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7日 星期五

海端國小 用閱讀打造魅力校園

作者:黃立欣  出處:天下雜誌 326期 2005/07

在台東海邊的海端國小,閱讀已經像吃飯一樣,成為一種習慣。說不清為什麼喜歡讀書,但在海端的孩子心裡,閱讀就是個單純的快樂……。


台東縣的海端國小,下課時間的學校圖書室,耐著性子排隊借書的小朋友,鬧哄哄的擠滿了小空間。這個偏遠的小學裡有一個二○○俱樂部,才一年級的楊光和曾怡慈都是俱樂部的成員。邁入小學生涯不到一年,注音符號偶爾還會拼錯的她們,卻已經分別讀完兩百本書。

這所位於山之巔,距離台東市區要一個半小時車程的海端國小是「希望閱讀」的聯盟小學之一。和其他一百所聯盟小學一樣,他們擁有由《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和台積電、聯發科技、花旗銀行、普訊創業投資、中華汽車、廣達電腦以及聯合勸募協會所提供的資源——優良讀物、訓練閱讀種子、大學志工說故事、閱讀護照及獎品、自製繪本比賽、滿載著好書的巡迴車造訪學校。

在校長及全體老師的用心經營下,海端國小小朋友閱讀成果相當耀眼,每位小朋友平均閱讀本數超過七十本,其中十八位小朋友閱讀本數超過一百本。

讓家長成為校外推手

談到閱讀,兩個小女生嘻嘻哈哈說不出個大道理,只說很喜歡讀書,提到老師發的閱讀獎品會咯咯地笑,讀書對她們來說,就像在泥土裡翻找昆蟲的遊戲一樣,帶給她們單純的樂趣。因為教室裡的書都看完了,楊光總是喜歡從家裡扛兩三本圖畫書到學校,沉甸甸的書包壓在肩頭,她卻不以為苦。

和許多偏遠小學一樣,有九十一名學生的海端國小也面臨單親家庭、外籍母親或隔代教養的困境。但校方從來不認為,家長可以在教育過程中缺席。教導主任郭惠珍發起小書蟲讀書會,邀請家長帶著小朋友,每週一晚上到校參與閱讀課程。透過簡單的親子活動,提醒家長以身作則的重要性,並把學校的理念,散播到圍牆之外,真正深入家庭當中。

曾怡慈的母親是印尼客家人,遠渡重洋嫁給曾爸爸至今十年,語言溝通不成問題,但中文字對她來說仍太過複雜。曾媽媽知道怡慈愛讀書,常帶她到當地館藏最豐富的鄉立圖書館借書,讓她擁有家裡無法提供的閱讀資源和環境。

學校在小朋友愛上閱讀的過程中,確實發揮了影響力,海端國小為小朋友創造一個鼓舞閱讀的情境。每週二和週五的朝會時間,在百年茄冬樹下,小朋友輪番上場分享最近閱讀的圖書。喜歡讀長篇冒險小說的四年級黃思婷,在全校師生面前侃侃而談《奇蹟俱樂部》的故事情節,並分享這個故事吸引她一讀再讀的原因。藍麗真老師感到最欣慰的是看見原本緊張結巴的小朋友,在幾次練習之後,逐漸培養出從容不迫的態度。

用閱讀統整課程,是海端國小閱讀教學的另一個特色。公餘在台東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進修的教導主任郭惠珍,以繪本為核心素材,發展出符合學校需要的課程方向。

學校老師選出《佳佳的妹妹不見了》、《老鼠弟弟的第二件背心》兩本繪本,作為師生探討「責任感」的平台,甚至請來美學教授,解析繪本圖像創作中隱藏的訊息。

實際參與教學的藍麗真老師認為,教師每週腦力激盪出的討論問題,能引導小孩從故事主角的遭遇中,反思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價值觀。

用戲劇強化閱讀樂趣

平常喜歡蒐集繪本的自然科任老師藍麗真,教到認識昆蟲的章節時,馬上聯想到《法布爾昆蟲記》這本書,在課堂上講幾個書裡的小故事,是她為一板一眼的教學添加趣味的祕訣。表格式的植物生長紀錄表,也在藍老師的創意之下,搖身一變成了「小農夫日記」,小朋友圖文並茂的紀錄展現出滿盈的用心和成就感。

圖畫書改編而成的戲劇表演,是海端國小突破傳統的閱讀教學途徑,也是海端國小全校師生總動員的閱讀成果發表會。

每個人在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不管是主角、旁白或一動也不動的大樹,所有參與者都必須熟悉故事的情節發展,品嚐排練過程中的酸甜苦辣後,故事內涵會深深烙印在小朋友的心中。

今年六月十日,三年級小朋友演出的「擁抱」,代表全校到新武呂溪策略聯盟聯合成果展的大舞台上表演,他們自信的神情和投入的態度,贏得全場觀眾豎起拇指大聲叫好。

深耕已三年的海端國小校長胡德慶多次強調,閱讀是小學教育的核心工作,而他在小學校園裡推動閱讀的方針只有一個,就是「以培養興趣為原則。喜歡,就能培養對閱讀的信心。」他也用這樣的說法說服學校老師。總務主任楊華興則形容,在這兒,閱讀已經是一種習慣,「就像吃飯一樣。」正因為有趣,才成為習慣,海端國小全校師生共同創造出一個瀰漫閱讀樂趣的魅力校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