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雪莉 出處:天下雜誌 263期 2002/11
知識經濟時代,台灣民眾卻愈來愈不愛看書。讀書的時間,每天不過一小時;七成以上的民眾,很少踏進圖書館。電腦與電視是休閒的第一選擇;父母想陪孩子看閒書,每天卻湊不出半小時。閱讀在台灣,呈現什麼樣的面貌?還受重視嗎?有什麼變化?《天下雜誌》進行「全民閱讀大調查」,看看台灣人民讀什麼書?怎麼讀書?我們下一代與閱讀的關係,又碰上什麼問題?
忙碌的你,是否好久沒閒下來,看看書,還給腦袋一刻清閒的空間呢?
根據《天下雜誌》進行的「全民閱讀大調查」顯示,台灣人平均每週花在閱讀的時間是7.5小時,等於民眾花在看書、看報紙、看雜誌的時間,每天平均不過一個小時。
而且,多數民眾每年花在購買書籍的費用並不高,有三成四的民眾,每年買書的費用不到新台幣一千元,七成八民眾每年購書經費在五千元以下。
休閒寧可看電視
事實上,從調查中可以觀察到,「閱讀」這件事,在民眾生活中所佔的比重,有被邊緣化的情況。
民眾休閒時最常做的活動中,看電視仍是最多數人的第一選擇,高達二成八的民眾空閒時會選擇「看電視」,其次是外出活動與運動,比例分別是二成三與一成九,把「看書」當主要消遣的民眾只有一成五,位居第四位。
不同性別與年齡的民眾,他們的休閒活動也有差異。從性別來看,女性比男性還愛看書,閱讀在女性休閒時的排名是第三位,在男性的排名落到第四位;而運動為男性休閒時主要活動的第二位,卻在女性中排名第四位。
此外,從年齡層的結構分析,可以看到四十一到五十歲這個年齡層的民眾,十分重視閱讀,他們除了看電視,最常做的休閒就是看書。
「全民閱讀大調查」還發現,台灣民眾每個月平均看2.8本書;如果統計各縣市人口的閱讀數量,台北市民每個月看的書最多,平均為3.3本,其次是台中縣與台北縣的二.八本,再來是台中市、高雄市與高雄縣。閱讀量與民眾教育水準有正相關,而台北市民眾看書的數量雖然居全台之冠,但領先的幅度不多。
在這次調查中,大致可以將民眾的閱讀型態分為兩種:實用閱讀與純為興趣的閱讀。
愈來愈多民眾發現書本可以帶他們超越當下生活的時空;近六成的人是為了「增廣見聞」,也有四成的人是為了「增加生活樂趣或技能」。
但工具性的閱讀、希望從書本中得到立即回饋的民眾也不少。約有二成六的民眾為了「工作需要」而閱讀;也有近一成的人回答是「為了考試」而看書。
民眾最喜愛的書籍種類集中在休閒、生活類,比例達二成三,這顯示在工作繁忙之際,大家希望書籍幫助他們減少壓力,而非加壓。其次,時下流行的理財、管理類書籍是票選第二高的種類。文學、藝術、哲學、社會類也有相當的閱讀群眾,選擇看文史哲類的民眾也有兩成。
另外,「全民閱讀大調查」也發現,生活方式與步調的改變,使得民眾的閱讀習慣也在轉變中。
公共圖書館的利用率低
高達七成八的民眾會在空閒時閱讀,有趣的是,有四成的民眾會在睡前閱讀,這可以說明,民眾希望透過閱讀來放鬆自己,幫助入眠,把書定位成輕鬆、休閒、沒有壓力的娛樂消遣之一。
隨著民眾生活與工作的不斷遷徙,閱讀場所也愈來愈多樣。約有百分之五的人會在通勤時閱讀,而百分之六的人在度假時,會隨身帶書看。
而從閱讀書的來源,可以看到大部份民眾習慣擁有自己的書;有近六成的人到書店買書,其次,有一成二的民眾到圖書館看書或借書,一成左右的人是到租書店租書或與朋友換書。
從書的來源還可以看出民眾使用書店的比例,勝於使用公共圖書館。當民眾被問及到圖書館的使用習慣時,有七成以上的民眾回答很少使用圖書館,其中,四成民眾是「幾乎不使用」。
