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常山
才上午9點,北回歸線上的嘉義縣已豔陽高照。從小學退休的吳麗容、林柏蒼夫婦,把林懷民家族捐贈的福斯T4「維泰號」圖書巡迴車,開到新港鄉的月眉國小。
第一節下課,年已花甲的吳麗容拿起麥克風,以她習慣性慢條斯理的語調宣布,「各位小朋友,新港文教基金會的圖書巡迴車已經來了,請大家在第一節課下課拿書來還,第二節課下課來借書。」
教務主任退休、瘦高的林柏蒼則充當司機兼搬運工,把一車車裝滿厚重繪本、童書的圖書車推到定點。很快地,一群月眉國小的孩子們泛著笑語,提著書箱前來還書。
**圖書巡迴車拉進城鄉差距
圖書巡迴車是拉進城鄉知識差距的利器。
5年前的3月1日,新港文教基金會發現基金會圖書館的讀者群,幾乎都來自新港媽祖廟鬧區附近的4個村、兩所國小和唯一的1所國中,其餘4所國小和19個村,罕有借閱者。
仔細分析,是鄉民務農為生,有很多祖父母帶孫子的隔代教養家庭。不少祖父母是文盲,認為課內書讀讀就好,不重視課外書;而新港雖不算廣闊,但66平方公里的幅員,對農村沒有公車的小孩而言,是不可思議的廣大。
維泰號走的路線,軸分兩條。每逢週六、週日到中洋村等相對比較偏遠的村莊,由基金會的圖書組義工排班,每一班兩人。每隔週週二到週五則到月眉、古民、安和、復興4所非媽祖廟附近的小學,由吳老師伉儷負責。
「鄉下的圖書資源本來就比較少,買了好書若是呆置,那更是冤枉!」新港鄉資深作家、基金會義工黃聲遠主張,「下鄉去服務,能讓更多鄉親朋友享受與書同樂,體認看書真的是生活中極為快樂的事。」
**義工說故事 孩子期待讀書車
圖書巡迴車制度實施後,效果顯著,才實施兩個月,每個月借閱人次就增加近2倍,從每月460人增加到1,279人,新港人借閱的圖書數目則增加1倍,遠超出當初的規劃。
圖書巡迴車不僅有書,還有善於說故事的義工,使稚齡兒童也能親近書香。新港國小教務主任戴秋寶,儘管是3個孩子的母親,還是自願在每個週末,到村裡社區活動中心擔任「故事媽媽」。
有一次,農曆三月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新港街頭數以10萬計的媽祖進香團員,把維泰號堵在街頭,使維泰號無法準時趕到預先排定的社區。小朋友那時還打電話到基金會抱怨,說大人說話怎麼可以不算數。
**辛勤志工揚起學童讀書風
相較於南台灣的匱乏,在知識社群密度較高的北台灣,基隆市和台北縣新店市立圖書館,都有巡迴車的服務。
而在南台灣,新港鄉是唯一重視偏遠村落,擁有圖書巡迴車的鄉鎮。
維泰號上路後,逐漸改變鄉人對讀閒書的看法。以台塑集團設廠的新港鄉中洋村為例,前任村長江清正、村幹事謝榮山,都把「哪一天新港文教基金會的圖書車要來村裡的廟口」當成大事。有一次,江村長還和當地北極玄天宮兩位董事在現場陪伴,供應茶水,以示對文化傳播的重視。
吳麗容老師視力不好,連在媽祖廟前騎單車,遇到極為熟稔的陳錦煌醫師都會看不到。
然而,架著厚重眼鏡的吳麗容,卻以國際標標準圖書書號(ISBN)將藏書逐一編碼,五年來編了數千本。
她曾在維泰號的隨車義工手記,寫下非常感人的一段話,「今日風和日麗,校園裡翠樹綠茵,小鳥亂啼,清風拂柔,真適於看書。下課鈴響,小朋友競奔前來借還書,或蹲或坐,神態專注,看來可喜,……」
難怪曾榮獲台灣新聞報西子灣副刊年度散文獎的本鄉作家黃聲遠會說,「維泰號圖書車為鄉內的學童提供很特別的讀書環境,並開啟讀書風氣。雖說是為了新生代的教育投資、扎根、播種,其實對習氣重的老骨頭(大人)而言,也充滿了再教育的意味。」
2008年1月4日 星期五
新港圖書巡迴車拉近城鄉知識落差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