時,還有義工媽媽替小小朋友們唸故事書。

以家庭文庫為據點,住在社區裡的老太太、年輕母親和小孩彼此交流認識,織成一張看不見的人際網路,可以「防止犯罪、提高社區安全,」吉岡太太認為。

受到也在當家庭文庫義工的鄰居太太的影響,投入家庭文庫活動的吉岡太太,除了輪流當班管理家庭文庫之外,還與十五、六位義工媽媽到附近的小學,利用早上晨讀的時間,念故事書給小朋友聽,並順便介紹家庭文庫的活動。

走入學校的目的在於讓沒有念故事書習慣、或家裡沒有念書環境的小朋友,有機會接觸學校教科書以外的書籍,「帶他們一步一步地走進書本的世界,」吉岡太太說,此外,平針團地有趣文庫還定期舉辦化妝大會、耶誕派對、介紹傳統遊戲等活動,吸引社區內的小朋友到家庭文庫來。

「家庭文庫雖然對家庭教育沒有什麼直接的影響,但親子一起來家庭文庫,從與他人交流、養成閱讀圖書的習慣,應該對家庭教育有所幫助,」吉岡太太表示。

然而,比起三十年前被媒體熱烈報導、眾多學者撰文討論推廣的情況,家庭文庫在日本社會的存在感,的確逐漸式微。

天白區原來有九個家庭文庫,現在合併成三個,在網路檢索有關家庭文庫的報導,也都只找到陳年資料。

原因之一是除了前面提到的社會環境的變化,另一個原因則在於推動家庭文庫的義工媽媽。

點到面的育兒網路

三十年前物質生活貧乏、什麼都沒有的時代,推動家庭文庫的媽媽們有明確清楚的目標、朝著目標邁進的熱情,奧田太太們後來還在天白區蓋圖書館、生涯學習中心和天白公園時,提出各項建言。

相對而言,「我們這一代,什麼都有,只有在既有的基礎上,繼續保持,」她還感嘆說,大部份來家庭文庫的太太,「喜歡來,卻不願投入義工活動。」

不過,如果說上一代的家庭文庫,做的是播種的工作,這一代的家庭文庫則往外伸枝,與其他育兒團體橫向聯繫,一起架構起社區的育兒網路。

日本各鄉鎮市,都有林林總總提供育兒相關服務的組織或團體,例如打預防針的保健所、定期開放園內的托兒所、幼稚園、開辦育兒講座的公民館、有義工媽媽念故事書給小朋友聽的圖書館等,但這些團體都「散布各地、缺乏橫向聯繫,資訊沒有確實傳遞給真正需要的人,」奧田太太在接受行政單位委託調查這些團體活動後發現。

天白區生涯學習中心有鑑於此,在二○○一年四月呼籲這些提供育兒相關服務的團體,共聚一堂以市民為主體、行政機構支援的方式,平針團地有趣文庫的成員帶頭建立起「天白兒童NET(網路)」,主要活動分為三大項:

●第一項:資訊提供

每個月:印發一張社區育兒資訊,表面刊登社區內各項親子活動、行政機構的育兒資訊、育兒講座等,背面則把哪一天、在哪裡、有什麼活動等,以月曆方式列出,讓讀者一目了然。

每一年:發行一本小冊子,介紹天白區內的育兒社團(媽媽們組成)、幼兒才藝班、育兒支援團體等共八十六個團體或企業。

以上兩種刊物,可在天白區內一百八十個據點、如圖書館、保健所、公民館、醫院、零售店等免費取得。

網站:http://mymimos a.net/tenpaku-konet,提供豐富的育兒資訊及相關活動資訊。

●第二項:交流活動

「微笑廣場」:只要有幼兒的母親,都可免費參加,認識朋友、交換資訊,每個月一~二次,地點在奧田太太提供約十坪大的小鐵皮屋。

天白親子育兒廣場:每年在夏天和冬天各舉辦一次親子園遊會。

●第三項:延伸網路

與行政機關搭起網路:參加各種會議、活動,向外延伸網路。

會員與其他團體的交流:發行會員專用的「兒童(Net News)網路新聞」,實施各項問卷調查。

資訊交換會:邀請講師、舉辦研習會等。

從「平針團地有趣文庫」跨出一步到「天白兒童網路」,讓吉岡太太的生活更為忙碌,一週中有好幾天要投入在這些完全無薪、甚至有時要自掏腰包去充電學習的社區活動中。

她的心願是,「希望利用過平針團地有趣文庫或天白兒童網路的媽媽們,會興起參加社區活動的念頭、即使是學校的家長會也行。」

當大部份的人只會抱怨人際關係稀薄、社區教育力量不彰、家庭教育低落的時候,奧田太太和吉岡太太都站出來,一點一滴、不求償地為社區作義工。

奧田太太篤定而執著地說,社會有可能變壞,但只要大家努力,就能阻止社會變壞,甚至讓社會朝好的方向發展,她三十年來的信念:「我們能改變社會」,值得深思與學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