從主計處的統計,也可以看出台灣公立圖書館的使用人數逐年下降;雖然公立圖書館家數自一九九五年至二○○一年增加到506家(增加了136家),但圖書的借閱人次在這段時間內,卻從一千五百多萬人次降到一千多萬人次,減少了五百萬人次的借閱量。
閱讀人口的流失對圖書館來說是嚴重的警訊。
圖書館以往提供書籍的功能被書店、網路上的資料所取代。圖書館在知識世紀,應發展更多的附加價值,建立書店無法提供的服務,像是昂貴資料庫的查詢、動員社群力量來服務民眾(如故事媽媽)或舉辦二手書的流通等。
台灣公立圖書館勢必要再轉型,找到新定位,才能與民眾建立新的關係,找回流失的閱讀群眾。
此外,雖然台灣電腦普及率已高達七成,但是,高達五成七的民眾,很少或不會使用網路閱讀或搜尋資料,這個數據與電腦普及的程度有相當落差。
這顯示多數民眾使用電腦時仍不夠主動,並沒有透過網路幫助自己延伸閱讀或是搜尋資料。政府在硬體設備的完整建置外,還應加強民眾對軟體的使用。
除了成人的閱讀習慣,我們下一代是否比這一代更愛閱讀?結果似乎有些令人憂心。
調查顯示,近三成的孩子優先選擇「玩電腦」為主要休閒活動;其次,把運動當主要活動的孩子有二成二。
父母抽不出時間陪讀
但是,如果把「玩電腦」與「看電視」的選項加總,比例將達四成六,大多數小孩的生活都被電腦與電視所填充。看課外書卻落居孩子休閒時主要選擇的第四位。
前任教育部長、現任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認為,當孩子被動接收聲光影像時,他只能被動接收導演的劇本,想像的空間都沒了。
我們的孩子在課業壓力下,每週到底有多少時間自由閱讀?調查統計,小孩平均每週花在閱讀課外書的時間約有四.七小時,而父母陪小孩閱讀的時間,平均只有2.6小時,可想而知,現代父母忙碌到每天抽不出半小時和孩子們一同讀閒書。
不過,當父母們被問及「教科書與課外書哪個重要」時,雖然有五成八的父母回答兩者一樣重要,但也有二成四的父母認為「課外書較重要」,比例高於「教科書較重要」的選項。
學校對孩子的閱讀是否重視?五成二的父母親覺得學校滿重視孩子的閱讀能力,可是也有四成八的家長感覺不出學校有特別重視孩子的閱讀。(表十六)
普遍來說,家長在建立孩子的閱讀習慣上,遇到最大的困難還是「孩子的課程負擔太重,時間不足」,而「孩子沒有興趣」也是一大阻礙,這可能與師長推動閱讀的方式有關,以學習單或作文方式,檢驗孩子的閱讀成果,使孩子感到壓力。
此外,「不知如何選擇,沒有教導閱讀的技巧」、「書籍資源與經費不足」也是目前家庭遇到的困難。
在調查中,家長被問及「希望選哪一位名人來讀書給你的小孩聽」時,政商人物還是很受歡迎。
調查結果,台北市長馬英九的得票數最高,其次分別是證嚴法師、總統陳水扁、中研院長李遠哲、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
不少家長選擇馬英九的原因是「形象好」,也有人認為他學問不錯、內斂有耐心、和藹可親;還有人希望他能唸英文讀物給孩子聽。
父母選擇證嚴法師的原因,多數是相信她很有愛心,認為她說的話對孩子有影響力。
而總統陳水扁也獲得第三高票,父母希望他來為孩子唸書的原因是,「苦讀出生」、「很紅」,也有人說他是「台灣之子」而投票給他。
(本次調查時間為91年10月14日~10月18日,採分層比率隨機抽樣 法,針對全國二十歲以上的國民進行調查,共完成有效樣本1093份,當信心水準為95%時,抽樣誤差在正負三個百分點之內。調查執行:黃靖萱、許癸鎣)
2008年2月6日 星期三
台灣的閱讀危機
標籤:
閱讀危機、全民閱讀大調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